|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工作会议现场 |
|
盘龙城遗址航拍图 |
|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夜景图 |
|
盘龙城遗址宫殿基址复原 |
|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考古课程活动 |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文化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承办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八届联席会”于12月2日至5日在武汉举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八届联席会”的主题是“L&P&A_生活@公园@考古”,届时将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36个挂牌单位和67个立项单位共103家单位参会,是历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中与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次会议。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全面加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颁发,标志着文物保护工作改革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标志着大遗址保护事业正式迈进新阶段。
会议将遵循《意见》的指示精神,抓紧文物保护利用的改革契机,坚持政府主导、科学保护、公益为民的发展方向,发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典型代表——考古遗址公园群体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考古遗址公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符合考古遗址公园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这也将为武汉市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新视角新机遇。
大遗址保护中的“武汉城市之根”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复原3500年前先祖生活场景
位于武汉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早期城址,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
11月30日,作为遗址公园的探访者,漫步在湖畔林中,鸟语长鸣,花香为伴。只见碎石路、木栈道、过水汀步将遗址公园内的各个区域串联成一体,来访观众可近距离领略3500年前的生活面貌,感受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从盘龙城改写中国史
1954年秋,武汉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威胁。取土筑堤过程中,在盘龙城发现了青铜器碎片。退水后,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蓝蔚先生来此调查,发现了盘龙城遗址。
1956年,盘龙城遗址成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盘龙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63年第一次科学发掘开始,盘龙城人从未停下考古研究的脚步。1974年、1976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会同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了宫殿基址和李家嘴高等级贵族墓等,改写了学界对盘龙城乃至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认知。
进入21世纪,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迈入新台阶,水下考古、遥感探测、岩相分析等技术相继引入。2018年10月19日,由武汉大学、芝加哥大学、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五家单位合作成立的盘龙城中美联合考古队,标志着盘龙城考古拥有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今年10月,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成都召开,盘龙城遗址2017年考古发掘成果获评三等奖。中国考古学大会是国内规格最大、层级最高的国际性考古学术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这也是对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的认可。
武汉大学的张昌平教授是近年盘龙城遗址考古领队,在采访中,他表示,盘龙城遗址发现以前,学术界对长江中游地区商周以前的考古学文化一无所知。自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开始,大家开始关注这一地区商周以前的古代文化,一系列考古遗址不断被发现,于是才有了今天对于湖北石器时代文化、商周文化等无数重要发现与成果。“在这个意义上,长江中游地区的考古学研究,首先是从盘龙城遗址开始的。有赖于此,人们才真切认识到,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张昌平说。
盘龙城遗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武汉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物、艺术知识的教育场所。它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将对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汉市民对盘龙城遗址高度关注,也常常询问遗址公园何时才能开放。虽然催促开馆的声音很多,压力很大,但是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万琳院长表示,“遗址公园发掘和建设工程急不得,我们不希望多年后回想起来,有哪怕一点遗憾和后悔。”宁可交卷晚,不可有遗憾。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打造了业内有名的“盘龙城精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遗址与规划部主任安磊透露,“今年我们的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选在盘龙城举办,正是因为去年遗址公园挂牌考察中,盘龙城各方面都很优秀,给专家和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各级政府形成合力保护盘龙城遗址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被称为“大遗址”,是因为它的体量特别大、文化底蕴特别丰厚,大遗址是中国文明史发展中的典型代表,是发展的主体。“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大遗址作为文化遗产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通过对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去体现其文化价值,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万琳说。
