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行业,有这么一门生意,非常特殊。
第一,它的净利率超高,55%-60%,秒杀保险巨头中国平安(11%)、银行巨头工商银行(39%)、证券巨头中信证券(27%);
第二,它有超强的牌照壁垒,在全中国范围内,在它这个赛道只有3张牌照,极为稀缺;
第三,它是一个国家国运的象征,只要国家还在,它就不会消失。
第四,众所周知,金融是个强周期行业,一旦大萧条袭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都有可能倒闭、无法恢复,但唯独它,百分之百不会破产,一定能从废墟中恢复过来。一旦股灾来袭整个市场跌落谷底,这类公司爬升的确定性极强。
第五,它的ROE常年保持在15%以上,并且股息分配率常年保持在90%。
我靠,这是啥生意,这么猛?
答:这门生意,就是:证券交易所。
交易所恐怕是金融领域最难研究、科技含量最足的细分赛道之一,但实际上,它和淘宝没啥区别。
啥?和淘宝一样?没错,交易所本质上其实就是一门“集市”生意,由菜市场进化而来,在一个固定的场所,撮合买家和卖家做交易。
在这个平台上,买家是投资者,卖家是上市公司,两者以及各种中介机构,在这个场所内,进行撮合交易。
这世界上最好的生意,就是躺着收“场租”,比如上市席位费、交易手续费等。并且,这门生意,天花板高、护城河宽,而且还垄断,利润超高。
目前,我国有三家证券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其中,前两家还未上市。而港交所更为市场化,本身就是港股上市公司。可以说,港交所是全中国上市公司中,在同类生意中独此一家的特殊标的。
截至目前,港交所市值折合人民币为2623亿,在港股排行第28名。来看业绩:
2015年至2017年,折合人民币计算,营收分别为112.05亿元、99.43亿元、110.1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6.44亿元、51.35亿元、61.4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9.71亿元、30.98亿元、61.97亿元;净利率分别为59.3%、51.65%、55.8%。
如果让你经营一家交易所,想把它做好,应该怎么办?
最核心的,就像淘宝一样,“流量为王”。进入这里的玩家越多,平台方就越赚钱。所以,港交所近期的一些新政,也就能看懂了。它在2017年提出修订《上市规则》,推出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上市。
只要上市公司越多,交易所规模就会越大;好公司越多,交投也会越来越活跃,交易所未来的业绩确定性就越高。
典型的优惠政策,比如同股不同权,于是吸引来了小米;未盈利的生物制药公司也可以上市,于是吸引来了歌礼生物。此外,还有平安好医生、阅文集团、海底捞……
在所有这些独角兽背后,都站着同一家公司。每个独角兽上市,都会给它贡献源源不断的收益。
今天,我们就以香港交易所这个特殊的案例,来分析下交易所这门生意的投资逻辑,以及背后的财务特征。请后台回复“白名单”
— 01 —
这门生意的好坏
背后藏着大国国运的起伏
香港交易所,2000年正式成立并登陆香港主板上市。
和上交所、深交所的会员制、非营利性不同,香港交易所是一个公司制、营利性的组织。如果回溯交易所的发展历史,也能发现,逐渐从早期的会员制进化为现在的公司制。
交易所的雏形,始于17世纪的欧洲。
当时,荷兰的国运正在蒸蒸日上。在荷兰,1636年至1637年,商人们在阿姆斯特丹的酒馆里聚集,组成郁金香交易俱乐部。长久的交易让他们形成了行规,进入酒馆后先登记,再获取一个竞价板。之后,酒馆会安排一个时间集中交易,交易结束后当晚结算。而酒馆则收取买卖双方少量费用作为报酬。[4]
历史上著名的一次经济泡沫——郁金香狂热,便是发生在这里。
十七世纪后半叶,国运轮流转,轮到了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伦敦成为世界的经济、金融中心,伦敦交易所成立,成为现代证券市场的原型,当时交易的股票,有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以及著名的东印度公司。股份公司作为人类金融史上一种重要的制度发明,起源于荷兰,在英国被发扬光大。
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股票交易的种类增多,国家公共事业投资、银行、保险等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引发了英国各地开设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的热潮。
可是,英国股市的发展, 也经历了过热的阶段,“南海泡沫”后,股票大量抛售,股市损失惨重。
风水轮流转,后来鼎盛的国运,轮到了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政府大发债券,筹资修建铁路。后来,为了方便筹集更多的资金,1792年,世界上最大的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进行证券交易,特别是铁路股票,市场活跃。
