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讲坛:中国民间文学中的救母故事
2018-09-06 00:07:01 来源:

\

8月26日上午,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仙桃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性学术讲座“荆楚讲坛·仙桃市第五届农民艺术节特别讲座”在仙桃市演艺中心举行,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段怀清作题为《中国民间文学中的救母故事》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由仙桃市图书馆承办。

传统社会的母子伦理关系有什么特点?民间文学“救母”叙事有什么特色?段怀清以民间文学中经典“救母”故事为例,与现场近400名观众一起进行了品读。

传统社会的母子伦理关系

段怀清指出,母子关系是中国儒家伦理中父子关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切人际伦理中最美满、最和谐、最牢固的关系之一。传统社会父母对儿子有不同的角色期待,一般而言,父亲对儿子的期待往往较为殷切,富于理想色彩,其态度是严厉而苛刻的,强调理性。而母亲对儿子的角色期待多则平和而切于实际,其态度是宽容而慈善的,强调情感。

母子关系的话语体系中,孝道是最重要的话语基础。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以《孝经》《大学》《儒行》《丧服》为“新四书”,并置《孝经》于纲领性的首出地位。他甚至认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中国人,要看他是不是按照《孝经》的要求,指导他的思想,引导他的行为,形成他的价值观,建构他的社会关系。

而一套完整的孝道伦理,不能只有父亲和母亲养育儿子而没有儿子回报、反哺父亲和母亲。段怀清引经据典进一步阐述道,唐《初学记·鸟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明《本草纲目·禽部》:“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这些典籍用一种人文化、情感化的写法来描述动物界的母子关系,都提到了一个名词:反哺。因此,可以说只有建构在一个“养育——反哺”关系上的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才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心目中完整、完满的一种孝道伦理关系。

民间文学“救母”的叙事特色

段怀清认为,中国民间文学中的“救母”叙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其他三种话语体系是交相融合,互为借鉴、引用的。

《郑伯克段于鄢》是儒家的正统叙事,郑伯接受颍考叔的建议开挖隧道与母亲相见于“黄泉”,实现母子的和好。“君王无道,道在民间”。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哪怕你已贵为君王,你依然不能忘记你的母亲”的道理。“目连救母”的故事出自《佛说盂兰盆经》,佛教弟子目连目睹母亲堕入地狱饿鬼道中,心中大凄,往地狱相救而不得,后按佛佗指引,设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天下恶鬼全部吃饱,母亲才能得救。段怀清表示,“目连救母”假托一个外来的佛教故事把儒家的孝道伦理观渗透到佛教思想、语言里去,佛、儒对接、交合,变成了一种新的话语资源。《沉香救母》《白蛇传》里“沉香和许仕林救母”是典型的民间文学“救母”叙事。沉香通过向霹雳大仙学本领,最终通过四仙姑的帮忙,打败二郎神,力劈华山救出母亲。值得注意的是,沉香救母依托的是“霹雳大仙”“四仙姑”所教(帮)的道家功夫,故事明显融进了道家的话语体系。“许仕林救母”说的是许仙、白素贞的儿子许仕林先是挖西湖、推雷峰塔救母而不得,而后发奋图强,高中状元,求得圣旨,虔诚求告观音菩萨而终于救得母亲白素贞出雷峰塔。这个“救母”故事里,民间、儒、释、道四种话语体系的融合更加明显,更加紧密。

母亲在儿子幼小时,辛苦(受苦受难)哺育儿子,儿子长大(有本事)后反哺母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人们对这样的故事喜闻乐见或心向往之。段怀清指出,传统文化对母子关系这样的想象、描述,或者说界定、规范,极大地影响、塑造了传统中国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通过种种民间文学、文化、语言形式来影响社会民众,从而不断的强化、加固观赏者、听众心目中对这种母子关系的认同。

段怀清在讲座最后归纳:民间文化、民间风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们中国人精神、性格、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它们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值得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他乐见仙桃坚持举办农民艺术节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良好传承。

(文:王红艳 图:刘正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