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深观察丨金融开放提速 监管要与开放度匹配
2018-07-16 11:40: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财经深观察丨金融开放提速 监管要与开放度匹配

编者按

金融开放已成为今年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在新一轮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中,外资金融机构正敏锐地捕捉商机,深度挖掘政策红利,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与此同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越来越多的金融与技术场景跨界融合,金融科技创新备受瞩目。这些都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了更大挑战。金融行业配套改革如何跟进?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如何匹配?本报今天专版进行了深入分析报道,敬请关注。

金融开放提速监管要与开放度匹配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近期批准5家外资银行在华增设分支机构,这表明在公布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的方案和计划时间表后,金融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正在有序地推进。

放开外商投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允许外资进入中国支付清算市场、重启QDII、RQFII……自去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在防风险、去杠杆背景下,国内金融市场步入强监管周期。中国金融行业应该如何对外开放?监管又该做好哪些准备?金融开放与监管将如何并举?

金融开放步伐加快

金融开放已成为今年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关键词。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表示,要大幅放宽市场准入,2017年年底宣布的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确保落地,并强调,对外开放举措“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进一步宣布了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

随着开放规则逐步落地,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也纷纷采取行动。一方面,多家外资机构已向监管部门递交控股合资机构的申请;另一方面,近期外资机构密集来华走访,并纷纷表示增加投入或扩大投资的意向。比如,5月8日,野村控股株式会社等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野村控股株式会社拟持股51%;紧接着,5月10日J.PMorgan?Broking(HongKong)Limited等向中国证监会提交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并表示拟持股51%。

随着中国金融持续开放,外资金融机构正迎来新机遇。

纽约商品交易所理事会主席WilliamPURPURA在第四届中国财富论坛上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们很早就看到了中国期货市场交易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上海获得批准,进入到中国期货市场中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们计划将在中国设立51%外资控股的证券公司,因为我们在这里看到很多机会,市场依然在增长。虽然有很多非常强劲的中国金融机构,但还有很多领域没有被完全覆盖,我们非常期待来到中国市场。”野村控股亚洲执行董事长饭山俊康(ToshiyasuIiyama)也在上述论坛表示,从日本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到,开放看上去带来的是激烈的竞争,但实际带来的是金融产品与科技。

在不少外资金融机构看来,中国市场既具备了很多新兴市场的共性,也有其显著的特色。中国本地市场的庞大容量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令很多国家望尘莫及。同时,消费者需求的快速演进,尤其是对新技术的热衷度,也在全球范围屈指可数。

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中国金融行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曾经流行一句话,叫“狼来了”,人们担心国外企业的进入将对民族产业带来致命打击。然而十几年后,中国反而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从金融机构的实力对比来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资产规模、竞争力还是经营管理能力,中国金融体系已今非昔比,不惧开放可能带来的影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占金融资产总量的80%以上,已构建起世界上相对强大、稳健的金融体系,国内4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也相对较好,已具备比肩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

从市场份额来看,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资产总量占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的比重仅为2%—3%。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空间比较大。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向本报记者表示,双向开放将给中国金融业带来机遇。随着中外资银行合作深入,中国银行业得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国际同行进行金融服务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开放提速,其实是中国金融业由大转强的需要。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仇高擎认为,加快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可以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以银行业为例,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突破250万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居世界首位,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如此庞大的资产盘子,只有在更开放的环境下配置资源,才会更有效率,也会进一步降低风险。国内的金融机构需要适应开放环境、参与国际竞争,从而经受风雨历练,增强竞争实力。

监管要与开放度匹配

逐步取消金融行业对外资所有权比例限制,是中国金融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有助于倒逼中国推动金融业进一步国际化,做大做强。但是,这也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了更大挑战。

监管是对外开放时尤为重要的一件事情。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相对缓慢可能与金融监管难度更大、更复杂有一定关系。监管既是防范金融风险,也是保护境内尤其是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非常关键的一步。

因此,几乎与开放新政同步,酝酿许久的资管新规公布,此举旨在对规模已达百万亿元的资管市场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资管新规对刚性兑付说不,并作出了一系列细化安排,宣告刚兑时代的结束。

业内分析认为,金融业开放,要有配套改革跟进,金融监管能力要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要综合考量扩大开放带来的新增风险,比如汇率风险、货币错配的风险等,完善原有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在第四届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当前,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开放深水区,而金融开放涉及到很多重要问题,如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的可兑换等。

作为金融市场最为关注的资本兑换中如何防范风险、加强监管,管涛认为,有四个方面:第一,增加人民币弹性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汇率缺乏弹性的话,开放和僵化的汇率安排是风险的组合,往往造成货币危机导致国际收支危机。

