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软实力的主要体现,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市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强市工作高度重视。10月30日,市委召开政党协商座谈会,就我市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建议。市民革、市民盟、市民进、市农工党、市致公党、市九三学社、市台盟及市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积极建言,针对我市文化强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从打造文创品牌、发展文旅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升东湖绿道人文内涵及打造文化水世界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现刊发发言摘要。
打造“汉字造梦”文创品牌
助力武汉文化强市建设
民革武汉市委员会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需重点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打造文化创意“汉品牌”。“汉字造梦”“汉话造梦”就是基于汉字汉话文化和本地特色,以汉字的创意融合为载体,融入“汉腔汉味”元素,跨界协同设计研发制造的“汉品牌”文创产品。
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关注本地文创企业发展。具体到“汉字造梦”品牌,政府可考虑充分对接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相关政策,通过将其纳入文创企业名录,纳入到“武汉设计双年展”“武汉设计日”等大型活动,在公益项目上授权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标志标识等措施,为本市设计产业立足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创造更多机遇。
为文创企业创造更多对内对外交流交往机会。在汉举办各类展会、节事、设计大赛等活动,特别是以明年武汉军运会为契机,安排汉字文化创意作品集中展示;以推广汉字文化为内容参与国外举办的设计创意活动等。
结合武汉历史之城建设,挖掘“汉腔汉味”文学艺术文化遗产。在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武昌古城等创意街区项目区域内,可考虑设置一些小型场馆、露天场景展示以武汉方言、楚国文字、汉字为主题的设计作品,包括服装、手工艺品等,配以讲好“武汉故事”内容。
继续大力支持汉字文化进校园。市政府可考虑协同武汉大学、“汉字造梦”团队共同创建“汉文化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吸引更多在校大学生、青年设计人才投身于文创事业。
激活“武汉礼物”
打造城市新名片
民盟武汉市委员会
“武汉礼物”市场产品目前存在“质量两极分化、文创产品匮乏”等问题。激活“武汉礼物”,打造武汉新名片刻不容缓,建议:
打造专属品牌。尽快进行商标注册,预防他人侵权;开发统一LOGO,有效传播受众;强化技术保护,帮助生产厂家或企业申请技术专利。
创新平台设计。建议由市旅游委牵头,联合文化部门、高校和行业协会形成智囊团,助推产教研融合,打造“武汉礼物”创新平台;运用平台策划“武汉礼物”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积极与国内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公司签署合作,并与港澳台及海外设计公司、设计师签署合作。
整合供应链平台。强化企业家文化创意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意识;围绕传统制造业主动布局文化创意产业、优秀文化创意企业落户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和运营、文化创意领军人才等出台有吸引力、竞争力的扶持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知名设计大师和设计团队,建立文产融合示范企业;寻求与国内先进的代工生产线、模具厂进行合作,提高产品的制造品质。
构建连锁展销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武汉礼物”百度百科资料,提高百度搜索排名;与其他网站合作,增加活跃度;广泛利用多种传统广告方式和现代媒体形式进行交替互补的宣传推广,瞄准特定人群,加强品牌的渗透和塑造。
提升武汉城市文化品位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民进武汉市委员会
凸显武汉自然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开展生态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武汉独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武汉生态文化城市新形象,大力塑造以“一轴(长江主轴)串三城(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为重点的生态文化新形象。
进一步加强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摸底调查,并逐步做好较为妥善的保护,科学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出更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重视文化类智库的建设,加强武汉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播。扶持以武汉城市文化研究为宗旨的智库研究机构,加强武汉文化特色的研究。鼓励以武汉地区为主的海内外作家群体多写武汉。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全球性传播,把现有的知音文化论坛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化的类似达沃斯和博鳌论坛的文化论坛;提升公祭钟子期的规格,把子期祭办成国际性的大型传统文化祭祀;把琴台音乐节办成国际性、高水准的音乐节。
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加强市民文化活动的组织,鼓励市民的文化消费。引导培养市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观念,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在城市文化载体建设上,建议将公共活动与人际交往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核心内涵,多举办一些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依靠感。
促进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推动武汉文化强市建设
农工党武汉市委员会
近年来,武汉在历史文化遗产梳理、保护和活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一些重要遗存的寻访、认定工作,对部分被毁重要遗址的恢复工作难以推动进行,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文化遗存综合管理投入机制。加强文化领域的立法工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强管理保护力度,改变当前遗存分属不同部门,难以横向打通,各方面协调配合难度大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统计和梳理,健全遗产名录体系;继续加大财政对文化领域的投入力度,设立历史文化遗存专项保护维修基金。
大力实施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工程。加快打造历史文物风貌片区,促进片区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打造宗教文化保护空间,展现武汉市的宗教文化历史底蕴;坚持规划先行理念,处理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关系。
