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不是传统金融戴“绿帽”
2018-05-22 00:32: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绿色金融不是传统金融戴“绿帽”

本报记者 范媛

“什么是绿色金融?”绿色金融作为金融的制度创新范畴在国内学术界使用较为广泛,但在基层的金融实践中存在着认识不统一、措施参差不齐、具体落地项目较少的现象。

5月20日,中国城市绿色金融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首届中国城市绿色金融论坛在京举行。此份报告由智库机构中关村新华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编制发布,从实践角度对绿色金融概念进行了解读,并对绿色金融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笔墨在中国城市绿色金融发展建议与展望,被业内称为“写给市长的绿色金融指南”。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局长、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白津夫在发言中说:“对当下中国来讲,通过绿色金融来支持绿色转型尤为重要。中国有很多资源型的地区,资源型城市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步履艰辛,这些城市和地区应该把过去的一些政策性的支持通过绿色金融的金融架构、金融形象来支撑城市的转型。”

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新华社原主任记者林玉在论坛发言中介绍,在从事绿色金融研究落地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全国有不少城市开展绿色金融工作,但从整体上来看没有形成大气候,多数城市对绿色金融不了解,城市绿色金融难以落地的障碍有两方面,一方面市长、书记对引进资金很着急,另一方面本地与绿色资金对接的机制没有,平台不到位,政策不清晰,用来与匹配外界资金的项目产权不明确。而且在城市绿色金融发展中几乎都遇到了产业梳理、资金对接、人才引进、标准系统对外的体系问题。

“绿色金融不单是它自己的事情,也不单是某一方的问题,是综合治理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制度层面上入手,要有综合设计。”国家开发银行原行长、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李吉平在发言中表示。

报告认为,绿色产业梳理是地方政府绿色金融工作的核心内容。绿色产业不是环保产业的概念,凡是与传统能源资源利用方式比起来,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污染物或者碳排放的,都可以叫绿色产业。小到一个旅游项目,大到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都是绿色产业。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梳理绿色产业、绿色资金的总需求,再按照需求,匹配各类绿色资金,是城市绿色金融的基础性工作和核心内容。

在引进绿色资金过程中,报告认为,要按绿色金融市场的规则办事。一方面,要理解和尊重金融市场的大规则。要充分认识到,过去几年仅靠“政府背书、平台兜底”就能获得百亿级表外融资的激进负债时代已经过去了。政府的债务是政府的,企业的债务是企业的,从对“政府信用、平台信用”的关注转向对“企业信用、资产信用”的考量,这就是新时代金融市场的大规则,绿色金融也要遵循这个规则。

另一方面,也要理解和尊重绿色金融市场的小规则。绿色金融项目有准入规则。例如,《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列举了五大类产业,可谓具体和明确,超出这个范围臆造出来的绿色产业,则很难通过公开资本市场发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又如绿色信贷关注发行方的主体信用,绿色债券的发行额度要受发行主体净资产规模的限制,绿色资产证券化特别关注底层资产的权属和现金流等等。抛开绿色金融工具的具体规则谈项目,也注定是空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