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盛中国先生因病离世。当晚十几分钟内,有关讯息便铺天盖地于网上。随后数天,包括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在内的几乎所有媒体平台都作了跟进报道和延展、深入的挖掘,其引发的反响远远超出业界和一般的爱乐者圈子。
作为一个曾有幸与盛先生合作过的非职业乐团演奏员和资深爱乐者,盛先生的离世,自然在我心中激起不小波澜;但对一个相对小众的小提琴演奏家居然拥有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坦白讲,还是稍感意外。
盛先生的名扬国内外,首先当然归因于他的精湛演奏。应该说,在他那个时代,他是中国最好的。虽然客观而言,在纯粹的演奏技术上,他比不上国外顶级演奏家,甚至在某些方面也不及国内一些优秀后辈。但很大程度上,那是时代使然。小提琴演奏技术日新月异,小提琴又是西洋乐器,西方艺术家自然领风气之先;而人的生理机能随年纪而退化则更是一个基本事实。盛先生恰恰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他的演奏音色柔美,挥洒自如,极富音乐性;尤其他演奏的中国作品,更达出神入化之境,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太懂得技术要为音乐服务的道理,所以他从不热衷于炫技;虽然其晚年因自然规律技术不免退化,音乐表现力反而日臻成熟和升华。
小提琴演奏家之外,盛先生也是一位富于责任感的音乐社会活动家。为了传播音乐,予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和世界各地舞台。他不计场所的巡演,大大拉近了普通民众与高雅艺术的距离。为了改进音乐教育,培育少年儿童,他经常进到学校甚至家庭,融优美琴声与科学理念于一体,给后学以难得启示;他在慈善事业上一掷千金,更为世人所赞扬。
盛先生也是一位有故事的人。上个世纪80年代,他视五位数报酬为“侮辱”而拒绝“伴宴”演奏,其风骨可见一斑。他自称“心壁很薄”,说心壁一厚就世故,能打动自己的事物就少了,所以拒绝“成熟”和世故,以保持一个艺术家的敏感,足见其率性的情怀。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多有讲究的人,舞台上下,他永远衣装合身,修饰得体,精神抖擞,看起来较实际年纪年轻十多岁,以永葆艺术家的个人魅力。作为一代大师,盛先生十分平易,在我们与他合作的宝贵时光里,我亲见他与业余爱好者“打成一片”,对一拨拨求合影的人来者不拒。那期间,他腿刚刚骨折,却坚持排练演出,即便不得不坐在特意为他准备的高椅上演奏,也全神倾注于音乐,不失大师风范。
斯人已逝,琴音宛在。盛中国的名字,如今早已超越业界、爱乐圈乃至国界。拜科技所赐,今后我们仍能聆听到他精彩的演奏,并由此生生碰触到一个艺术家丰满的灵魂。
□ 梅明蕾(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