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打造人民币离岸产品中心一香港交易所的创新产品巡礼》一书,本月正式上市,本书系统梳理近年来香港交易所锐意推出的一系列创新产品的设计理念与应用策略,全书七百多页,中英双语版。以下为本书序言(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所作)、目录、后记(巴曙松教授所作)以及征订单。敬请阅读。
序言
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产品和市场基础
李小加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
纵观香港经济金融体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在东西方交汇与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自身独特定位的历史,香港也因此从荒芜的渔村,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与智慧。
在当前的全球格局变化中,香港应当如何找到自己在新的环境下的独特定位?这一直是我在思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香港与纽约及伦敦并列为全球金融体系中十分活跃的国际金融中心,亦位处后两者之间的时区,更是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关键节点。历史上,香港凭借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的法治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制度,以及充足的专业人才成就其国际金融中心之地位。在全球金融中心的多种指数排名中,香港长期居于三甲之列。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正在经历又一轮大规模的剧烈变化,一方面,中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中;另一方面,全球金融体系与中国市场的互动也日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连接中国与世界”方面,将继续发挥独特的枢纽作用,“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的成功运行,更是强化了这一定位。
环顾全球金融体系,虽然中国的国內生产总值总量在迅速提升,但是人民币资产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比重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特別提款权(SDR)的货币篮子,占比10.92%,但是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以及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应用占比,却离这个比例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资产将有望加速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中,并且迅速提升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香港还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中,香港离岸市场可充分利用资金进出自由的优势、国际资金港的地位,进一步丰富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创新,成为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和实现国际人民币跨境投融资、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的重要门户。更为重要的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超级联系人”,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优势。在“一国”的框架下,香港与内地的协作深度可以超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为全面开放体系提供无所比拟的可控性;“两制”又使得香港拥有符合国际金融市场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制度框架,得以具备高度的灵活性来连接内地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与国际市场之间的互动需求。
在中国构建全面开放新秩序的过程中,持续对外开放市场,实现中国资本全球化布局、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是持续发生且不可逆转的重大转变。中国未来的发展正在出现多个方面的重要转变:第一,由以往的引进来为主,走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形成资金双向流动,资源、资产双向配置的局面;第二,由以往的贸易、 商品输出为主,走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相结合;第三,由以往的游戏规则的遵循者,转为既是游戏规则的遵循者也是参与者和制定者。如何在资本项目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平稳可控地实现上述目标?我相信这是当前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亟待解决又具有挑战意义的重要课题。
如果在现有框架下,逐步开放境内市场和资本项目,推动资本、资源进一步双向流动,固然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然而,鉴于内地与国际金融市场在规则体系、运作上的重大差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存在,境内外资金出现规模更大、更频繁的跨境流动也会带来相当大的监管挑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有序可控且不会对内地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造成明显冲击的跨境平台,开发金融产品和发展金融生态圈,在既符合中国的金融开放的要求,又符合国际认可的规则体系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的资本、资产、资源与国际金融体系之间的良性平稳互动融合,提升中国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这正是我们香港交易所近年来着力发展的“互联互通”以及多项人民币产品的着眼点:为中国提供一个既开放又风险可控的平台,将国际投资者和企业与中国企业和投资者连接起来,在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同时,充分保证交易便利性、资本畅通流动,无缝对接国内与国际市场,在中国与全球资源双向配置中发挥独特作用。
基于这些判断,我们近年来在香港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我们认为有深度的、多元的而且发达的金融产品市场,未来必定会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成为重要的载体和支持力量。这本以香港人民币离岸产品为主题的研究报告集,正是对我们近年来的一系列产品创新的跟踪研究的成果。
