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东山村的点木成金术
2018-06-20 21:45: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中国文化报讯(文/影子)翩翩起舞的手推燕车、惟妙惟肖的高低棒人、溜溜旋转的木陀螺、哗啦作响的木棒槌……在很多人的童年,这些纯朴粗犷、被称为“耍货”的木旋乡土玩具是不可或缺的玩伴,它们曾伴随着数代人的成长,浸透着祖祖辈辈童年时代无穷的乐趣。这古老的“耍货”是怎么做出来的?又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其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带着疑问,笔者来到“木旋玩具之乡”——山东省郯城市樊埝村,探访了郯城木旋玩具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樊继美。

“耍货”的由来

樊继美年近70岁,笔者跟随樊继美进入院内,几台木旋机床及各种机器占据了院内不少空间,随处可见堆得满满当当的原材料、半成品,还有满地的刨花皮和木屑。最大一间屋子算是组装和彩绘车间,墙柜里、桌子上摆满各式木旋玩具,他们加工生产的木旋玩具已形成十大类、600多个花色品种,不仅有传统产品哗啦棒槌、虎头棒槌、高低棒棒人、燕车、大刀、宝剑等款式,还有创新产品京剧脸谱、胡桃人、小火车、火箭、智力拼盘等,像乡村里的童话世界。

樊继美手里拿着一件玩具叫“燕车”,“燕车”由小燕子和小木车上下两部分组成。小燕身子木制彩绘,燕翅用硬纸做成,小木车前端装有一个小扁鼓,后部有一个圆孔洞,孔洞里插入长短合适的木杆可以推动,巧妙地运用了力学传动原理。推动燕车后,小车轮的圆周直线运动转化为规律性的间歇传动,车轮便牵引燕子不停地煽动起双翅,车轴上三角木也拨动小鼓槌不住地敲起鼓来。“燕车”这样看似普通的木旋玩具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内涵,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又得到有益的心智启蒙。

“我制作木旋玩具所用的原料、工具都是自产、自制。”原来,每一件木旋玩具的制作过程都要经过备料、风干、下料、车型、披灰、砂光、彩绘(上色)、打眼和组装9道工序。制作木旋玩具先要准备原料“刮树皮”,然后在旋床上先把木头旋成各种毛坯,做不同的木旋玩具有不同的毛坯,如做棒棒人就分为身子和头两部分,做燕车部件就比较多,车把车轮车板各是一部分。毛坯做好后,就开始上颜色,首先是打底,也叫“上粉子”,即在木头表面涂一层滑石粉跟水胶混合的粉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上色的时候能比较均匀,待晾干后再在上面上颜色。传统的木旋玩具常用的颜色为桃红、草绿、艳黄等艳丽的颜色,根据不同类型玩具绘以各种花卉、动物等纹样,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包含着人们希望儿童长命百岁、平安成长、吉祥如意等美好的寓意。上好颜色后,再放到太阳下晾干,整个制作过程就完成了。

樊埝村老艺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摸索、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丰富的想象,不断对人物、动物的自然形体加以取舍、提炼、夸张、充实、变形等,最终将形体的各个局部概括为圆形、半圆形、弧形、半弧形、球形、锥形等,然后加以组合,节奏感的加强和微妙动态的捕捉成就了一件件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木旋玩具。

小小木旋玩具大有讲究,樊继美说:“传统木旋玩具,按孩子年龄段的喜好不同分为:3至18个月婴儿玩具、2至6岁幼儿玩具、6至15岁儿童玩具。”哗啦花棒适合婴儿;2至6岁的幼儿适合站人花车、虎头棒、高低棒棒人、燕车等;大花刀、红缨枪、龙泉宝剑等玩具针对6至15岁的儿童设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好打斗玩耍或模仿英雄角色。木旋玩具不仅设计有趣,而且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玩具所表现的主题多与民间传说有关。

