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黎平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
杨万里 (南宋)
其一
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其二
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桃花爱作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
好的山河,好的风景,都是诗人词人笔下的标配,而要对得起这些标配,就得把它们写得鲜活,甚至物我两融,彼此无间,给读者提供的不仅仅是画面感,还要有代入感,刺激读者的视觉、听觉乃至想象力,把读者的心思激活了,也把笔下的景物激活了,南宋的杨万里就是这么一高手。例如他的“梅子留酸软齿牙”,一读就有咀嚼杨梅的酸软感涌上来。
且说公元1180年,即南宋淳熙七年,初春,艳丽中还带着不浅的寒意,54岁的杨万里踏上了征程,此番远出何为?原来是去广东上任,赴广东常平茶盐上任。船至一条名为太和的江上,江水碧绿,春光迷人,两岸一片盎然生机,一行行杨树绿叶纷繁,密密麻麻,望之无穷,叶与叶之间紧密相连,形成绿色长城;而与绿色相间的是,春天的原野上,山坡上,到处繁花似锦,最突出的是杏花,白白粉粉,如雪如霜,繁如星星,密如沙粒,绽放得到处都是,充满着视野,花与花之间的距离也十分紧密,互相交错,紧紧相连。
站在江心的船上,目光所及,春天的繁荣是如此密集,美得让人无法回避,无法呼吸,“绿杨接叶杏交花”,这是一个富丽堂皇的春天。且让目光休息休息,低头俯瞰,则船舷下面,那初春的江水荡漾着进入眼帘,其可见度也是其美观度,它透明得可以直视江底的细沙,趴在船头,伸手下去,细沙似乎可以触及。这一流江水恰似新生的婴儿的脸,细嫩、光滑,充满生机,对了,就用“嫩”字来形容它,“嫩水新生尚露沙”。一路船行,一路观赏,眼看着过去了,又觉得意犹未尽,一方面要迎接新的春光,一方面要温习一下刚才的美景,于是回头依依不舍地看,居然又有新发现,你瞧瞧两岸绿杨杏花当中,那缕缕炊烟,那户户人家,沉浸在一片大好春色当中,正是好人家啊,“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因为大自然的好而想象出人间的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里,人们应当处于一种优质的生存状态,诗人由赞美春光而赞美人家,对山河的感情找到了落脚点。
正值清晨,又是春天,空气湿度大,雾蒙蒙,露水沾在花叶上,让人却看不清远处的山,山只是一片意思而已,此时此刻,初春的风还有丝丝寒意,浸入了行人的衣袖,这种轻寒是让人比较惬意的春寒,“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自然界的每一次节令变化,都有一种或多种动植物作为表征,作为信号,称之为“信”,那么,春天轻寒的信号是谁呢?是桃花,是惊蛰三信之一。桃花有着自己的使命感,它喜欢作为信使来向人们报告节气,“桃花爱作春寒信”;当然,跑出来当使者,报告春寒,连它自个也感觉到了春天的阵阵轻寒吧,“只恐桃花也自寒”。
杨万里将自己身上的寒意转移到了桃花的身上,桃花也有了知觉,自己冷,偏要说桃花冷,这就不仅让自然景物有了画面感,而且还有了代入感,真正做到物我两融,大自然成了诗人的发声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