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颖馨这一次,崇尚“狼性精神”的华尔街精英,或许是“水土不服”了。
2014年4月,有着20余年对冲基金管理经验的刘震,以独立智能投顾团队的形式创办了国内首家智能投顾平台“蓝海智投”。此前,他曾在华尔街最著名的定量对冲基金公司D.E. Shaw & Co、美国银行、Sagamore Hill、UBS 以及 Brevan Howard等公司、金融机构担任要职,管理了超过亿美元的资产。
这个曾立志要将蓝海智投打造成“中国版Wealthfront”的对冲基金经理人,如今已不再分享智投业绩到朋友圈,取而代之的是数字货币发行信息。而蓝海智投的原有业务,已接近停滞。另据媒体报道,刘震于2017年成立蓝海数币资本,发行“蓝海币”。经济观察报记者通过微信向刘震询问具体情况,但截至发稿前,刘震并未回复。
几乎与刘震同一时间,比利时人万德博在中国长江商学院就读MBA,敏锐捕捉到中国市场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于是着手研发智能理财工具。2015年10月,“弥财”正式上线,同样对标Wealthfront。
但同样令人嘘嘘的是,曾被视为“黑马”的弥财,如今也陷入转型危机,原有智投业务基本被边缘化。
而自2016年以来,与“智投”相关,且与蓝海智投、弥财遭遇相同境况的平台不在少数。相比起“失败者”这个说法,不少智能投顾从业人员更愿意将它们称为“先驱者”。
从被业内热捧到走向沉寂,这些智投平台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怎样的智投服务更适合中国投资者?市场“坚守者”或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追风者”
“智能投顾”源自美国,目前发展最成熟的地区也是美国。2010年智能投顾公司Betterment在纽约成立,一年后Wealthfront公司在硅谷成立,智能投顾正式诞生。从2013年开始,两家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呈现了惊人的增长,到2015年底,Wealthfront拥有了约29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而Betterment则超过了30亿美元。自此,华尔街掀起一股智能投顾的热潮。
这股热潮,也影响到了刘震、万德博等人,他们开始思考用与美国智能投顾明星公司同样的方式,服务中国客户。
所谓“智能投顾”,原名为”Robo-Advisor”。根据Investopedia的定义,Robo-Advisor是指:提供自动化,并主要以算法驱动的财务规划服务的数字化平台。典型的Robo-Ad-visor通过线上调查收集客户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理财目标等信息,然后使用数据提供建议与支持客户投资。
和传统投顾相比,智能投顾最大的特征就是门槛低、费用低、高效率。因此,对作为“长尾用户”的中低净值人群颇具吸引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智能投顾并不代表不会亏钱。“智能(自动化)主要是体现在投资人与实现交易过程的自动化,而不是有什么保证赚钱的投资策略或工具。”前海财厚基金副总裁黄建翔强调。
从蓝海智投、弥财前期的模式来看,两家平台的产品主要是面向C端高净值用户,受限于国内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种类及数量,这类模式会直接给客户匹配国外发达市场的ETF,以达到资本配置的目的,其盈利方式主要是向用户收取低额管理费。
但这种模式下的日子并不好过。“2014年、2015年智能投顾属于初创阶段,投资人并不理解我为什么需要投顾?而且更糟的是,投资人发现用了所谓的智能投顾产品,收益还不如去买P2P理财。”一名基金销售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尽管如此,由于处在行业探索期,率先把“智能投顾”概念引入中国的蓝海智投,仍成为不少公司竞相模仿的“样本”。此前据蓝海智投员工透露,包括招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团队曾亲自到访,向刘震“取经”。
这一时期,独立投顾团队仍在不断出现,而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也开始“悄悄”杀入市场。
2014年12月,瞄准浮动收益财富管理的平台“理财魔方”成立,其主要通过公募基金实现大类资产配置;2015年5月,定位为买方投顾服务提供商的“盈米财富”(持牌基金销售机构)也正式亮相。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盈米财富旗下拥有“啟明”(B2B2C)、“且慢”(2C)和“蜂鸟”(2B)三大产品。
随着阿尔法狗在“人机大战”中的取胜,智能投顾终被推上风口。“追风者”越来越多,为了蹭热点,包括P2P平台在内的多个“玩家”也急不可耐地加入智投队伍,但更多则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互联网巨头也加快了布局智投领域的步伐。
直到2016年12月,招商银行正式推出面向C端市场的“摩羯智投”,系国内商业银行首次推出智投服务,被业内称为“里程碑”事件。随后,多家银行相继推出与智投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至此,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独立投顾机构/团队、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已奠定智能投顾市场主要“玩家”的地位。
一面是冰 一面是火
市场不同参与者的原生优势,正在帮助他们吞噬更多的份额,分化不断加剧。
具体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基于原有的客户信任,可快速累积用户数量与交易金额;第三方财富机构在寻求利用智能投顾手段,辅助投资人做资产配置上表现突出;而互联网巨头的流量优势,可助其得到大量用户数据进行理财行为分析,用作产品组合匹配。
而独立的投顾团队虽然存在专业与接地气程度上超越传统金融机构,但受限于客群与开发资源的限制,若在前期积累不足,再加上选择不合适的发展路径,那就很可能“后劲”不足。