保护盘龙城遗址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发挥专业保护机构的作用,更需要政府的决策支持。
2004年,武汉市成立盘龙城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湖北省文物局成立“盘龙城遗址保护展示工作领导小组”。2013年,黄陂区成立“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指挥部”。省、市、区三级领导小组与建设指挥部的成立,使各级政府统一了认识,形成了合力,在盘龙城遗址保护展示与遗址公园建设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武汉市将盘龙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目标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狠抓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督办项目建设进度;重大事项由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统一调度。
“在武汉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划分出6.55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能够留下这样一大片的文化绿洲,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万琳说。
3D打印出3500年前的盘龙城宫殿
据介绍,正在建设中的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4.86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一期本体保护工程建设。
本体保护工程以保护遗址本体为目的,在最小干预前提下,再现、解读遗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聘请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先生、商周考古著名专家刘绪先生,与省内知名专家胡美洲、陈振裕等担任盘龙城遗址本体保护工程顾问,以学术水准要求工程建设。建设过程中,定期开展专家讨论会,及时解决各项问题,最终呈现了学术性和观赏性完美结合的复原成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的充分肯定,“盘龙城遗址保护展示项目是目前国内做得最好的,尤其盘龙城遗址宫殿区复原展示效果,是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中的优秀典型,在全国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遗址的宫殿区域设计采用现代工艺材料,使用3D打印技术,先做出1:3模型,经专家反复讨论认可后制作出1:1的复原场景。宫殿旁还有模拟考古探方,以增强考古现场观感。
今年7月24日,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于北京召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在此次表彰会上荣获了“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全国文物系统的最高荣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也是武汉市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盘龙城遗址边发掘边开放
目前,遗址公园对社会开放团体预约参观,同时,考古人员仍在遗址进行考古工作。据了解,在目前获批的36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仅有圆明园等少数公园采取了边发掘边开放的模式。
“游客可以一边领略考古学家所揭示的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一边亲身参与考古发掘工作。”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说。
从成立至今,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充分发挥自身的馆藏优势和遗址资源,积极探索青少年教育活动新形式新主题,立足于考古遗址公园特色,学习来自金沙遗址、大明宫遗址的社教经验,结合盘龙城遗址特色,开发了以考古学文化为核心的系列课程。
“我们有博物馆也有专门建设的互动区,我们可以在馆内开展基于馆藏文物的社教课程,也可以在互动区开展模拟考古、陶器烧制等实践性课程。小朋友在这里参加所有活动,顺利毕业,就是不折不扣的‘小考古学家’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宣教部副主任宋若虹为我们介绍。
据了解,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在公园内专门划区建设有古色古香的互动体验区,内有可以体验考古发掘的5×5标准考古探方,还有制陶工坊和商代生活体验空间,公园正式开放后,将按系列推出相应课程。
除了社教活动的举办,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还不断运用新的形式进行文化的开发和传播。今年8月,博物院通过官方微信发布了官方吉祥物尨尨(máng),吉祥物的形象灵感来源于馆内重要的安防力量——中华田园犬,这只可爱的小狗形象一下子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兴趣,并不常见的“尨”字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基本陈列展览工程已经接近尾声
作为遗址公园的“重头戏”,建设中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备受各界期待。据介绍,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6270㎡,馆内设有陈列展览、文物库房、办公区、文保中心、场馆设备五大功能区域。现场可以看到,基本陈列展览工程已经接近尾声。
据悉,博物馆基本陈列由三个连续单元构成,分三个展厅设计布展,各展厅陈列内容既相对独立,又有所联系,共同组成《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第一展厅为浪淘千古——盘龙城的变迁;第二展厅为故邑风物——盘龙城的景象;第三展厅为角立南土——盘龙城的地位。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介绍,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专业思路立意,以公众意识落地。展览融学术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以国际化的视野,采取简约、现代的展示理念,运用“实物与虚拟、写实与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解读和呈现陈展主题。通过“求索发现”为展示线索,让观众穿梭于场景、展品、装置的过程中,去逐渐清晰地拼构完成对整个盘龙城遗址历史的想象与认知,碎片化的信息一点点拼接串联,引导观者一起去发现、一起去见证、一起踏上大武汉的寻根之旅。
新馆建设合理利用了绿色生态建设技术,在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建筑材料利用方面,开创使用新技术新思路,在节约投入的同时实现了高效产出。同时,做到了对室内声、光、电环境的严格控制,力求改变观众参观博物馆“光线昏暗、空气沉闷、人声嘈杂”的印象。博物馆今年获得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颁发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撰文:宋若虹 石梅 李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