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骆振心/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由于GDP增速持续放缓,财政收入也随之出现了滑坡,双双进入下降通道。但自去年以来,GDP增速继续处于低位,而税收增速却开始强劲上行,2017年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7%,而GDP增速只有6.9%,要高近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增长17.3%,而工业增加值是6.8%,超出10.5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与税收增速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税收的超常规增长是不是意味着挤占了实体经济资源、加重了实体企业的困难。
税收增速大幅超出经济增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价因素。GDP增速是以不变价格来计算的,而税收增速是以现价来计算,物价指数的波动会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不同步。我国PPI指数从2012年3月起进入负增长,时期长达54个月;2016年9月才转正进入上升通道,今年1-5月份,涨幅继续扩大,达到了3.7%。在PPI持续下降阶段,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缓慢,PPI对税收增长有反向作用;PPI持续上行,则推高了以现价计算的税收涨幅,对税收增速有正效应。
二是经济结构变化。从三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基本不产生税收,第二、三产业是税收的重要来源,随着经济结构升级,二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也就是能直接产生税收的GDP比重提高了,这也是税收增长超出GDP增速的原因。经济结构方面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贸易进口增加,今年1-5月,一般贸易进口额同比增长14.9%,按照需求法计算GDP,进口越多GDP越小,而对于税收收入来说,进口越多创造的关税也越多,今年由于进口快速增长,带动我国进口环节税收增长13.3%。GDP与税收一减一增,也是造成税收增长快于GDP的一个原因。
三是税制的原因,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等都是累进税,个人收入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将会提高实用税率,相应的税收也就增长得更快。此外,征管因素也需要考虑,经济低迷时期,征管的强度会更大,这可以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户数大幅增长看出。
综合来看,本轮税收出现快速上涨,PPI回升是主因,背后是资源行业全面回暖。1-5月,金属冶炼、矿物、化工、油气开采、电力等行业工业利润,分别增长110%、44.6%,27.7%、260%、27.8%,这五个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近70%。处于中上游的大中型国企盈利增速也由负转正,大致与PPI的走势一致,这些行业国有企业利润的增长是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
按现价估算,第一季度GDP增长10.5%,已经达到两位数,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5月份发电量增速回升至9.8%,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经济稳定增长势头。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新周期已经启动,但笔者看法不同,当前的经济反弹并不意味着开始进入复苏,而是在下行大周期下出现了短期回调,本轮税收增长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市场的周期性调整,是一次“政策周期”推动的复苏。
可以判断,短期内,税收增幅超出经济增速的态势还将持续,但长期看两者的差距将会逐步缩小。一是PPI上行还有空间。钢材市场需求较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态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前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了产业体系,扩大产能还需要一段时间,PPI的涨幅短期将继续上扬。但随着供给产能的完全释放和需求的逐步吸收消化,PPI涨幅最终将会回落到正常区间。二是减税政策和税改逐渐推行,从5月1日起,将制造业、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下调一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减税2400亿元,对经济的减负效应将会逐渐显现,将会抑制税收过快增长。
在社会总产出既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拿得多了,留给企业和消费者的就少了,这是一个常识,但并不意味财政拿得越少就越好,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既维持着社会的基本运转,又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总产出并不是固定的,近十年来,财政政策始终保持了积极取向,发挥了”稳定器”的功能。因此,根本的还是要保持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税收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应偏离太远,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青年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