“胡桃人”和“日本娃娃”的启示

樊继美从六七岁时便跟着爷爷、父亲学做木旋玩具,从事这一行已近60年。1977年,樊继美从部队退伍回到村里后,又重操玩具制造的旧业。当时樊埝村制作木旋玩具都是家庭式手工作坊,樊继美想把村里的玩具产业做大,他深知,木旋玩具制作技艺必须适应市场进行革新,扩展生产品种才能迎来木旋玩具的春天。1985年,由樊继美牵头,樊埝村成立了木旋制品研究开发中心,专门研发木旋制品。随后,樊继美担任乡工艺礼品厂(以下简称“工艺厂”)厂长。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樊继美的带领下,工艺礼品厂开展了一次以引进新技术为主的生产工具的变革,木旋玩具制作的主要工具是旋床,最初的旋床是祖辈根据木匠用的手拉钻的原理制作的脚蹬旋床,他尝试安装电机,将旋床全部改造为工业用铁制机械车床,由此,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同时,樊继美发现原来使用的颜料质量太差,而且拿在手里把玩时颜色会粘在手上,经过试验,他选择用油漆来上色,这样颜色既亮丽又不会掉色,保存时间也长。

1987年,美国一家工艺品公司送来一件“胡桃武士”样品,樊继美连夜攻关,做出一个中西合璧的木旋“胡桃人”,客商非常满意,大批订单随之而来。樊继美带领工艺厂满负荷开工,还把村里所有做玩具的人家都组织起来,各家各户流水作业,第二年村里就用挣来的钱翻修了学校、盖起了新房。郯城木旋玩具的名气越传越远,在1989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一位美国客商一次性下了300万元的订单,此后,经常有国内外客户拿着样本到工艺厂里加工,产品远销日本、德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木旋玩具生产由此进入鼎盛期。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电动玩具进入市场,郯城木旋玩具受到冲击,市场严重萎缩,工艺厂渐渐走入困境,樊继美无奈离开了工艺厂。回家后,樊继美又开始在家里筹备生产木旋玩具,“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必须改进技术、创新品种,让木旋玩具重新回到市场。”

2002年6月的一天,一个生意人要做500个木制日本娃娃,每个日本娃娃的加工费是6元,这对于过去一个玩具最多能赚块儿八毛的樊埝村村民来说是个好机会,但村里却没人敢接活,因为日本娃娃谁也没做过,樊继美接下了这笔单子。这笔订单完成后,但樊继美的思路打开了,“这些东西,既然在国外有市场,是不是意味着在国内也可以做?”樊继美便做了3000个日本娃娃拿到市场去卖,结果买的人寥寥无几。原来日本娃娃是日本女儿节的吉祥物品,一般是灰色,但灰色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樊继美开始逛集市、进商场、去旅游景区,终于想出了好办法。“我们中国人喜欢喜庆的色彩,我在颜色上进行改造,又给每个娃娃加了中国结。”改造后的玩具在旅游景点卖得非常好,他根据这个原型又创新了几十个品种,都非常热销。

“守艺人”的春天

2009年,木旋玩具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山东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赴我国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在展览会上,樊继美偶遇了一位籍贯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的老兵,老人看到樊继美带去的郯城木旋玩具后悲喜交加,“这就是我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太亲切了!”此后几天,老人天天来看樊继美的展品,不时叨念碾子、石磨等儿时记忆中的一些物件,这让樊继美感慨万千,怀旧产品在市场上还是一片空白。于是,樊埝村人参照沂蒙山区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微缩的农具模型,这一创意做出的玩具又在市场上火了一把。在樊继美的带领下,600多户村民家家都有创新产品,樊埝村靠着创新产品,使郯城木旋玩具这个即将消失的产业又红火了起来。

为了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樊继美在村里创办了郯城木旋玩具传习所,带领樊埝村的艺人们积极传承和发展木旋玩具技艺,并不断开发新品种。樊继美创作的《西游记系列》《民间人物系列》等玩具作品不但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赛中获奖,还被中国美术馆、宋庆龄基金会、台湾中华艺术馆等单位收藏。山东建筑大学还特聘樊继美为客座教授,使该非遗项目走进大学校园。郯城木旋玩具的路子越走越宽,他们不仅坚守住郯城木旋玩具的传统文化根基,又赋予郯城木旋玩具新的文化内涵,使得郯城木旋玩具得到更好的传承并走向国际市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