纽交所,历经狂躁的、缺乏监管的投机时代,而后,又经历了周期性波动:萧条(一战爆发)、复苏(战后繁荣)、萧条(1929年金融危机)、复苏(政策规范)、萧条(1987股市崩盘)、复苏(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
2000年,洲际交易所成立,而后在2005年上市,并且不断开拓边疆,相继收购了纽约期货交易所、加拿大期货交易所、清算公司等。
你看,交易所不仅是一门和国运密切相关的牌照生意,而且还可以是一门可以依靠并购扩张的连锁生意。并且,从美国开始,随着超级大国货币国际化的步伐,交易所也可以随着国家影响力,通过并购海外扩张。
这,其实是人类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
从上述英、美两国,极具代表性的交易所发展历史上看,交易所的这门生意,从小酒馆进化到专业交易场所,从“通讯基本靠吼”发展为电子竞价交易,从股票到期货、眼花缭乱的衍生品,再从地方性机构到全球连锁的交易所集团……
其实,如果从宏观视角来看,一个国家的基本面好坏,不用看GDP增速,直接看其官方交易所的成交量即可。
同时,更开放、更市场化的交易所,对整个经济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来,营利属性驱动交易所不断创新金融交易的品类,保证市场的活跃,二来,也能保证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交易系统的维护、开发、更新上。
比如,199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及其会员设立的合伙企业PMT与路透社签约,成立Globex,第一笔电子期货交易在CME Globex电子交易平台上完成,才结束了“公开喊价”的传统交易所形态。
在开放的市场机制下,中国港交所的历史也几乎复制了美国、英国的交易所发展历史。
1891年,中国香港首家证券交易所成立。1921年,第二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经纪人协会成立。1947年,二者合并,成为香港交易所,合力重建二战后的香港股市。
一开始,由于历史原因,交易所由英国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是英资企业。但随着香港经济发展,华资公司对上市的需求越来越大。
1969年,华商李福兆牵头筹备,远东交易所成立。这是香港第一个为华人服务的证券交易所,打破外资垄断格局。此后又相继成立了金银(1971)、九龙(1972)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市场形成了“四会时代”。
1973-1974年,港股暴跌,证券市场四会并存出现弊端。1986年,四会合并,组成香港联合交易所,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并开始使用电脑辅助交易系统买卖证券。
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导致全球股市传染性暴跌。此后中国香港也发生股灾,股票交易一度被迫关闭。为了纠正股灾危机,香港证监会成立。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索罗斯来香港捣乱,未遂。1999年,时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建议股市合并,把联交所、期交所、香港结算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拥有。[1]
2000年,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成立,全资拥有联交所、期交所、香港中央结算三家附属公司。同年,香港交易所(HKEx: 00388)在联交所上市。
2012年,港交所大手笔扩张,以13.88亿英镑成功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收购LME是啥概念?这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大宗行业神一般的存在,全球有色金属的定价中心。
2014年、2016年,沪港通、深港通,让港交所实现了与大陆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
从香港交易所的成长路径上看,几个节点值得仔细思考:
1)多家证券交易所合并为一,增强抗风险能力;
2)多品种、多业务合并,将期货、结算所等纳入体内;
3)跨境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
4)沪港通、深港通,和内地证券市场联通;
— 02 —
交易所的生意
到底是如何运转的?