这本书尝试把握国际视角和中国需求,集中探讨了近年来香港交易所在股票、定息产品及货币、大宗商品等各个范畴开拓人民币产品的最新进展,以及推动落实打造人民币离岸产品中心的市场目标,为读者展现了人民币离岸产品发展的演进历程,亦有助于引发读者思考香港离岸金融创新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深化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和积极意义。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香港交易所近年来在股票市场上推动的各项创新。股票通(又分为沪港通和深港通)是“互联互通”模式在股票市场的先行先试,通过基础设施和交易平台的跨境对接,实现香港和内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互联互通。建议中的“新股通”,即允许境内外投资者分别申购对方市场所发售的新股,实质是将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模式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的进一步延伸。容许有同股不同权架构的企业在港上市,特别是某些未录得盈利、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经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创新公司,有助于内地优质公司嫁接国际合作者、参与全球布局和 国际产业定价。本部分还对服务于内地和香港两地跨境投资的指数及其相关产品做了介绍,为投资者投资内地 A 股和共同市场选择有效工具提供借鉴。
本书的第二部分谈及定息及货币产品,围绕中国债券市场开放及债券通的制度创新等内容展开。债券通是互联互通在债券及定息类产品市场上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一个实现人民币跨境投资、双向循环的载体,更可能成为发展多层次人民币风险管理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孵化器。通过债券通带动国债期货、美元兑人民币(香港)期权合约、人民币货币指数等衍生品的开发和运用,推动人民币离岸金融产品生态圈发展,将提升香港人民币定价能力和风险对冲能力,强化海外人民币定价权。
本书的第三部分介绍了香港交易所首只实物交收双币(以美元及人民币定价及 结算)黄金期货合约,以及以美元计价、现金结算的中国铁矿石期货合约。香港交易所2012年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后,积极推动在亚洲建立透明度高且流动性好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这不仅可满足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管理的需要,更促使香港成为内地黄金、铁矿石乃至石油等重要商品连接国际市场的交易门户,助推实现中国商品市场的对外开放,强化中国在国际商品市场的定价权。
本书的第四部分结集了有关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多篇文章,对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香港交易所人民币产品的交易,以及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的场外结算方案等话题进行了探讨,显示香港交易所致力成为便利全球投资者的离岸人民币产品交易及风险管理中心。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在稳步推动双向开放,越来越多的海外和内地投资者需要参与香港市场,需要对国际金融产品和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有更多更深入的认识。随着香港交易所的“互联互通”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内地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个人投资者,都可能会利用香港交易所的平台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同时,随着内地经济转型推进、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海外投资者亦越发希望加大人民币资产的配置。在内地金融市场还未完全开放之际,人民币离岸产品以及“互联互通”平台也就提供了难得的便捷渠道。本书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将一些贴近市场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梳理,使读者不仅对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和产品 创新有一个全局认识,也有利于支持内地投资者熟练运用这些工具、平台和产品涉足海外市场投资,以及海外投资者投资内地市场,共同成为香港“互联互通”金融生态圈的活跃参与力量。
我相信,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香港可以通过“互联互通”,成为连接内地与全球重要的门户市场和离岸中心,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提升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带来新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香港能涌现出更多类型的产品,来推动这一激动人心的进程。
目录
第一章 股票
1.中华交易服务中国120指数期货 — 跨境投资离岸对冲的好工具
2.沪港通与深港通下的互联互通 — 内地及全球投资者的「共同市场」
3.新股通 — 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性契机
4.中华交易服务港股通精选100指数 — 互联互通机制下港股通投资的重要指标
5.新经济产业的崛起:融资需求及香港的新角色
第二章 定息及货币产品
6.汤森路透/香港交易所人民币货币指数
7.香港交易所五年期中国财政部国债期货 — 全球首只可供离岸投资者交易的人民币债券衍生产品
8.进军中国境内债券市场 — 国际视角
9.香港交易所美元兑人民币(香港)期权合约 — 人民币货币风险管理的工具
10.助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 — 债券通的制度创新及影响
第三章 大宗商品
11.香港迈向亚洲黄金定价中心
12.香港发展铁矿石衍生产品市场的机遇
第四章 人民币离岸产品中心
13.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供应机制的现状、影响及改善方向
14.香港交易所迈向成为离岸人民币产品交易及风险管理中心
15.配合中国内地跨境衍生产品交易与日俱增的场外结算方案
Contents
Chapter 1 Equity
1.
CES China 120 Futures ― A useful offshore hedging tool for cross-border investment
2.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Connect ― A “mutual market” for Mainland and global investors
3.
Primary Equity Connect ― A breakthrough opportunity for Mainland-Hong Kong mutual market connectivity and RMB internationalisation
4.
CES Stock Connect Hong Kong Select 100 Index ― A key measure of Hong Kong market investment under Stock Connect
5.
The rise of China’s new economy sector: Financing needs and Hong Kong’s new role
Chapter 2 Fixed Income and Currency (FIC)
6.
