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唯分数论” 高校自主招生成上名校“捷径”?
2018-05-26 13:52: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打破“唯分数论” 高校自主招生成上名校“捷径”?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吴秋婷 5月21日,北京大学公布了2018年博雅计划初审结果,两天之后,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的初审通过名单也正式出炉。至此,9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初审名单全部公布完毕。

2003年,作为高考招生改革的重要尝试,教育部批准部分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允许高校通过自主面试或笔试的方式,为通过最终审核的学生提供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

尽管依照教育部的规定,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名额大多要限制在总录取人数的5%以内,试图通过自主招生跻身名校的考生数量却在急剧增长。

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公布的信息,今年,自主招生总报名人数突破80万,相比于去年60万的自主招生大军,增幅达三成。海风教育升学辅导部门总监仲颖鸣告诉记者,自主招生报名人数的大幅跳涨始于2016年。“2015年还只有15万人报名,16年就涨到了50几万人,17年60万人左右,今年则超过了80万人。”

在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看来,自主招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是一个正常现象。“这几年部分省市出现了‘裸分难进北大清华’,以及部分中学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多数具有自主招生等资格,导致公众认为拿不到自主招生资格就进不了名校。另外,自主招生成为培训机构新的业务增长点,参加培训的人数增多,社会对自主招生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不断提升,报名人数自然会增长。”

爱培优联合创始人李立勋认为,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在招生录取过程中降低高考分数的权重。“清北(清华北大)一类的名校将招生的名额投入包括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一类的自主选拔之中。高校传递出一种招生的信号导向,就是更希望通过自主选拔的方式招收学生。学生会很自然地认为自主招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升学途径。”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宣布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并将改革目标指向了打破“唯分数论”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建立“立交桥”式的多元选拔评价体系。

新高考改革下,高校招生自主权不断扩大,以分数作为唯一录取选拔标准的“高考裸分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式,自主招生开始被更多的人视作通向名校不可或缺的上升通道。

自主招生受热捧

2016年之前,学校每年报名参加自主招生的应届生只有寥寥数人,而到了今年,报名人数猛增至近百人,浙江苍南县灵溪中学的教科室主任林松见证了学生对自主招生参与热情的高涨。“前几年参与的学生只有少数,自招能够通过的也相对较少,这两年学校报名和通过自主招生的人数都有大幅提升。”林松说。

林松告诉记者,过去学校和地方教委对自主招生工作相对忽视。但近两年,县教委将自主招生纳入到了中学高考成绩的考核之中。“过去只是依据高考裸分上线人数对学校进行考核,这两年教委将没有达到分数线,但成功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也纳入到了相应录取批次的考核中。”

对于近两年中学管理者对自主招生态度的快速转变,仲颖鸣深有体会。去年7月,团队在福建南平一所重点高中进行自主招生政策入校讲座时,校方态度冷淡,有几位理科老师还提出了“不应向学生过多介绍自主招生,避免影响高考复习”的观点。但短短几个月后,校方态度便发生了逆转,主动向团队邀约办讲座。

仲颖鸣记得,2015年,市面上的自主招生培训机构屈指可数,而今年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规模的自主招生培训机构达到了三十多所。而这些机构大多在2016年上半年成立,并且体量较大,年营收超过千万。

中国高校自主招生始于2003年,在最开始的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中,只有22 所高校获准在一定规模内开展自主选拔录取工作。教育部试图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试点的形式,打破过往僵化的考试招生录取制度,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新机制。随后,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数量逐年增加,2015 年达到了90 所。

“非裸分时代”来临

高考“裸分时代”的逝去,正改变着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认知。

在秦春华看来,新高考制度和旧高考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招生录取中的主体性作用,使高校从被动录取转向主动招生,打破以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窠臼。“在新高考改革下,高校的招生计划主要用于自主招生,考生通过‘裸考’进入顶尖大学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尽管国务院2014年颁布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现阶段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比例”,清华、北大两所学校广义层面的自主招生选拔规模已经远远超出5%的限定值。

