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
周子勋
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之际,中国刺激家庭消费的政策加速推进。7月6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会议强调,要顺应居民消费新趋势,从供需两端发力,积极培育重点消费领域细分市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引导形成合理消费预期,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上半年我国经济走势,虽然供给侧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但是需求侧等部分宏观经济指标下降较多,经济预期分歧加大。中国海关总署7月2日晚间发布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对美货物贸易出口增长5.4%,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3.9个百分点。中国总的出口增速也在大幅度放缓。
在外需对中国GDP形成一定拖累的情况下,通过内需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带动居民收入提高就成了政府必须抓好的经济引擎。而在当前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转弱的局面下,增强消费需求无疑就成了拉动中国经济的主引擎。早在今年4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这句话透露的含义其实是指制造业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进口替代等领域。要强调的是,在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形势下,扩大内需不要走过去一味重视房地产和基建的老路。除了政策供给之外,其他方面也需要重视,比如增加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就是必要的。
因此,相关改革适当提速势在必然。近期,消费升级接连迎来重磅利好:个税改革提速,5000元起征点有望10月率先落地;7月1日起,我国1449个税目的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大幅调降,汽车整车进口及零部件进口关税调降,三大通信运营商宣布取消流量漫游费……与此同时,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正在从体制机制、流通环境、新增长点等方向联合发力促进消费升级。
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国的消费升级是个大蛋糕。在现有的消费品市场上,传统消费品正在遇到增长瓶颈。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食品烟酒类增速降至6.8%、纺织服装类增速降至6.6%、日用品类增速降至10.3%、汽车类零售增速大幅下滑至-1%。而1—5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则同比增速30%,虽较1—4月小幅回落,但仍处高位,也远高于社会消费品整体9.5%的增速。1—5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16.6%,反映新业态正在蓬勃发展。
可以说,未来消费社会的一大增量来自服务消费。过去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实物型的商品消费,从大众消费品到奢侈消费品都是如此。随着新的中产富裕阶层的出现,新的消费形态也不断出现。消费者需求层次从“吃饱穿暖”等传统消费转向“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新兴消费。在各类新兴消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相关消费的爆发式成长。新兴服务消费多点开花、持续提质扩容的局面充分体现了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凸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而当前,就业形势良好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已为稳定消费需求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在中国迈向消费社会的新阶段,消费是保证稳定、持续增长的核心。面对13多亿人的中国市场,抓住了消费就抓住了未来。不过,需要警惕的是,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高教育成本等因素对日常消费构成了“挤出效应”。如果说“消费”挤出效应的幅度尚不足以让地方政府警惕,那么值得关注的是,高房价带来的高门槛也可能会对部分有潜力的新兴企业形成“挤出”效应,这对城市竞争力和消费能力的提升都将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