第二,要转变监管的方式,要用原则监管来替代规则监管。

第三,管理要从合规性监管转向审慎性监管,主要是监督。要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两个极端,中间要有一个缓冲地带,进行审慎监管。

第四,要把资本管制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在事前做压力测试等准备预案,采取尽可能少的代价,实施临时性的管制措施,为改革和调整争取时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只有监管到位的情况下,金融开放才能起到促改革、促发展的作用,所以开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管,使监管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

对于如何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监管,易纲表示,一方面,要做好自身功课,打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攻坚战,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补齐金融管理的短板,做好政策配套,不断健全与金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会计体系,完善支付、托管、清算、金融统计等金融基础设施,推动各金融市场在岸和离岸市场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学习探索总结经验,提高监管能力,培养监管人才。

同时,为配合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并,应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亟待修改完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应在监管机构调整的基础上,将“双峰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纳入金融监管法律。

金融科技和监管应“比翼齐飞”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从互联网金融元年的喧嚣,到如今金融科技的热潮,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从最初的渠道创新,走向了大数据、云计算、AI智能风控、产品创新,正逐步深入金融业的核心地带。然而,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既给了金融创新前所未有的试验场景,同时也带了某种程度上的监管套利。因此,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阶段,须做好金融科技与监管的平衡,实现提升效率和保持稳定的监管目标。

科技拓展金融服务边界

近年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越来越多的金融与技术场景跨界融合,金融科技备受瞩目。随着金融机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的逐步增加,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德勤亚太区投资管理行业主管合伙人秦谊在第四届中国财富论坛上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过去十年、特别是最近三年发展过程中,金融公司和科技公司开始加强合作。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欧洲传统银行中有77%的银行随时准备和金融科技公司进行合作。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介绍,从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行业主体来看,包括大规模采用金融技术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互联网、电商巨头利用自身优势,在金融业务技术输出方面布局适度隔离;纯粹提供技术服务外包的机构以及利用新技术从事类金融业务,包括P2P业务等。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领先技术赋能金融服务,可以大幅提升金融服务的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让每个用户都能获得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享受金融科技带来的成果。

例如,为适应金融科技时代的发展,商业银行纷纷布局大数据平台,通过行内外海量数据的采集、加工、存储、挖掘,到基于细分场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思维的蓝图规划,在客户画像、用户行为分析、精准营销、财富管理、风险管理、可视化分析等领域落地实施,积极推进智能金融的理念,拥抱新的技术促进金融变革。

中邮消费金融总经理余红永指出,科技在资金管理、获客、审批和贷后等消费金融全生命周期的环节都需要新技术的支撑和赋能。他以中邮消费金融的实践举例,中邮消费金融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秒批秒贷;通过大数据的实时计算、AI技术实现了动态人脸识别,有效防范了伪造欺诈;推动构建社交网络,防范团伙欺诈,通过客服智能机器人,响应各种咨询和投诉,降低服务成本。

同时,科技金融是落实创新资源市场配置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科技金融能够很好地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构建非常高效的科技供给体系。另外,科技金融也是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积极实践。

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要同步发展

金融与科技日益融合,相互推动,但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告诉记者,技术引进来以后,风险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因为技术带来的风险杀伤力更强。因此,金融机构在发展金融科技过程中,要注重吸收互联网公司的容错机制和创新机制。

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要同步发展。狄刚表示,监管一定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随着发展深入,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可能趋于融合。在非现场状态下,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现场监管的效果,所以要强化技术监管、在线监管、数据监管,实现监管功能的可嵌入和可持续迭代能力。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尚处于不断探索和逐步成熟的过程中,金融科技在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等方面,正面临着一些风险和安全挑战。比如在业务安全方面,由于金融机构账户、渠道、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性不断增强,业务连续性的管理难度增大。在技术安全方面,也发现有的机构在未经过严密测试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所谓颠覆式技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导致技术选型错位、资源浪费,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和安全挑战,李东荣认为,从金融监管部门到从业机构,都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李东荣提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制度建设,扎实做好安全技术防护。

更为关键的是,要紧密结合金融业务需求。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它不能离开金融的场景和业务需求去空谈技术先进性和安全性,从业机构应该围绕实体经济金融需求和传统金融服务所暴露出来的短板,审慎地选择相对稳定成熟、与业务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数字技术,明确与相关合作方的责任划分管理要求,科学制定实施技术应用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避免“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应用误区。

为建立完善中国金融科技安全保障体系,李东荣呼吁,中国金融科技安全保障体系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抓手,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