TR/HKEX RMB Currency Indices (RXY)
7.
HKEX’s Five-Year China Ministry of Finance Treasury Bond Futures — The world’s first RMB bond derivatives accessible to offshore investors
8.
Tapping into China’s domestic bond market ―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9.
The HKEX USD/CNH Options Contract ― An indispensable RMB currency risk management tool
10.
Supporting the opening up of the Mainland financial market — Innova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Bond Connect
Chapter 3 Commodities
11.
Hong Kong is building up itself to be the Asian Gold Pricing Centre
12.
The opportunities for Hong Kong to develop an iron ore derivatives market
Chapter 4 Offshore RMB Products Centre
13.
The liquidity provision mechanism for offshore RMB market — Current status, impact and possible improvements
14.
HKEX towards an offshore RMB product trading and risk management centre
15.
OTC clearing solution for Mainland China’s increasing cross-border derivatives trading
后记
巴曙松 教授
在迅速变化的全球金融体系中,交易所作为具有独特功能的金融基础设施,既是重要的交易平台,也是市场的一线组织者和创新的推动者。同时,国际主要的交易所也越来越突破传统的交易所业务模式,逐步成为覆盖更多产品领域、横跨多个市场的多元化创新型的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作为全球金融体系中活跃的国际型交易所,近年来就明显体现出这种趋势,特别是近年来香港交易所基于新的战略定位,推出了一系列多领域的产品创新,使得香港交易所的产品线更为丰富和多元。
从具体操作层面看,香港交易所每一种新产品的推出,从产品设计、内部和外部的系统调整、测试和沟通、产品推出后的市场交流等不同环节,都需要不同的机构和专业人士付出大量的努力。在这些新产品的推出过程中,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节参与了一些工作,为了让境内、外市场更好地了解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产品创新,我们专门组织多个业务部门,共同对香港交易所近年来在互联互通、人民币产品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一个全面梳理,由此形成了《打造人民币离岸产品中心 — 香港交易所的创新产品巡礼》一书。
根据我们的理解,要让市场各方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一种新的产品,既要从宏观和行业层面了解这一产品推出的大背景、国际市场相关行业和产品发展的趋势、以及香港交易所推出这些产品的设计目标,同时也要从微观和技术层面了解这种产品的风险收益特性、以及在实际投资决策中的可能应用。这就需要专业研究部门与不同业务部门、法律和监管合规部门等的共同合作。本书中的各篇文章,可以说是香港交易所不同业务部门及一些子公司共同合作的产物,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作为研究的组织者,与包括证券产品发展团队、定息及货币产品发展团队、大宗商品团队、香港场外结算公司以及与中华证券交易服务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多个部门和团队保持了良好的合作,我们共同成为这些报告的起草者,在报告的修订和发布过程中,又针对了许多部门的意见。
在与市场各方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随着香港交易所的产品线日趋丰富,市场越来越不满足于对单一产品的分布式的了解,而是更希望有更全面的多产品、一揽子的系统介绍。我们也希望,通过本书对于多个产品的系统跟踪研究,即使金融机构、以及香港交易所的相关业务团队在介绍某一种产品时,也可以通过参阅本书,由点及面地了解到香港交易所近年来的主要产品创新。
在目前的工作中,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的职能定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内部的研究智库(think tank)、外部的专业意见引领者,和一系列香港交易所的战略项目和产品创新的专业支持者。这几个职能定位都程度不同地与产品创新密切相连,也使我们能够更深切地了解到不同产品创新的来龙去脉。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先生对本书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以及香港交易所监管合规团队、法务团队、企业传讯团队对本书的大力协助,正是他们的通力合作和建议,本书才得以成功出版。
香港交易所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从特定意义上也可以说集中体现了香港金融业发展的历程,也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国际和中国内地的经济金融风云变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香港交易所往往有当时非常活跃的金融产品,或者说,这些代表性的产品创新,也同时成为了香港交易所和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特定阶段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尝试梳理的香港交易所的产品创新,也正是体现了当前香港金融市场上正在进行的金融创新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球金融体系的变化新趋势。
由于内地发展一日千里、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书中倘有缺点错漏亦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在修订时改进。
新书征订单
(具体征订联系信息请参见下图征订单最底端的联络方式)
(完)
本篇编辑:薛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