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院变成五大展室万件展品
2017-11-13 17:24:00 来源: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讯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跟他同时期还有一位伟大的木匠,你们知道是谁吗?”刚刚踊跃回答的孩子们,这会儿突然没声音了。王文旺微微一笑,揭晓答案:“墨子。”孩子们随即发出一声交织着惊奇与恍然大悟的“哦”。几个原本没那么认真听的小孩,被这段有来有去的问答吸引,也开始注意到面前这位其貌不扬的王馆长。

这是十月的一天,文旺阁木作博物馆迎来了通州第一实验小学两个班级的参观学生,他们要在这里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王馆长叫王文旺,他对自己博物馆的展陈很有信心,“不管是谁来我这儿,就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来到博物馆的人,都会震撼于馆内展品的丰富和分类的细致,而这些,全都出自王文旺之手。

从空空如也的普通农家院到如今摆满展品的展厅,从十几年自娱自乐的收藏,到终于拿到民办非企业证书,成为国家认证的民营博物馆,王文旺几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功能齐全

  小博物馆内大有乾坤

今年47岁的王文旺来自河北衡水,从做木匠学徒到逐渐有了自己的古董家具事业,钱越赚越多,他的心却逐渐拴在了那些收来的老物件儿上。从2005年起,王文旺开始筹建这家民营木作工艺博物馆,展品以明、清、民国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重点展现过去普通人家的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工具行头。

博物馆位于通州区台湖镇东下营村一个毫不起眼儿的院子里,从外面看去,与附近的农舍并无二致,但一进院内,就会发现大有乾坤。两年前,这里还只能算是王文旺的个人收藏基地,如今,无论是整体规划布局还是单个展品的陈列介绍,都已经有了博物馆的模样了。

全馆被进入院子的通道分为东、西、北三块区域:西边由王文旺原有的收藏室改造成展区,目前共有五大展室;东边以前是工人们修复古董家具的车间,现在经过彻底改造装修,一半是教研中心,由贯通的两间大教室组成,用于互动实践、教学培训,另一半被开辟为新的展室,“明清家具展”刚刚开始布展;北边一扇大铁门背后,有王文旺的藏品库、缩减规模后的家具修复部和尚未“开垦”的闲置空间。

“所有这些加起来有1万平方米,展览部、宣教部、修复部,一个博物馆该有的部门我这儿都有了。”只有初中文化的王文旺说起博物馆专业知识来头头是道。当被问及这些改造是否经过“高人”指点时,他连忙大声否认:“哪有人指导啊,都是我这几年在各地文博会到处办展、参观别的博物馆时偷偷学来的。”

  埋首纸堆

  为每件展品排队归位

展室里的陈列,经过了精心的整理和编排,一改某些民营博物馆给人展陈混乱粗糙的印象。五大展室里的100多个系列、上万件展品,全都是王文旺经过研究后分门别类整理展示出来的。白天修复展品、归类摆放,晚上就在书房里查找资料,琢磨某些老物件儿可以做成一个什么系列的展览。

王文旺的书房里,摆满了历史、文学、文物等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书桌上堆着他正在读的《中国家具史图说》和《幼学琼林》。对于前人已经研究得比较成熟的内容,他正好奉行“拿来主义”,按照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展品分类,比如“度量衡”“传统乐器”系列等。有些书上根本找不着、甚至从来没人将其看作一门学问的,就全靠他自己琢磨。

做了几十年的木匠,他发现每件木作家具上都有不同的优美纹饰,然而并没有人去专门研究这些纹饰,能查到的资料非常少。他想专门为古典家具纹饰之美办一个主题展,但不知从何处入手,应当如何分类。那段日子,他每天都在半睡半醒之间,吃安眠药都睡不着,躺一会儿又下床,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想着要怎么陈列。当他终于意识到可以按照纹饰出现位置、形态来布展时,一直揪着的心终于松开,他也能一觉睡到大天亮了。

每间展室、每个展品的文字说明,博物馆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原来展板的文字字体都不太好看,现在我都重新请人做了。”王文旺指着墙上一处展板说。淡黄底色配上深棕边框,既沉稳大气,用的又都是与木材相近的颜色,符合木作博物馆的主题,“打印厂的配色花花绿绿的,看着特别怯,这都是我跟他们要求的配色。”每段文字的小边框上还画着榫卯结构的装饰,这一细节也出自王文旺的设计。他不会操作电脑,只能先在图纸上画好图案,交给打印厂打印。

  来者不拒

  与学校开展实践合作

“东西也太多了吧!”参加这次活动的孩子们先参观陈列,听馆长讲解木作工艺几千年来的传承,然后在教研中心汇报实践成果。当孩子们踏进馆内的五大展室,看到挂满一面墙的各种木材实物、木工工具、榫卯结构,都张大嘴惊叹道。

看完展览,孩子们又来到宣教中心。这间教室里的一桌一椅,全都是上了年头的老物件儿,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有的用小锯子切割一块小木料,有的用刨子刨木头,还有的用榔头敲“散”一只板凳,再把它重新组装起来,切身体会到榫卯结构是如何不用一根钉子就能做出家具……王文旺介绍,这里将成为馆内的教学厅、互动厅和木作教室,来馆参观的人可以在此动手体验,博物馆还可开展木作教学和培训。

在他看来,现在木作博物馆已经成型,到了发挥社会作用的时候了。目前,该博物馆已经成为通州区中小学“社会大课堂”项目的资源单位,今后会有更多中小学生前来参观。但对博物馆今后的客流量,王文旺还是有些担心。博物馆并未和这些学校签订协议,学校组织参观全凭自愿。博物馆所处位置比较偏,没有公共交通直达,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散客的数量。“现在平均一星期来的散客不到10个人,知道的人还是不多。”王文旺把媒体对博物馆的报道制作成巨幅海报,挂在院子里最醒目的位置,他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能让更多人知道这家博物馆。

成为通州区中小学的“社会大课堂”只是第一步,现在,文旺阁还承接了东下营村村史馆的建设工作,正在为该村撰写村史、筹备村史馆。未来,文旺阁木作博物馆也许还会与机关、企业、社区开展合作,“虽然地儿偏了点儿,但我们馆里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再远也会有吸引力。”

不过,自从今年六月开馆以来,运营的压力便一直悬在王文旺头顶。维持场馆运营,一个月至少要花十来万元。参观不收门票,每月外出办展参会能有三万多元收入,这是目前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来源。王文旺还得拿出自己的积蓄,补贴博物馆运营。不过,只要能坚持,他会一直坚守下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