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彬彬团队
摘要:
从中微观数据来看:外需短期仍旧强劲,内需方面,投资和消费并无特别的亮点。因而,我们判断总体经济将继续下滑,至于幅度如何,还需要观察当前的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发酵情况和后续政策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可能需要逐步考虑韧性是否还在的问题。
时间过半,经济如何?
本周开始,宏观数据将陆续公布,时至年中,经济基本面到底会如何?按照债券市场的逻辑,我们自然是看空做多。但是1-5月整体宏观数据比较有韧性,虽然从现有政策轨迹外推,宏观数据的回落是早晚之事,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从一个更客观的数据角度,分析一下目前的可能位置和状态。
考虑到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先不论新动能如何,对于基本面的分析,我们仍然按照投资、消费、出口的顺序,依次展开讨论。先从投资新开工的“四大金刚”出发:
水泥和螺纹钢
水泥和螺纹钢上一轮复苏都是自2015年年中开始(领先于制造业的复苏),自去年年底以来走势明显向下。不过需要关注两点:
(1)无论是水泥还是螺纹钢,前期价格的上行幅度显著大于产量,这验证了供给侧改革的影响逻辑:需求复苏的速度并没有价格显示的那么大,需求叠加了供给侧去产能;
(2)年初以来水泥、螺纹钢产出的同比增速有所走低,但考虑到环保限产和春节错位干扰,并不能完全反映需求意愿,因而,拐点确认可能稍显模糊,需要结合其他数据来判断。
水泥和螺纹钢相当于基建和房地产的“原材料”,受制于供给侧改革+环保因素,反映的信息不够“干净”,我们再进一步看“设备投资”——重卡和挖掘机。
重卡销量同比增速的起始回升点在2015年初,数据在2017年初达到顶峰,随后同比缓慢下降,2018年保持相对平稳。
挖掘机:产销量增速下滑很明显,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机器保有的年限问题,目前保有的机器中,6年以上的挖掘机数量很高,其中,使用了10年的这种濒临淘汰的挖掘机,在2017年保有量显著上升,也意味着“更新换代”需求明显。
我们换个角度,看一下挖掘机的每月开机时间:
2015年是挖掘机效能利用的低点,2017年上半年和年底是这一轮复苏过程中,挖掘机使用时间数的高峰,今年上半年的使用情况低于2017年,但高于2016年。
这也意味着,如果使用小时数不进一步上升,销量数据更多表现的低效需求。从开机小时来看,投资相关的设备利用低于去年同期,但高于2016年。
观察新开工四大金刚的数据,投资增速放缓的迹象比较明显。
我们再来看看工业生产的情况:
近几月,工业用电量显著上行,发电企业的耗煤量也在回升,工业生产表现相对强劲。
不过发电量是一个同步指标,还得看看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意愿:
以库存投资来看,原材料采购跟随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但生产并未跟上,因而原材料库存自2016年开始一路上行,目前处于较高水平。
产成品库存也是同样的逻辑:2018年初以来,生产景气度明显优于新订单(销售的不完美替代指标),这会使得产成品库存有堆积压力。
总体来看,原材料库存处于高位,且领先于产成品库存,短期内生产仍将保持强劲,由于新订单显示的需求端相对走低,产成品库存有被动上行压力,以此来看,制造业大概率将处于一个被动补库存周期之中,而被动补库存恰恰是经济增速下滑压力显现阶段。
库存周期以外,我们进一步观察制造业企业的设备投资意愿,而且由于设备投资更反应了企业对未来需求的信心,因而,其指示意义更明确。
工业生产设备中,有两项是基石:一个是机床,他是工业生产的母机;另一是半导体,目前工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操控都离不开集成电路、芯片产品,因而半导体需求量某种程度上可以总览投资需求。
机床:
工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机床类型包括:金属切削机床,其次是注塑机和金属形成机床。机床销量数据公布有些滞后,但由于产销量走势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可以用产量来替代看最新走势,2017年下半年以来,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例,产量同比增速走低。
半导体:
从产量数据来看,不同半导体产品的走势虽然在2017年有所分化,但是今年上半年增速表现一致:处于持续下滑中。
虽然说半导体产品的同比销量走势比较明确,但是2-3个月的增速下滑,还是很难判断是拐点还是波动。我们可以借助于工业企业的设备投资数据辅助判断一下:
工业企业设备的利用情况和企业盈利密切相关,而工业企业的盈利与PPI的相关度也很高,如果原油和大宗不发生超预期大幅上行,那么PPI预计走势向下,工业企业总体设备投资也有下行压力。
总结来看,从制造业的中微观数据来看,后续制造业投资支撑基本面的希望并不大。
虽然目前而言,经济仍是由投资驱动,但对于高层而言,消费升级是期望的方向。如果在投资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消费毫无起色,无异于放大风险。
消费的统计数据较为缺乏,与其密切相关的工资、家庭收入数据也不够规范,不过我们可以从主要消费产品去看消费走势:
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音响+家具+建筑装潢材料、石油制品和汽车,这5大类商品在消费中的占比就达到了75%,其中汽车占比更是达到了28%。可以说,抓住这5大类产品的消费走势,差不多就代表了总体消费的走势。
