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网消息(通讯员 张昊 薛泽闻)历经两年筹备,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今天在汉正式拉开帷幕,首日吸引超万名市民前往尝鲜。与千位非遗传承人互动,赏2万件非遗精品,品上百种正宗地道的非遗美食,同时武汉还设置了13个分会场和若干个活动点,让市民在家门口感受非遗文化。
武汉非遗 获长江流域参展团点赞
为探索推进非遗保护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本届大展由文化部非遗司担任支持单位,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湖北省文化厅、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武汉市文化局及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等单位共同承办。大展以“长江文明 非遗风采”为主题,汇聚了长江流域15个省市区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约500项,国家(省)级非遗传承人约千名,非遗作品约2万件。
今天,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一行饶有兴致地对大展进行参观。项副部长几乎走遍了每个展区,与传承人交流互动,话起家常,特别是在湖北非遗研培成果展区,他与师生交流研培心得,并鼓励传承人与时俱进,创新非遗传承项目。2个多小时下来,一行人仍意犹未尽。
此次大展长江流域15个省市均有组团展出,安徽领队、该省非遗中心保护部官员王广宝介绍,此次安徽团队来汉参展传承人50名,共有项目23个,涉及茶艺、酒类、传统技艺。“大家报名积极性很高,由于此次是按专题内容挑选传承人,因此许多传承人未能前来,纷纷打来电话希望下一届能参与。”王广宝介绍,武汉举办第一届长江非遗大展他们也曾组队前来,国内其他城市举办的国家级非遗展他们也均有参与。他认为,本届展览相比往届不仅规模大,而且更具特色,内容更丰富,档次也越来越高。
他认为,武汉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上是两条腿同时迈进,在恢复古老传统技艺的同时,与时俱进与创新,更将非遗项目进行了市场化运作。让本就源于民间的非遗文化更加贴近民众,这样才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同时,武汉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更大的舞台,实质也是对传承人的一种保护方式。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纯阳拳相传为道教北五祖吕洞宾传留。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阳粗布制作技艺请来青春靓丽的模特助阵,吸引众人目光。
花样剪纸 市民感叹比玩魔方还难
织绣、剪纸、漆器是长江流域最具特色的三类非遗项目。本届大展别出心裁地组织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三类非遗项目传承人齐聚一堂,同台竞技。这也成为本次大展人气最为火爆的区域之一。
首场竞技项目为剪纸,八位剪纸传承人中有两位传承人分别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的“工艺美术家”沈松柏、河湟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姜有存。两位均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上台。
“非遗来自民间,希望借此传统文化,唤起市民童年回忆。”沈松柏以昆虫为主题,两分钟不到的时间里,一只活灵活现的立体螳螂呈现在观众面前。令人称奇的是,剩下来的废纸随着剪刀的巧妙游走,仅指甲盖大小的蚂蚱就跃然手间,看得众人目瞪口呆。沈松柏将这一即兴创作随机送给了台下观众,但观众的热情却令他一时难以抽身离去,反复四五次满足市民需求后,才得以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顺利离场。
而传承人姜有为随兴剪出的一幅青海团花,更是门道奇妙,只见她将手绢大小的红纸数次对折,经过10余分钟看似随意的修剪后,展开却是一张圆形花样图案,数名好奇的市民上前仔细打量后惊呼,“远看就是一朵花,近观才发现是由无数朵小花组成的,这比玩魔方还要难呀”。姜有为给观者释疑,“团花剪纸与北方人的性格一样,线条较为粗犷,藏味比较浓”。
据主办方介绍,接下来的四天,每天都有同类目不同地域流派的传承人同台竞技,用技艺对话、用作品交流,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不同地域的非遗文化精髓。
