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杠杆到稳杠杆,看央行密集预期引导策略
2018-07-05 07:55: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从去杠杆到稳杠杆,看央行密集预期引导策略

作者:陈果静

导读:7月3日金融委亮相后,人民银行系统的官员先后有易纲、潘功胜、孙国峰、马骏、刘世锦(马和刘为新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公开发声(央行5名官员一天之内集体喊话,史无前例),与市场展开充分沟通,合理预期引导,话题涵盖:人民币汇率、贸易战、去杠杆、债市违约、货币政策、经济基本面……

7月4日,孙国峰和刘世锦再度就货币政策、结构性去杠杆发表公开讲话,同时,来自市场的经济学家彭文生、邢自强的观点也充分反映了央行对当前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基本面的判断。

其中,对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走向影响最大的结构性去杠杆,先后有马骏、黄益平和刘世锦三位现任或前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发言,直指过去一段时间去杠杆政策取得成效,下一步将进入稳杠杆阶段。

对于动荡不安的股市和债市而言,这是最大的一针强心剂!按照马骏的话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监管层将更多注重结构性去杠杆,避免过度使用在总量层面一刀切的去杠杆措施。”

关于下一步稳中降杠杆策略,央行的预期引导也更清晰——

第一,保持政策定力,提高风险暴露的容忍度。

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政策定力,对结构性去杠杆过程中正常的、非系统性的风险暴露要提高容忍度,货币政策管好流动性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

第二,加强金融委的统筹协调,注意监管的节奏和力度,防止去杠杆过程中国的次生风险。

要充分发挥金融委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把握各领域出台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形成政策合力,高度警惕去杠杆过程中的“次生风险”,平衡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外科手术+慢撒气策略

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的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办法,对“恶性肿瘤”毫不手软,实施“外科手术”;对情况复杂、牵扯面广的风险个案重在调理,“慢刹车”,逐步缓释。

第四,定向爆破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善于识别和抓住主要矛盾、精准施策。要突出重点,精准处置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突出问题。对于局部的个别风险事件,可以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定向爆破”,强化市场约束,提前释放压力和风险,避免风险过度积累。

降低杠杆率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去杠杆成效如何?杠杆有何结构特征?对于我国杠杆率趋势该如何看待?《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

记者:一些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去年以来的去杠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此您如何评价?

刘世锦: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稳杠杆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杠杆率比2016年高2.4个百分点,增幅比2012-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杠杆率比2017年高0.9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进入稳杠杆阶段。

杠杆率趋稳的主要原因: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有助于消化存量债务。2018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5%,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

二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效果显现,货币信贷总体保持适度增长。2018年5月,M2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为稳杠杆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人民银行采取有效措施,着力优化信贷结构。2018年5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下降2.1%,低效融资需求受到明显遏制;房地产贷款增长20.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长18.9%,增速下降13.7个百分点。此外,委托贷款、企业债券、表外融资等业务受金融去杠杆影响,增速明显放缓。

三是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进一步规范,平台公司等软约束主体债务增长受到明显遏制。

记者:杠杆率总体来看下降了,那么从结构上来看,大家关注的国企、政府和个人杠杆率是否也出现了变化?

刘世锦:在总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杠杆结构也呈现优化态势。

一是,企业部门杠杆率下降,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回落。2017年企业部门杠杆率比2016年小幅下降1.4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净下降,而2012-2016年年均增长8.8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企业部门杠杆率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预计2018年企业部门杠杆率比2017年有小幅下降。

分企业类型看,工业企业中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回落,2018年5月为59.5%,比上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则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2018年5月分别为53.8%、55.8%,比上年同期高0.1和3.9个百分点。

二是,住户部门杠杆率上升速率边际放缓,债务安全性可控。

2017年住户部门杠杆率比2016年上升4.1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上升1个百分点。虽然住户部门杠杆率持续上升,但上升速率出现边际放缓。截至2018年5月末,居民贷款增速连续13个月回落,从2017年4月的峰值24.7%降至今年5月的19.3%。

住户部门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一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住户部门杠杆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日本住户部门杠杆率分布为78.7%、57.4%,均高于我国水平。二是住户部门偿债能力较强。人行储户调查显示,2017年,月偿还债务占家庭收入比例超过六成的储户占比仅为1.38%,这些储户债务约为全部被调查储户债务的7.5%。2017年末,我国住户部门贷款/存款为62.1%,存款完全可以覆盖居民债务。三是住户部门债务抵押物充足,期限较长,违约风险不高。2017年末我国住房贷款余额仅占抵押物价值的58.3%,住房贷款平均合同期限为272个月,流动性风险可控。2018年一季度末居民住房贷款不良率仅0.29%,比上年末低0.01个百分点。

三是,政府部门杠杆率持续回落。

2017年政府部门杠杆率比2016年低0.4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回落,2018年一季度进一步回落0.7个百分点。分结构看,中央政府杠杆率保持低位稳定,2017年为16.4%,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杠杆率有所下降,2017年为19.9%,比上年低0.7个百分点。

记者:您对接下来我国杠杆率的变化趋势如何判断?

