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银雁 周洁
一把剪刀、一辆单车、一台缝纫机,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广西自治区玉林市福绵人靠着这三件物品撑起了牛仔服装产业一片天地。在这个人口不足45万的城区里,产业发展高峰期时,每4个人就有1个从事服装产业。在2011至2012年间,当地裤业年产达110-120万条,年产值3亿多元,被誉为“世界裤都”。
然而,遗憾的是,牛仔服装作为玉林市福绵区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徘徊在低端加工环节,产业层次低,利润薄。加之牛仔服装生产所必需的水洗厂存在突出环境问题,随着行业发展,当地牛仔服装产业一度处于被淘汰边缘。
为改变这一落后的现状,2016年福绵区委、区政府提出以环保为抓手,以发展服装产业为目标,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建起中滔环保产业园,承接发达地区全产业链升级式转移。福绵区首创环境要素的供给侧改革模式,不仅初步解决了环保与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成功吸引了大量珠三角服装企业落户,有效地推进牛仔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环保高压下“世界裤都”难以为继
“福绵牛仔服装产业过去很火爆,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服装。但福绵牛仔服装渐渐地落后了。”广西自治区玉林市福绵区副区长李世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我们的服装产业可以用‘单、散、小、弱’这四个字来概括。”
李世亮认为,福绵区的服装产业单一,只是单纯地加工裤子,没有上游的产业,缺乏设计、纺织、辅料等;布局很散,过去只是在镇上有服装企业,后来发展到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人从事加工服装;同时,服装厂普遍规模较小,有的只有几个工人,甚至一些家庭式的作坊也开始从事牛仔裤加工;品牌影响力弱,尽管工厂多,生产量大,但是效益低下,几十年来甚至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品牌。
此外,传统服装产业导致福绵区污染问题极其严重。据了解,通常一吨水能洗15-20条牛仔裤,最高峰时,一天排到当地母亲河南流江的水达到7-10万吨。污染基本分布在南流江两岸,给环境监管和治理造成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当地人口用水安全。2016年7月,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西开展了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发现玉林市南流江流域污染整治工作不力导致水质恶化,督察组立即责令关停福绵区所有因环保问题不达标的水洗厂。
用水排污问题突出、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世界裤都”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大力推进环境要素供给侧改革
“福绵区从事服装产业的工人有十几万之多,如果把水洗厂全部关闭,不仅仅关系到产业的存亡,更涉及到十几万人的就业生计等问题。”李世亮坦言。在国家严格环保政策的大背景下,福绵区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彻底打破先污染后治理循环怪圈的生态工业发展之路。
为此,福绵区委书记赵志刚带队赶赴广东招商,采取主动式精准招商模式,与香港上市公司中滔环保集团屡次沟通联系并成功达成合作,由中滔环保集团运营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探索形成环境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模式来推动“世界裤都”产业转型升级。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