沈松柏的武汉剪纸出神入化,繁复无加,被誉为“江城八怪”之一。
武汉“泥人胡”胡作林出生于黄陂泥塑之乡,人物雕塑神形兼备,维妙维肖。
吃货天堂 两百箱茅台被扫空
设置在一楼半南厅的传统饮食文化专题展区,是不折不扣的吃货与扫货客的天堂。大红袍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千年古井贡酒酿造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糌粑制作技艺等上百种非遗饮食项目均在此展出。
在茅台酒酿制技艺百余平米的展区,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入口处设置人墙限制人流,人墙外的长龙排至20米开外。市民在此除了能详细了解茅台的酿造过程,还能品尝持久留香、回味不绝的醇正茅台。
在该展区出口,不少市民兴致冲冲大包大揽着战利品。据该展区负责人介绍,此次为参展特意准备了各类茅台酒200余箱,展会开幕不到四个小时已销售过半,考虑到展会还有四天结束,便临时采取每人限购一瓶的政策,但目前已所剩无几,他们正考虑是否再次调运货品到现场。
除了固定展位的展示,观众还可以在中央舞台欣赏到来自各地的民族风演出。
中医中药 庇佑中华彰显神奇
传统中医药文化专题展区是供市民大开眼界的最佳去处,这些国家及省市级非遗项目市民耳闻却并不多见。如发端久远的苗族医药神奇到什么程度?雷火神针这一“宫廷御方”特殊的调理方法疗效如何?丹药炼制完成并非直接服用,而是一种制药的主材料。在该展区走上一圈,市民对于传统中医药的诸多困惑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夏氏丹药展区,一鼎全紫铜铸造、高3米重达近千斤的炼丹炉,其特有的造型回头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被逛展市民围得水泄不通。据了解,该炉一次性炼制丹药可达100公斤。
夏氏丹药制作技艺传承人夏小中介绍,丹药炼制绝非影视剧中所呈现的,出炉便是一粒粒圆形可直接服用的丹药。展柜中的数十种矿石都是炼制丹药的原材料,炼制完后呈晶体状,再进行剥离,而这仅是丹药制作的第一步。根据不同的病症需选择不同的原材料进行炼制,完成这一步后再根据需要配置其他中草药,才成为最终的成药。添加比例十分严格,整个过程都不能有丝毫差错。
“文化复兴首先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夏小中和夏氏丹药第六代传承人夏文沙坦言,传统中医药疗效在不少病症的治疗效果上远超西医,他以骨髓炎、骨结核两类病症举例,相比西医的手术复发率高、创伤性大、治疗费用高昂、病人痛苦,使用传统的中医外用药就可以得到很好且彻底的治疗,疗效更是经历了千年的验证。但由于对中医这一传统文化认识的不够深入,中医独有的外科丹药学还有很多秘密尚待解开。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省市领导陪同下与夏氏丹药制作技艺传承人夏小中亲切交谈。
湖北省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组团参观国家级非遗项目夏氏丹药制作技艺。
非遗课堂 拜师传承人 作品带回家
此次非遗大展,主办方设置大量互动环节供市民参与,身旁不时会走过穿少数民族服饰的逛展市民,仿佛置身多民族联欢现场。与母亲一同逛展的刘女士特意在换装区选择了一套由主办方提供的苗族服饰。“感觉这样逛展会更有带入感。”她说经常被市民拉住要合影。
设于二楼的非遗课堂,今天下午由武汉市汉绣传承人王燕现场演示汉绣技艺,向首批通过“长江非遗网”报名的35名市民手把手授课,他们中有年过七旬的古稀老人,也有未满十岁的孩童。常年来,王燕在武汉诸多小学、初中及高校教授汉绣技艺,推广汉绣文化,教授的学生超过千人。
非遗课堂现场,主办方为体验者提供了工具包。王燕选择了几种相对较为简单的天鹅、花卉等四种图案进行授课。虽然课程短暂,但大家对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汉绣充满的喜爱之情,令王燕十分欣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王燕随手展示所带来的几件学员作品,牙签盒、钥匙包、项链、手绢,这些都是贴近市民生活的常见之物,她表示,通过教学让学者了解掌握本土传统文化技艺,扩大汉绣的影响力。她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汉绣、学习汉绣、传承汉绣,把这门诞生在荆楚大地的艺术继续发扬光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据了解,此次大展期间,主办方共举办9场非遗课堂,并预留180个名额,邀请了汉绣、剪纸、武汉面塑、错格全对称鲁班锁、武汉泥塑的五位传承人手把手为市民授课,完成的作品市民可免费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