刘世锦: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

过去一个时期我国杠杆率增长较快,与我国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不匹配、权益融资比重偏低、货币化进程和金融深化较快、国有企业和平台公司曾一定程度上承担政府职能等因素有关。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上述推升杠杆率的因素正在出现重要变化。

一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多地关注就业、企业盈利、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指标,不能再通过人为抬高杠杆率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这将在宏观上带动杠杆率下行。

二是我国商品和要素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已经较高,伴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到来,城镇化进程趋缓,货币化过程也将减速,在杠杆率上会有所显现。

三是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影子银行等导致杠杆率上升的状况将会有较大改变。

四是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加强,特别是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力度加大。五是去产能取得重要进展,供求缺口收缩,企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增强。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

黄益平:充分发挥金融委统筹协调作用 警惕去杠杆过程中“次生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多次就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出重大部署。在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今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2018年7月2日召开的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就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作出了重大部署,是下一阶段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行动指南。从当前形势看,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具备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良好宏观环境,我国当前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关键是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金融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底线思维,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政策定力,对结构性去杠杆过程中正常的、非系统性的风险暴露要提高容忍度,货币政策管好流动性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

第二,要充分发挥金融委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把握各领域出台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形成政策合力,高度警惕去杠杆过程中的“次生风险”,平衡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的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办法,对“恶性肿瘤”毫不手软,实施“外科手术”;对情况复杂、牵扯面广的风险个案重在调理,“慢刹车”,逐步缓释。

第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善于识别和抓住主要矛盾、精准施策。要突出重点,精准处置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突出问题。对于局部的个别风险事件,可以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定向爆破”,强化市场约束,提前释放压力和风险,避免风险过度积累。

黄益平认为,深化改革,风险暴露既是挑战,也是加快改革的重大机遇。要把风险化解和补齐制度短板紧密结合起来,在国有企业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关键改革上再进一步;要把风险化解与“放管服”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从根本上破除制约资源配置优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黄益平表示,总的看,随着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基本面更为健康,为金融风险防范创造了良好基础。同时,在过去几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践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政策工具。我们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和金融委的统筹协调下,打好这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 去杠杆不会一刀切

7月3日,国务院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确定了未来金融稳定工作的基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认为,“与过去的一行三会协调机制相比,金融稳定委的协调能力更强,更有权威,参与方也更全,有助于避免不同监管部门各自出招和由于监管叠加而人为导致流动性过度紧缩乃至市场恐慌的情况。” 另外,

马骏表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监管层将更多注重结构性去杠杆,避免过度使用在总量层面一刀切的去杠杆措施。”

光大研究院彭文生:可以预期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走势

经济日报 李华林 2018-07-04 23:29

我国经济的韧性较强,有条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这是基于多方面的判断。首先,我国经济增长已从过度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并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加,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一般来说,在三驾马车当中,投资、出口的周期波动性较强,一国经济如果对投资、出口的依赖较大,经济周期上下波动的幅度也会随之较大。而跟出口、投资相比较,消费的波动性小,能够有效地引导投资、带动生产。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依赖上升,对投资、出口的依赖在下降,从这方面来说,和过去比较,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在逐渐下降,经济韧性在增强。

其次,我国经济结构在持续调整优化和不断升级。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经济结构优化明显,这尤其体现在制造业上。过去两三年来,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行业盈利水平延续改善趋势,行业利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深化、产业升级将不断加速,这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支撑。

同时,金融业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信贷结构优化、去杠杆成效逐显。自去年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实施严监管以来,一些机构的野蛮扩张行为得到收敛,一些已暴露的金融乱象得到初步遏制,市场约束逐步增强。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去通道、去杠杆持续推进,当前信贷增速小幅下滑,对于一些对外部融资依赖比较大、杠杆率高的企业来说,短期内行业会经历阵痛,但从中长期来看将是利好。以严监管消除监管套利,防范金融业泡沫,降低全社会金融杠杆,能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稳健运行,从而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

此外,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下降,“稳增长”的重要目的是“促就业”,劳动供给相对劳动需求减少,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维持充分就业所需要的经济增长比过去也就降低了。因此,综合来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走势,是可以预期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