香港交易所,旗下拥有5家子公司,分别为: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成立于1986年)、香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成立于1976年)、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香港结算,成立于1989年)、LME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结算,成立于1876年,2012年被港交所收购)、以及场外结算有限公司。
那么,港交所及其子公司,到底做的是什么业务?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交易所是一个“融资场所”,很多公司挤破头,就是为了抢到一个席位,上市发行股份后,融资再扩张。
比如,近期拟登陆港股的公司有:小米(融资100亿美元)、平安好医生(融资11亿美元)、海底捞(拟融资3亿美元)、嘉楠耘智(融资10亿美元)、阅文集团(融资10亿美元)等。
其次,除了融资,在这个交易场所里,买卖双方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交易,如证券、债券、权证、期货、期权、基金、商品等。
这点,从港交所的子公司业务布局上就可以看出,比如,联交所负责证券、权证、基金等;期交所负责股指期货、股票期货、利率期货等;LME负责金属期权及期货等。
最后,想要在交易所内自由交易,前提条件是依托一个交易系统,并且,交易完成后的结算工作,也是由交易所提供的。
其收入结构较为复杂,我们拆开来看:
如果按照交易的品种来分类——
收入可以分为现货市场类(股票证券)、衍生品类(衍生权证、期货、期权)、商品市场类(贵金属)、稳健增长类(上市费、市场数据费、存托管服务费)。
注意,现货市场类、衍生品类保持稳定,占比分别在30%、18%左右。而稳健增长类近三年来,占比有所提高,从2015年的23%提升到2017年的32%。
如果按照收费性质来分类——
收费的种类比较多,包括: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上市费、结算及交收费、存托管及代理人服务费、市场数据费等。
其中,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占大头,占比25.6%,较2016年同比增长36.43%;其次,是结算及交所费,占比20.42%,较2016年同比增长14.12%。
如果按照旗下子公司的贡献分类——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
港交所旗下最得利的臂膀,是联交所,贡献了最大的交易量。联交所最主要是负责证券、权证等产品的交易,其交易量多少,依赖于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市场活跃度。所以,最根本的是“流量”,利用更优惠的政策、更方便的途径、吸引更多的上市公司到平台上来。
而在上市要求方面,与A股相比,港交所更为开放,审核方式更灵活、上市时间短、盈利能力要求较低、股权锁定期宽泛。
正因如此,2017年,首次公开招股方面,中国香港交易所在全球排第三,全年新上市公司达174家,集资额1285亿元。
并且,港交所乐于创新。2014年沪港通与2016年深港通正式启动后,中国的香港和大陆资本市场实现了互联互通,投资标的选择扩大。同时,最新推出新政,欢迎未盈利生物制药公司、同股不同权的科技创新公司等上市。
综上,交易所这门生意的流程,分为以下步骤:
1)牌照;
2)建立交易系统软件,制定交易规则;
3)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上市公司,并收取上市费;
4)向投资者收取保证金、押金;
5)交易时,收取平台交易费、市场数据费等;
6)负责交易结算;
7)监管上市公司及投资者;
8)账上的钱,用来投资;
— 03 —
交易所其实是一门流量生意
人要多,还得活跃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交易所,是一个撮合平台,流量是核心,流量是核心,流量是核心。
所以,吸引上市公司到交易所上市是重中之重。通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收取的费用,包含两类,一类是首次上市发行(IPO)的上市费,一类是已上市公司的年费。
港交所根据拟上市公司的股本证券的市值交付首次上市费。
(图片来源:香港日聪会计所)
上市年费则按照现时或将会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面值计算。