相对于其他大类消费,食品饮料和纺织服装类产品走势最为平坦,作为必需品,其弹性较小,并非是主要波动项,我们看看剩下三类:
家电音响+家具+建筑装潢材料,这一大类直觉上看,与房地产息息相关,实际也是如此:以家电为例,家电销售滞后于房地产销售3个季度,自2016年以来持续走低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从趋势上就构成了家电产品的压抑。
电商渠道由于成本优势成为前期缓冲房地产冲击的重要力量,许多家电企业近40%的收入来自电商,但目前电商高增速已明显下滑,同时以家电保有量来看:城镇居民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只有农村区域的部分产品仍有空间。
因而,家电等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产品,在电商红利退散的背景下,总体需求上很难呈现前期的高增长。石油制品的消费基本上跟着价格在走,如果油价向90美元突破,同比增速很难边际向上。
剩下就看占比最高的汽车,能否构成支撑项。汽车消费在大的走势上基本跟随收入变动。
市场喜欢以潜在空间来判断汽车消费还有高增长空间,确实比照发达国家,中国汽车保有量的空间还很大,以现价人均GDP来看,我们现在相当于日本70年代末,那目前的汽车保有量参考来看约低于当时的日本一倍。
但这种简单比较并没有考虑购买力变化,如果我们将人均GDP与美国比较,作为发达程度的衡量,那么目前的中国仍只相当于60年代初的日本,但汽车保有量已明显超出当时的日本水平。
虽然说采用哪个标准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不论怎么说,从保有量看潜在空间,汽车的消费与经济增速也是呈正比。
根据上述解构,能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在投资走向确定的情况下,消费的走向就随之明确。如果判断房地产销售/投资向下,则家电等大类商品消费向下;同时,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拖累经济增速,反过来又会压制汽车类消费。
这一点从宏观数据也能看出:由于消费占GDP比例过低,因而居于主导作用的并非消费驱动经济,而是消费的“收入效应”——名义收入变动主导了消费,这与美国明显不同(美国消费与经济同步,反映了消费驱动经济)。
从中微观数据来看,制造业和房地产、基建投资都有下行压力,消费的几个主要分项也显著受压抑,总体和解构特征都显示:消费有明显的顺周期性,难以作为托底项。
内需之外,再看外需:虽然主要国家的出口趋势都向下,但是考虑到海外需求的稳定,短期外需不会太弱。
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微观航运数据中得到验证:BPI更多反映民生物资型需求,波动较大;而BDI与全球大宗商品中工业原料价格的上涨相对应,反映出主要工业生产国需求有所改善。不论是BCI还是BDI,经历年初的下滑过后,又再度显著上行,最新的数据仍在向上,可以说,短期内出口不会太弱。
从中微观数据来看:外需短期仍旧强劲,内需方面,投资和消费并无特别的亮点。因而,我们判断总体经济将继续下滑,至于幅度如何,还需要观察当前的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发酵情况和后续政策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可能需要逐步考虑韧性是否还在的问题。
市场点评:资金面持续宽松,债券收益率小幅震荡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净回笼资金,但市场资金供给较为充裕,伴随着降准正式落地,资金面持续宽松,资金利率持续下行。周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200亿资金,资金面十分宽松,隔夜供给较为充足,资金利率大幅下行;周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1500亿资金,资金面继续宽松,资金利率继续下行;周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800亿资金,资金面依然十分宽松,资金利率继续下行;周四,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1400亿资金,资金面继续宽松,各类资金供给均较为充足;周五,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1100亿资金,资金面依旧十分宽松,资金利率继续下行。
虽然资金面持续宽松,但市场情绪却起伏不定,一方面有避险情绪带来的利好,另一方面市场对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水平仍有疑虑,债券收益率小幅震荡。周一,资金面宽松叠加股汇带来的避险情绪,带动债券市场继续向好,债券收益率明显下行,尤其十年国开下行幅度较大;周二,虽然资金依然宽松,国开一级招标火爆,但央行官员针对汇率问题的回应引发市场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债券收益率明显上行;周三,市场情绪有所纠结,一级发行欠佳,债券收益率涨跌互现,10年国开继续下行;周四,降准正式落地,资金面依旧宽松,市场情绪有所好转,债券收益率小幅下行;周五,虽然中美贸易摩擦正式开启互加关税且资金面依旧宽松,但债券市场情绪不佳,债券收益率反而明显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