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宏观·赵伟 | 1997年,韩国如何处理债务违约?
2018-05-22 00:00: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长江宏观·赵伟 | 1997年,韩国如何处理债务违约?

1997年韩国债务危机重创经济;与韩国不同,信用风险对中国影响可控

近期,我国信用违约事件频现,市场担忧增加;类似违约现象,在韩国转型期间也曾出现,并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达到顶峰。1990年代,韩国企业杠杆率攀升,债务风险不断积聚,并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达到顶峰(1997年企业部门杠杆率110%)。1998年,违约企业数量高达22828家,较1990年的4107家增长4.6倍。企业信用风险进一步向金融部门蔓延,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大幅攀升。

转型期间,韩国债务风险暴露,是内部过度负债和外部冲击的共同结果;韩国被迫打破刚兑,使用市场化手段处理违约债务,开启去杠杆。韩国经济高速增长,呈现“高负债、高投资”特征,企业往往过度负债经营。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韩国数次为企业债务背书,避免风险暴露。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韩国盈利恶化、债务负担沉重,被迫打破刚兑,引导严重违约企业破产或重组。此后,韩国对金融机构和实体全面去杠杆,整顿金融体制、改善企业资本及治理结构。

去杠杆期间,韩国经济和股市低迷;与韩国不同,中国为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背景下主动去杠杆,信用风险暴露影响可控。去杠杆持续推进下,1998年韩国经济增速为负(-5.5% ),较1997年(5.9%)进一步下跌,直到1999年才出现改善。与韩国被动去杠杆不同,中国为内外部环境稳定背景下主动去杠杆,对风险承受能力远胜于1997年的韩国,受信用风险暴露影响总体相对可控。

1997年,韩国如何处理债务违约?

事件:近期,信用违约事件频现,引起市场广泛关注。1990年代,韩国转型期间也曾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

(信息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点评:

近期,信用债、资管产品等违约事件频繁出现,市场担忧有所增加。今年以来,信用违约事件增多,截至5月13日,共有17只债券违约,新增违约主体5家,而去年同期只新增1家。尤其是4月下旬以来,信用违约事件频现,春和集团、中安消、凯迪生态等先后出现债券违约,中融信托、中电投先融等旗下部分资管产品也出现违约。此外,盾安集团、天房集团等也先后曝出债务问题。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进入下半场,防风险工作由金融体系扩展至实体部门。信用收缩背景下的信用风险暴露,导致市场担忧增加。

回顾历史,韩国在1990年代转型期间,也曾经历大规模债务违约,并在金融危机前后达到顶峰。20世纪90年代,韩国债务违约公司数量持续增长,在1998年达到顶峰。1998年,违约企业数量多达22828家,较1990年的4107家增长4.6倍。伴随企业债务风险进一步向金融部门蔓延,银行部门不良贷款率也明显攀升,从1997年的5.8%上升至2000年的8.9%,此后逐步回落。

韩国债务风险暴露,是内部过度负债和外部冲击的共同结果;内部因素来看,政府背书使得韩国企业过度负债,经济系统极为脆弱。韩国经济高速增长,呈现“高负债、高投资”特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韩国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而政府直接干涉银行信贷,并以国家信用为企业背书。例如,1970年代初期韩国经济增速回落,企业盈利能力恶化,开始出现亏损企业。1972年8月,韩国政府颁布《关于经济安定与成长的紧急命令》对企业进行救济,展期企业债务,并强制将此前个人借给企业的资金转为低息贷款或直接投资,避免信用风险暴露。政府背书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企业加速负债,加剧了经济系统的脆弱性。

1990年代,韩国经济增速中枢下移、进入转型阶段,但政府仍鼓励企业负债经营,企业杠杆率快速攀升。1990年代,韩国经济增速中枢下移,进入增速换挡的转型阶段。然而,韩国政府并未意识到经济增速回落的客观规律,而是继续鼓励企业扩大负债和投资,并放宽企业从国外借款的要求。这一阶段,韩国企业快速加杠杆,1997、1998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分别达到110%和111%、达到历史最高点,企业平均负债比率超过400%。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是韩国大规模债务违约的外部导火索。企业过度举债、负债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债务风险不断累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元大幅贬值近一半,加剧了韩国巨额外债的偿还压力。伴随金融危机持续发酵,1997、1998年韩国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企业盈利明显恶化。盈利恶化、叠加汇率大幅贬值加大还债压力,导致韩国企业债务风险快速暴露,并进一步向金融部门蔓延,债务违约显著增加。