(图片来源:香港日聪会计所)
前者,可以反映出交易所每年新增上市公司的数量,以及交易所的引流能力。上市的股本证券市值越大,所缴纳的上市费也越高;后者,可以反映出交易所的规模程度,年费越多,规模越大。
港交所的上市费,2015年到2017年合计折合人民币分别为5.71亿元、6.25亿元、6.72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1%、6.29%、6.1%。
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年费,年费金额期间分别为4.79亿元、5.24亿元、5.58亿元,占总上市费的比例分别为83.93%、83.9%、82.97%。
2015年至2017年,港交所新上市公司的数目,分别为138家、126家、174家。首次及其后发行的上市费折合人民币分别为4.18亿元、3.56亿元、5.18亿元。
这一规模在国际大型交易所相比,处于何种水平?来对比美股交易所看看。一般,美股交易所年报中,original listing fees即首次上市费,annual listing fees即年费。
2017年,洲际交易所,新增上市公司数464家,IPO上市费为26.6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为7.15%;而纳斯达克交易所,新增268家上市公司,IPO上市费为17.23亿元,占营收比重6.95%。
很明显,洲际交易所的新增上市公司数最多,IPO上市费最高。可见,洲际交易所对企业的上市吸引力最高,其次是纳斯达克。
直到目前,其对中国公司的吸引力,仍然很大。近期,在洲际、纳斯达克上市的著名公司有哔哩哔哩、爱奇艺、还有拟上市的虎牙直播等。
(制图:优塾投研团队)
— 04 —
只要你在我的场子里玩耍
就得交点手续费
批准发行后的上市公司,就可以在交易所进行证券、权证、期货等买卖交易了。而只要在交易所内发生的交易,都必须抽成手续费,即:交易费。
你看这生意多好,进门要有一笔费用,进门后每次交易都还得交一笔费用。
这个交易费,是交易所的最大的收入来源,主要向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通过投资机构)收取平台系统使用费和买卖交易的手续费。
通常,证券产品按照交易金额的0.005%收取交易费。在启动沪港通、深港通之后,沪深股通交易费则与内地交易所共分,按成交额的0.00487%收取,港股通按照成交额的0.005%收取。[5]
另外,交易系统使用费则按0.5港元/宗收取,港股通部分与内地交易所均分。[5]
交易费赚的多少,与交易所的交易数量、频次、参与者的活跃度有关,其性质比较类似互联网行业中的“日活DAU”指标,例如爱奇艺、友缘在线等。也类似于淘宝这种平台网站的成交单量。
这个数据往小里说,可以侧面反映出交易所的活跃程度。往大里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资本市场活跃程度、经济发达程度的反映。
2015年至2017年,香港交易所的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折合人民币分别为18.28亿元、11.54亿元、15.86亿元,其中,交易费分别为15.89亿元、9.78亿元、13.87亿元。
(制图:优塾投研团队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再来看看美股,以2017年为例,美股交易所的类似科目为clearing and transaction fee/ transaction-based expenses,看各个交易所的交易情况。
交易活跃度最高的还是洲际交易所,交易费高达199亿元,日均成交量16725万。其次是芝商所CME,交易费197亿元,日均成交量1629万。注意,芝商所是期货交易所,交易量不如证券来的大,但费用可没少收。
(制图:优塾投研团队)
— 05 —
这门生意还有个特殊之处
保证金
除了交易手续费,为了控制风险,防止投资参与者无法及时交付款项,说白了就是怕违约给不了钱,交易所还会向交易者收取保证金。
其实,保证金在财报上是一种流动负债,主要包括:向结算参与者就未平仓合约已收取或应收取的保证金按金、内地证券及结算保证金,以及现金抵押品的现金。
这其中包括,期权结算所结算参与者的保证金按金、期货结算所结算参与者的保证金按金、场外结算公司结算参与者的保证金按金、及LME Clear结算参与者的保证金按金等。
保证金缴纳多少,需要折算,不同券商对不同证券的折算率也是不一样的。当保证金不足时,要及时补;否则,会被强制平仓。而保证金的平仓线和警戒线,以平安证券为例,它的要求是:
(图片来源:平安证券官网)
本案,2015年至2017年,香港交易所的向结算参与者收取的保证金按金、内地证券及结算保证金以及现金抵押品,折合人民币分别为935.3亿元、1029.74亿元、1281.13亿元,占流动负债的比例分别为56.48%、60.21%、56.65%。