2017年初,弥财决定“砍掉”C端业务,整体向B端转型,提供针对银行、基金公司等的定制化服务。对于退出C端市场,万德博给出的原因是盈利和获客都很难。同年3月,“弥财”宣布Pre-A轮获得伯藜资本投资,具体金额未公布。
此前的2016年8月,蓝海智投正式对外推出B端业务,实现B端和C端“两条腿”走路。同月,蓝海智投宣布获得老鹰基金15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两家公司拿到的最后一次投资。“业务进度实际很慢,投资方看不到稳定的增长,之前融到的钱也很少用于研发投入,没有足够硬的技术支撑投顾系统,就变成了用概念圈钱。”据接近蓝海智投的知情人士透露,蓝海智投所谓的人工智能,最后变成了人工调仓。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在发现蓝海智投业务无法继续向资方说出一个好的故事后,刘震转向币圈。记者注意到,在2017年发币遭受媒体质疑时,刘震曾说,“金融,赚的就是未知的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投顾团队通过前期在既定市场的积累,在技术、用户、商业模式上逐步成型,得到资方的认可。
2017年4月,理财魔方宣布完成Pre-A轮2000万元人民币融资;此前的2015年5月,其获得蝙蝠源创资本10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与此同时,主攻B端市场的金融科技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品钛,在2016年7月推出智能投顾引擎产品璇玑,并于今年6月完成1.03亿美元融资。
对于B端市场和C端市场的选择,品钛财富管理业务CEO郑毓栋直言,“两个市场完全不同,也都不容易做。从C端市场转B端市场,首先模式上就需要变化,B端市场的客户要求不同,对技术和实施能力也提出很高要求。路径的不同和反复,确实会对未来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之所以有很多参与者逐步退出C端市场,根本问题在于没有针对C端的核心竞争力,在没有流量的情况下,仅提供策略或是交易功能,是无法吸收到足够多的客户的。说到底还只是在解决“投顾’中‘投’的问题,但中国市场最重要是得做到‘顾’。”盈米财富CEO肖雯告诉记者,绝大多数机构都是站在卖方角度去做智能投顾,而投资者需要的是站在他们一边的买方投顾。
一面是冰,一面是火。有智投行业人士认为,资产上的差异或是造成如此局面的另一重要原因。
什么样的资产适合现阶段国内的智能投顾?肖雯、黄建翔、郑毓栋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公募基金。
黄建翔进一步解释称,衡量一个产品是否是智能投顾,可以看它是否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具备可以被量化的算法或模型;第二,这个算法和模型是可以追踪、复盘以及被检验的。“我不赞成把非标准化、非阳光化的资产放进智能投顾模型,如果放进去,那这类机构所提供的产品配置会变成一个黑盒子,让投资人更难掌握。”黄建翔说。
资质门槛
尽管蓝海智投、弥财等“昨日之星”已归于沉寂,但多名从业人员均认为,智能投顾市场仍然值得期待。
具体来看,一方面,随着P2P行业近期“爆雷”不断,平台想要以合规的方式活着,收益就得回归市场水平;另一方面,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无论最终的输赢,中国市场都必将更加趋向开放,外汇管制可能会出现有限度的、局部的、适应形势的逐步打开。
Statista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达2264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78%。预计到2022年,全球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规模将达到1.4万亿美元。另据Statista估算,2017年中国的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达289亿美元,其年增长率高达261%,资产规模在全球紧随美国。预计到2022年,中国的智能投顾管理资产总额将超6600亿美元。
但不可忽略的是,智投行业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大家都觉得智能投顾是一个方向,但这种心态还没有传递到C端客户身上。如果投资人永远是投机心态,追逐刚兑资产,有风险的就想着十倍百倍的回报,那智能投顾就永远发展起不来。”郑毓栋说。
与此同时,智能投顾领域的监管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前,关于智能投顾方面的监管,市场主要参照《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和今年4月公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后者明确指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应当取得投资顾问资质,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者变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换句话说,目前市场上所有号称在做投顾,或者在做智能投顾的机构,若没有相关资质,都存在合法性的问题。不过,对于从事智能投顾业务的具体资质,监管尚需明确。
面对可期的市场发展空间及趋严的监管政策,哪类平台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把to C做好的活得都不会太差。因为把to C市场做好了,才能证明能为to B市场提供价值,毕竟to B最终也要落到to C上。另外,踏踏实实给用户提供一个市场平均收益的机构,我觉得能够做好。做超额收益的,规模都会有明显的约束,不适合财富管理这个行业。”理财魔方CEO袁雨来认为,归根到底就是理念问题,而这正决定了公司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