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此背景之下,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水平,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部研究室巡视员汪义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了重大部署,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其中,在谋划、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项重要任务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代表支撑。可以看到,创新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关系在十九大报告中已经非常明确。
对此,财政部研究室巡视员汪义达在日前举行的“国研智库论坛·全球科技创新发展与交流合作峰会2018”上,提出了关于创新的三点思考。
第一,要切实把握好当前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以创新为抓手,推动制造业迈向更高端。
汪义达指出,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很多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国际视野看,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积极围绕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进行布局。
对我国而言,既面临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必须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根本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围绕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出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动我国创新力和竞争力。
第二,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推动新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汪义达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则在全面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是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双向模式创新的基础,扩展了创新的深度、广度。因此,要让公共服务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推动创新科技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深度运用,推动改造原有产业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还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生物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接轨向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牢牢把握世界资源友好型发展和守住口粮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化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升值空间。
此外,还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金融行业风险管控能力,及时化解管控风险,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和运营能力,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以更好服务金融市场扩大开放。
第三,要努力打造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助力创新国家建设。
汪义达认为,发挥创新驱动引领作用要尊重市场规律、技术研发规律,围绕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运用整个创新链条、基础设施条件、市场营商环境、配套政策体系等关键环节,建起与政府、市场、产业、企业先进技术协同发力的创新生态体系。
与此同时,汪义达还给出了五方面建议。
一要推动形成自主创新条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方面的法律制度,完善鼓励创新的制度。推动市场准入制度创新,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取向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鼓励大胆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优化、简化创新项目立项、财政资金使用等环节,为创新者提供更好的创新条件,促进创新要素有效统筹和优化组合。
二要建设高度融合的协同创新链条,加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营造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在坚持市场、创新配置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健全权责清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科学中国转化机制,强化企业转移转化科学成果的独到地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快政策支持平台建设公共服务作用。
三要进一步完善知识创新的政策体系,遵循市场竞争规则,借鉴好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财税、政府引导基金、金融和产业等相关知识创新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激发市场创新创业的动力与活力。
四要把创新人才作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健全国际人才引进机制,切实加强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建设。
五要顺应全球开放创新新趋势,加快构建开放创新新体系。要推动知识、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国际化流动性,提升全球配置效应,更好统筹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
刘文强: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中国制造创新发展
★
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在进行重构,所以,加快建设新型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在日前举行的“国研智库论坛·全球科技创新发展与交流合作峰会2018”上作主题演讲时如是说。
刘文强表示,从全球来看,制造业目前仍然是科技创新相对活跃的领域,且正在呈现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从技术研发的角度来看,单项技术正在向多项技术转变;从研发主体来看,更加广泛的参与正在推动多领域、跨主体的多主体协同创新;从创新速度来看,现在的创新迭代非常快,速度致胜使得创新的各环节交叉并行;从价值来看,商业模式创新拓展实现了新的价值。
刘文强指出,在这个背景下,世界各国金融危机之后都在加快推进制造业战略,建设新型的创新载体。其中,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不论是转型升级还是由大变强,出路在创新,难点也在创新。这次中美贸易摩擦里的中兴事件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刘文强表示,中国制造正处于由大到强的重要关口,离制造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与世界强国相较,一方面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受制于人;另一方面,是创新载体分散重复,许多研究中心在研发内容上有所重叠,且相互分散。此外,科研成果转化不畅,许多国内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不足1,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则普遍在2以上。
面对这些问题,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可谓迫在眉睫。
刘文强介绍说,创新中心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地整合,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转化,实现产业化攻关。与传统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载体相比,创新中心主要有三方面作用:第一,打造新型的创新链。第二,解决资源分散重复封闭交叉问题。第三,解决创新和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
刘文强表示,创新中心的核心是开放合作。在管理运行中,要突出市场化机制、突出自我持续发展,采取小核心大平台的模式,通过产业联盟以及行业吸纳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机构。同时,要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化机制,最终实现自我造血。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提供前期资金、创新环境政策和平台环境,这是政府职能。刘文强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建立起相应的市场环境和国家制度体系,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打造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创新者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主 编丨毛晶慧 实习编辑丨何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