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推进非遗示范基地建设,促进老字号复兴;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国际非遗产品贸易集散中心,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意设计、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要素的创新融合;继续办好“长江非遗博览会”;建设数字化非遗交互平台, 打造“实体+互联网+特色园区”的全维度非遗文化产业航母。
实现“新文创”腾飞
跻身“新一线”城市
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
“新文创”的概念蕴涵“新标准”“新共同体”“新体验”“新可能”四个“新”,本质上是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文创IP。数据表明,武汉文化产业已开启换道超越模式,但和一些“新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突破困局,实现武汉“新文创”的腾飞,早日跻身“新一线”城市行列,建议:
培育市场主体,打造龙头企业。围绕“一态两群”重构产业发展生态(“一态”即以互联网+为主要特色的文化新业态,“两群”即“创业群”和“消费群”),依托首位产业和重大核心项目,紧扣上游策划创意、中游生产制作、下游产品销售衔接发展,合力打造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
瞄准“三类人才”(一般人才、管理人才、高端人才),着力培养、引进,储备人才资源,构建开放格局。把握武汉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的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创意设计产业。
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精准扶持。探索建立官方、半官方或市场化投资基金,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综合采用按财务年度投入与按项目周期投入结合、一次性拨款与按项目进度拨款相结合等方式,对项目周期比较长的创作类项目给予3年以上资金扶持;同时试点PPP融资模式,吸收民间资本,扩大文化产业质押贷款的范围。
持续提升东湖绿道人文内涵
擦亮世界级城市文化名片
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
如何进一步擦亮世界级东湖绿道名片,以生态美、人文美为根本,谋划提升东湖文化水准,建议:
找准特质,明确方向,彰显人文魅力。以文化为东湖美景之精魂,尊重自然,彰显“半边山水半边城”的人文景观,将东湖周边的景观控制纳入法定化的管理,可采取“黄鹤楼视线控制”的管理办法;强化特质,彰显“书香、文化、艺术”的人文气息;植入功能,彰显“运动、科创、休闲”的人文活力。
立足特性,明晰抓手,增强人文内涵。彰显东湖历史人文优势,并将其作为世界级的核心要素;展现长江文明,打造“雁中咀云梦印象秀”“磨山茶园体验区”等文化主题园;打造最具“国际范”的公共艺术园及百花齐放的生态艺术半岛;依托山水资源,打造活力运动品牌系列;依托高校科企资源,内部打造创新部落,外围建立生态科创走廊;依托景中村空间资源,打造活力休闲小镇系列;引进全球顶尖品牌酒店、会议系列,为东湖举办世界级峰会创造条件。
突出个性,做好宣传,成就人文品牌。拍摄“半边山水半边城”“万亩水域、百里长堤、四季花园”等景观意象图,并选取经典视角,设置观景平台;拍摄《映象东湖》情景体验剧;举办国际雕塑双年展;举办中国(东湖绿心)“大湖+”国际论坛;办好国际体育赛事。
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
以文化软实力助推大武汉复兴
台盟武汉市委员会
当前,武汉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两个缺少”和“两个缺乏”,即缺少一所具有国际声誉的“武汉的大学”,缺少一所世界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缺乏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生态,缺乏市场主导的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有鉴于此,建议:
组建一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大学。建议我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建“双一流”的“武汉城市大学”,以文化软实力筑智慧之城。参照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成功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大学治理机制,力争用五年时间跻身亚洲一流大学之列。
建造一座世界级的艺术博物馆。组建由市政府、著名金融投资机构、世界顶级艺术机构组成的项目投资公司,聘请世界级设计大师,设计建造具有原创性与挑战性、致力于实现武汉文化定位的“当代艺术博物馆”。
打造时尚设计、音乐艺术和智商财商之都。定期举办武汉与国外友好城市的“文化年(月,周)”,“艺术节”“双年展”“文献展”“馆藏展”和论坛、沙龙等活动,打造大武汉艺术之都的地位;定期举办“武汉国际音乐节”,打造大武汉音乐之都;搭建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文创品交易平台。
打造文化体制机制创新高地。出台鼓励文化事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社会捐赠等的地方法规;引进国际、国内一流智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构建若干延续大武汉辉煌历史的文化生活体验区。
建武汉水世界
亮城市新名片
市工商联
提升武汉城市软实力,建议从“水”上做文章,打造一个以水为主题的体验区——武汉水世界。
以大型城中湖为载体建设水世界。优先考虑中国数一数二的城中湖,比如东湖、汤逊湖,武汉的几大内湖都各有资源和文化背景,利于挖掘开发。
以文化传播为目标经营水世界。水世界项目在规划设计时不能单单从文旅项目的角度去考虑,要统筹规划,满足资源保护、景观欣赏、娱乐休闲、文化展示、品牌建设等诸多条件,形成水历史博览、水景观欣赏、水科技传播、水文化体验、水项目互动、水产品销售特色区域和旅游线路,使武汉的水世界成为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主题活动胜地。规划中主要考虑如下方面:资源保护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文化展示和谐共生的目标,不能因为开发破坏生态;景观开发和文化展示需要融合发展,水世界项目要深度挖掘武汉的历史文化,提升项目体验的科技含量;娱乐休闲和品牌建设建议引入市场思维。
以市场为导向创建城市“水”名片。成立招标评审委员会,引进财力和文化底蕴雄厚的建设集团参与竞标,将水世界项目作为武汉市重点项目打造。让武汉本土的特色产品如莲藕、螃蟹等通过文旅项目走向世界各地,形成品牌集群效应。
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
和优秀历史建筑数字信息系统
无党派人士 杨华
我市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建议进一步摸清家底,整合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全面信息,尽快建立我市“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数字信息系统”。
这个数字信息系统由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委员会直接管理,主要实现三大功能:历史建筑信息的汇聚和储存;实时展示,实时监测;便于数字游览,该平台设有数字博物馆功能,将声音、影像和多维图像融于一体,游客可以从多维视野进入游览。
数字信息系统的资料向全社会开放,人人皆可浏览,线上线下互动。其效用有四:服务于政府管理;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社会各界监督;方便海内外游客参观游览。
希望市里有关单位和部门能以“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数字信息系统”为抓手,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我市文化品位,推动我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策划: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
整理:蒋太旭 丰根川 李小伟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