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讯(文/张建友)人才培养是传承京剧艺术的关键。近年来,黑龙江省京剧院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在培养理念、培养渠道和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性改革,人才培养工作重方法、讲实效。经过一系列实践摸索,黑龙江省京剧院人才培养工作成果显著,成为活跃于全国京剧舞台上的一支生力军。
压茬推进规模化培养
黑龙江省京剧院积极争取人才培养配套条件,建立“送出去、请进来”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送业务骨干拜名师学新戏,选送优秀青年专业人员进课堂深造进修,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委托培养京剧新苗。剧院先后有10多位青年演员、演奏员拜师京剧名家,研习传承言派、尚派、王派、张派、李派、裘派等经典流派艺术。剧院选派的学习培养人员从2014年的10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40人次,同时,邀请名家名师到剧院教学指导的频次也逐年增加,从2015年的20位增长到2017年的42位。2016年,黑龙江省剧院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签订联合办学项目委托培养京剧新苗,首批通过招考进入委培通道的35名学员已在校学习近两个年度,安排剧院学员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演出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大程度转化。截至目前,黑龙江省京剧院已基本实现分期分批、阶梯式人才培养。
黑龙江省京剧院开展的培训囊括了更多专业和领域,从最初的京剧表演增加到京剧音乐、舞台美术、导演、舞台监督、作曲、营销、对外译介;学习形式从拜师学艺扩大到参加各京剧行当的实践培训、各类纵深领域挖掘性学习、邀名家指导排练演出等全面人才培养。
因地制宜合理化培养
黑龙江省京剧院坚持出成绩、见实效的业务学习。结合京剧艺术口传心授的特殊性,针对业务团队基础性专业素养较为扎实的现实条件,剧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格局,将学习目标锁定于国内京剧艺术发展前沿城市和地区,邀请大量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名家名师给演员和演奏员说戏;派出大批青年骨干到京津沪学习,鼓励演员们与京剧名家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渠道;组织与国内名家同台演出,为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创造机会,在舞台实践中切身感受名家表演风范。
近年来,黑龙江省京剧院选送业务骨干参加流派艺术班、音乐作曲培训班、舞台美术进修班等各类高水平人才培训班学习,年均参加学习班次5个以上,年均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6次以上。2016年,黑龙江省京剧院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创办关(肃霜)派艺术人才培训班,共招收近4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由剧院老艺术家、关肃霜先生得意弟子邢美珠等代班指导,将文武兼长、气势恢宏的关派艺术表演技巧和风格传授给更多演员,弘扬关派艺术。
人才培养助力业务提升
在长期努力推进下,黑龙江省京剧院的人才战略不断呈现良好态势。优秀青年演员马佳获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先后有5位青年骨干取得中国戏曲学院等知名学府的硕士学历、学位,马佳、黄丽珠、杨洋等多人频繁受邀在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节晚会等重要活动中演出。剧院2016年复排上演现代京剧《杜鹃山》受到专家广泛好评;2017年以青年人才力量为依托打造重点剧目《奇女无容》《南界关》,《奇女无容》参加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被专家点评组称为京剧节的“奇葩”;《南界关》在京参加“挖掘抢救整理传统剧目”阶段性成果展演,受到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及国内京剧界专家的高度评价。
黑龙江省京剧院先后赴北京、天津、广东等国内省市巡演,并在毛里求斯、德国、新西兰、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亮相,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黑龙江省京剧院这支年轻的人才队伍已渐趋成熟,被界内专家誉为“一匹来自东北的黑马”。
作为国家重点京剧院团,黑龙江省京剧院将始终坚守战略性、创新性京剧人才开发培养目标,以打造龙江品牌艺术形象为目标,为推动龙江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