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5日电(赵竞凡)近期,多家媒体报道华为研发部门从深圳搬到东莞一事,“华为跑了”、“华为抛弃深圳”的说法卷土重来。
对此,华为给出了明确回复:总部留在深圳,不会搬迁;建设松山湖基地已有一段时间,且已在深圳和东莞安排通勤车辆,属于正常业务布局。
华为 中新经纬 王潮 摄
专家:对华为的部门转移解读过度了
对华为将研发部门迁出深圳的做法,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企业出于成本和综合运营能力考虑,在信息和配套水平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选择地租成本更低的城市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本是理性的行为。”
张晖明进一步解释,所谓“华为撤出深圳”,不能作字面意义上的简单解读。随着珠三角一体化水平的提高,深圳的辐射能力足以到达东莞,两个城市在信息条件、配套条件方面差别不大。此外,深圳距离东莞只有一小时车程,即使搬迁也不会影响企业运行效率。但是在地租水平上,两地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搬迁,既能够保持企业原有的运行效率,又可以降低成本,是理性的做法。
“对于华为撤出深圳这一部署,应该将其放在区域协同发展及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来看。”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对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
毛艳华称:“企业都会追求低成本,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会在整个区域内配置资源,打造价值链。哪里生产成本低,就将生产线放在哪里;哪里人才密集,就将研发中心放在哪里;哪里产业体系比较完善,就把核心配件生产部门放在哪里。这是普遍的经济规律,符合城市间协调发展、产业分工的逻辑。”
此外,深圳的城市空间有限,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这样小的空间,要想做大经济总量,需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因此在区域分工方面,深圳必须有所取舍。”毛艳华说。
他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下,深圳、东莞位置临近,未来的分工合作会越来越紧密。所以,没必要对华为的部门转移做过度解读。
关心企业搬去哪,不如关注为何搬
除华为外,近些年多家大企业也有搬离深圳的举动。具体来看,2014年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2015年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5年起,富士康也将不少生产线转移到了重庆、南宁、烟台等二、三、四线城市。市场因此产生了“大企业离开深圳、深圳前途暗淡”的说法。
对于这种说法,张晖明并不认同。他认为深圳具有良好的市场环境,这是许多城市所不具备的,而这一点得益于深圳市政府的“被动”。
张晖明说:“所谓被动,不是指施政行为的被动,而是指政府与市场发育之间配合意义上的被动。”深圳是新兴的城市,深圳市政府伴随城市兴起而发展,较好地配合了市场的成长,对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此前提下,真正需要的关注的,不是哪些企业离开深圳、选择东莞,而是企业为何做出这个决定。”张晖明表示。
“从表面上看,深圳房价高,东莞房价低,房价推高运营成本,所以企业离开深圳、去东莞。但实际上,搬迁决定的背后,是中心城市土地级差被过度炒作的问题。”张晖明说。所谓土地级差,是指土地等级差异,不同等级的土地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及用处的不同,价格会有差异。
“过度炒作中心城市土地级差,会使大城市立下一个个房价标杆。但其实,随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交通体系的完善,城市之间的实际土地级差并没有那么大,只是被放大了而已。” 张晖明表示。(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