保证金的收取,侧面烘托出交易所的市场规模,同时,也更能体现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在美股的交易所,保证金科目为:Margin deposits,guaranty funds and delivery contracts payable。
通过对比,洲际交易所的保证金还是最多,占流动负债比例高。面对风险时,可控能力会强于其他几家。
(制图:优塾投研团队)
保证金存放于结算所的独立账户,做此特定目的持有,交易所不能用以资助任何其他活动。并且,为做好管理保证金的责任,将保证金投资于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以摊销成本计量的财务资产等工具,其中以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的投资为主。
— 06 —
全球上市的交易所中
哪些公司值得长期跟踪
中国香港,作为国内最大的离岸交易市场,是内地资本与海外连接的重要渠道。据披露,2016年国内离岸证券投资有26%的资产流向中国香港,仅次于美国。
从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投向中国香港市场的金额从495亿美元持续提升至12223亿美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近57%。
每个国家的交易所,国家宏观经济、市场竞争环境有所差异,所覆盖的产品也千差万别,但交易所未来营收的核心驱动力,就在这一条:交易量。
按全球交易量排名前几的证券交易所分别有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中国香港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巴黎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等。
而哪家上市的交易所集团最强?我们分别找几个代表公司纳斯达克(NDAQ.O)、芝商所(CME.N)、洲际交易所(ICE.N),与香港交易所(00388.HK)一起看看。
1)交易所简介
纳斯达克——1971年成立,是全球首家电子化股票交易市场,也是全球股票成交额最高的交易市场。因并购北欧证券交易商瑞典OMX集团,后名为“纳斯达克-OMX集团”,2015年9月,更名为纳斯达克(Nasdaq, Inc.)。
其中,OMX集团是北欧地区最大的联合证券交易市场,覆盖瑞典、丹麦、冰岛、芬兰、立陶宛等国家,也是欧洲最大的衍生品交易市场之一。它在证券交易和票据清算软件系统方面具有优势,已为港交所在内的全球超过60家证券交易所提供软件解决方案。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874年成立,旗下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其特色在于,它是世界领先的衍生品交易所集团,覆盖产品包括农产品商品、能源、天气、房地产、股指、外汇、利率和金属期权期货产品。
洲际交易所——2000年成立,旗下拥有14间证券及期货交易所,以及5间结算所。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洲际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 (NYSE Liffe)、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法国巴黎证券交易所、ICE加拿大期货交易所、ICE欧洲清算所、ICE美国清算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等。
旗下期货交易所,覆盖50%以上的全球原油和成品油期货交易份额,业务覆盖美国、加拿大、欧洲、新加坡,是一个超级巨无霸。
仅从交易所的跨境业务覆盖范围来看,美国作为金融超级大国的地位,难以撼动。
2)业绩
2017年各家交易所业绩情况,单从业绩数据来看,洲际交易所最好,其次是芝加哥交易所。当年,芝加哥交易所的投资收入(investment income)大幅增加,导致净利润比营收高。
(制图:优塾投研团队)
3)上市公司数量、以及交易情况
截至2017年,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港交所共有2118家,纳斯达克有2949家,洲际交易所有2696家,芝加哥交易所未披露。注意,纳斯达克拥有的上市公司是最多的,其次是洲际交易所。