李立勋告诉记者,在一些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每年清北两校通过各类自主选拔方式录取的学生人数甚至达到了70%—80%左右。去年,清华大学在浙江招收150人,但通过三位一体、自主招生、领军计划一类自主选拔形式的录取人数达到105人。北京大学在浙江录取200人,高考裸分录取人数只有12人,占比不足6%。“这本身体现了新高考改革后,高考成绩在招生录取评价体系中权重的降低。”

多元的招生录取机制对单一的裸分录取方式造成冲击,自主招生被视作升入名校的绿色通道。北京某中学物理竞赛教练李力华告诉记者:“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都是中国的顶尖学校,这些学校的高考分数要求较高,如果通过自招获得降分录取资格,胜算就会比较大。”

李立勋去年接触到一所浙江高中,学校2017年高考分数学校排名第一的学生,在全省排一百三十几名,最后只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另一名学生高考成绩在学校排二十多名,全省排三千多名,但最后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上了北大。“在以分数定胜负的旧高考规则下,普通学校的学生只凭高考裸分成绩,可能没有办法进入清北。最后超级中学越来越强,普通校越来越弱。在新的自主招生规则下,普通学校只要肯努力,就有实现逆袭的可能。自主招生让一些普通的中学看到了希望。”李立勋说。

从今年年初开始,仲颖鸣与团队已经为全国三百多所学校举办了自主招生培训讲座。她发现,曾经教育资源相对偏弱、对自主招生认知偏低的普通学校也开始加大对自主招生教学的支持力度。“过去这些学校管理者认为自主招生只针对那些超级中学的成绩拔尖学生,并且认为自招会影响到正常的高考复习,所以大多持观望态度。但这两年,学校里一些非竞赛背景的同学靠创新潜质也获得了降分优惠,这颠覆了一些学校管理者过往对自主招生的认识。”她总结道。

竞争激烈

尽管“新高考”改革已经启动,自主招生的探索仍属于90所高校的小范围试点。

从清华、北大、复旦等几所名校公布的自主招生初审信息来看,初审通过率持续走低。其中,复旦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共有一万五千余人报考,报名人数较去年增长近两倍,但在初审中,仅有七百余人顺利突围,初审通过率仅为5%。而在复旦大学3月公布的《自主招生简章》中,计划录取的上限人数仅为170人。

尽管相对于其他高校,清华大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招生权限,每年能够获得自招入场券的考生比例同样很低。今年报名清华大学普通自主招生的人数共有近三万人,最终只有1172人通过初审,初审通过率只有4%。

仲颖鸣告诉记者:“这几年,自主招生的审核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生来说,竞争也越来越大。虽然报名人数快速增长,但其中大部分人属于陪跑的角色。也有很多的‘无效申请者’,没有提前研究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缺少与高校报名条件相匹配的成绩或经历,只是申请前‘临门一脚’。”

今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明确提出了三类报考条件,分别是研究创作类、突出才能类和奥赛获奖类,但对竞赛具体奖项的等级未做出具体要求。武汉大学甚至首次在自主招生报名条件上,删去了“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得各类竞赛名次、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成果的享有优先资格”的规定。

但李力华认为,五大竞赛成绩依然是自主招生审核通过的隐性条件。“高校并没有明确将五大竞赛成绩作为筛选标准,但问题是还有哪些具有区分度的成绩能够代表学生的实力?五大竞赛参与人数广,科学性和社会认知度高,高校方面普遍比较认可。其他竞赛的参与人数难以把控,科学性以及社会认知度相对较低,可能会引起大家对选拔公平性的质疑。”

新高考改革下,“唯分数论”的单一录取机制将会进一步被多元的招生录取制度所替代。但仲颖鸣认为,硬性的成绩指标依然会是名校招生的重要考核标准。“虽然裸分在高考录取中的权重会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成绩不再重要。成绩依然是招生录取背后的隐形关卡,这是任何一个招生评价体系都无法改变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