交易所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交易量,从交易量上看,洲际交易所交易量最高,情况最好,最为活跃,其次为芝加哥交易所。
(制图:优塾投研团队)
4)投资收益
对于交易所而言,是一个典型的“穷得只剩下钱”的生意。大笔资金趴在账上怎么办?唯有投资。它们的投资收益来自于现金及银行存款、债务证券、衍生品、汇兑收益等。2017年投资收益情况,洲际交易所的投资收益的优势很明显。
从投资收益一项来看,港交所的投资能力还是挺强的。
(制图:优塾投研团队)
5)吸引上市公司的政策(上市门槛)
上市公司多少,是交易所营收增长的基本保障。
像“独角兽”这般优质的企业,各个交易所都几乎拼抢,纷纷出台吸引政策。这点,欧美交易所相较于国内,发展已经成熟。
中国香港交易所:2018年出新政策,接受新经济公司上市申请,并且推出“同股不同权”。对于生物科技公司,财务资格未能通过主板要求,可容许上市。不过,“同股不同权”需要具备新科技、创新理念、新业务模式。
洲际交易所:旗下纽交所为抢“独角兽”,推出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
在传统IPO中,公司必须保持一段时间的静默期,上市前,公司高管不可以公开讨论公司情况。但直接上市没有这个限制,同时,不需要招聘华尔街的投行做承销,可以省去高额承销费。也可以不以配售新股募资为目的,不会稀释现有股东股份。
我去,这政策不知是谁想出来的,简直要把人逼疯。美国交易所真是啥都敢干。这对于那些不需要额外融资,又希望获取更大流动性的公司来说,非常有吸引力。[3]
纳斯达克:增加差异化上市条件,精准分层。分为以下三层:
1)全球精选市场:大市值,上市指标与纽交所主板市场一致,但门槛略高于纽交所;
2)全球市场:中型市值,容纳中型企业;
3)资本市场:小市值,容纳小微企业。
这些不同层次的公司,可以相互转板,另外,还允许纽交所主板市场上市公司,转板至其全球精选市场。
所以,一些早期初创的科技公司,即便规模不大,财务受到限制,也可以在纳斯达克找到自己上市的机会和条件。比如美国3D打印初创公司TriFusionDevices。
综上来看,交易所这门生意,洲际交易所确实一枝独秀。来感受下它的画风:
(图片来源:choice金融终端)
综上所有信息,本研究报告的结论和逻辑如下:
1)交易所,是证券服务业的细分赛道。这个领域,还有券商、金融信息服务商、软件服务商等。其中,交易所、金融软件服务商是相对较好的赛道。金融软件服务商我们刚刚分析过恒生电子,今天所分析的交易所,天花板高、护城河宽、集中度高、可替代性低、定价权高,毫无疑问,妥妥的好生意。
2)也许你会说,这东西周期性强啊,怎么办?其实,所谓周期性,应该这么看。周期性行业的公司,关键在于一轮周期洗劫之后,会不会破产。破产是周期性行业最恐怖的风险。所以,周期性行业里面要选择标的,一是要选能够垄断、抗周期的,二是要选择即便再大的冲击也不会破产的。
3)从这个角度来看,交易所,无疑是值得长期研究跟踪的赛道。并且,正是由于其周期性,反而介入时点更容易判断:只要你确定它不会破产、一定能复苏,那么,当媒体上铺天盖地渲染“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十年一遇大股灾”时,注意,介入时点也就不远了。历史上来看,那些敢于在87年、2001年、2008年危机之后持有洲际交易所、芝商所的长期投资者,绝对都是一等一的智者。
4)一个国家的国运,具体怎么看?其实办法很简单:第一,把各个国家上市交易所的月K线图打开看看;第二,当这些国家的交易所开始跨境并购别国交易所,说明其经济外向型的程度,程度越强,说明越具备超级大国的基因。
5)仔细观察交易所的长期走势,你会发现:其波动其实很简单,就一个因素,只会在大型金融危机时有明显回调。
6)交易所这门生意的核心命脉,其一是上市企业数量,其二是交易量。前者反映交易所吸引公司的能力和规模,后者反映交易所所覆盖的市场活跃度。而换一个思路,一个国家经济的精华,但凡具备一定规模的公司,其实都在交易所里,所以,说交易所业绩是一个国家基本面的体现,是整个经济的晴雨表,一点都不过分。
7)在目前港股、美股上市的几家交易所中,总体来讲都值得跟踪,其中基本面最优的是美股的洲际交易所。
8)按照惯例提示一下风险因素:香港交易所市值折合成人民币为2610亿元,PE为38.98,PB为8.06;洲际交易所市值折合成人民币为2652亿元,PE为16.53倍,PB为2.46;芝加哥交易所市值折合成人民币为3495亿元,PE为13.48,PB为2.44;纳斯达克市值折合成人民币为975亿元,PE为20.56,PB为2.67。
本案估值高低,相信看完数据你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只负责基本面研究,不负责你的交易体系。后续的思考,需要你自己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