政府无力背书巨额债务,被迫打破债务刚兑、容忍风险暴露,此后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企业杠杆。企业债务风险暴露,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传导,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明显恶化、出现信用收缩,意味着政府通过新增借款缓解企业债务压力的传统方式难以为继。此外,1997年韩国短期外债规模583.7亿美元,而外汇储备仅197.1亿美元,远低于短期外债规模。政府无力背书巨额债务,容忍信用风险暴露、打破债务刚兑,成为必然选择。

针对部分经营价值不高、杠杆较高的违约企业,韩国政府主要以市场化手段进行处理,引导企业破产或兼并重组。以大企业集团为例,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对大企业集团进行改组,对经营价值不高的企业进行出售和清算,修订外商投资促进法,放宽外资并购韩国企业的限制。1998-2000年间,韩国大量企业破产清算退出市场,或是被兼并、重组。政策支持下,这一阶段外资兼并韩国企业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

针对可继续经营的企业,韩国政府则大力推行企业改革,明确要求改善财务和治理结构、降低杠杆水平。1998年下半年,韩国政府开展了以大企业集团为主要对象的企业改革,其中大企业集团重组、改善财务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是主要内容,旨在提高盈利能力、降低流动性风险、加强公司监督。例如,政府强调将负债比率200%作为负债偿还能力的边界值,引导企业降低负债,预防流动性危机。企业改革持续推进下,企业负债和杠杆水平得到明显降低,如韩国四大财阀负债比率从1997年的470%降至1999年174%,集团重组目标也超额完成。

金融体制改革同步推进,解决导致杠杆过高的体制性问题,为21世纪初韩国成功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企业债务大规模违约暴露出了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传统“高负债”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确立金融机构市场化地位、加速出清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统一金融机构监管职责,完善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兼并和重组等,重塑有效率的金融体制等。21世纪初以来,流向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占比提升,直接融资占比趋势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改善。

去杠杆期间,韩国经济和股市低迷,无风险收益率中枢回落。去杠杆持续推进下,1998年经济增速为负(-5.5%),较1997年(5.9%)进一步下跌,直到1999年才出现改善。这一阶段,股市也表现不佳,韩国KOSPI指数持续下跌。债券市场表现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后,无风险收益率短期冲高后回落、去杠杆期间整体回落,信用利差冲高后亦有所回落,但中枢高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或与市场风险偏好变化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与韩国被动去杠杆不同,中国为内外部环境稳定背景下主动去杠杆,对风险承受能力远胜于1997年的韩国,信用风险暴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体可控。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

1) 债券违约频现,在其他转型经济体中也有过类似现象,例如韩国在1990年代转型阶段也出现过大规模债务违约,并在金融危机前后达到顶峰。1990年代,韩国企业杠杆率攀升,债务风险不断积聚,并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达到顶峰(1997年企业部门杠杆率110%)。1998年,违约企业数量高达22828家,较1990年的4107家增长4.6倍。企业信用风险进一步向金融部门蔓延,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大幅攀升。

2) 转型期间,韩国债务风险暴露,是内部过度负债和外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共同结果。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呈现“高负债、高投资”特征。政策引导、政府信用背书支持下,企业往往过度负债经营。1990年代,韩国经济增速中枢下移、进入转型阶段,但政府仍鼓励企业负债经营,尤其是举借外债经营,导致企业杠杆率快速攀升、信用风险积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触发大规模信用风险暴露。

3)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政府无力背书巨额债务,被迫打破刚兑,以市场化手段处理企业违约,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降低企业杠杆。针对部分经营价值不高、杠杆较高的违约企业,韩国政府主要以市场化手段进行处理,引导企业破产或进行兼并重组。针对可继续经营的企业,韩国政府则大力推行企业改革,明确要求改善财务和治理结构、降低杠杆水平。

4) 降低企业杠杆的同时,韩国金融体制改革同步推进,解决导致杠杆过高的体制性问题,为21世纪初韩国成功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韩国金融体制改革,以确立金融机构市场化地位、出清经营不善金融机构、减少政府对信贷干预、统一金融监管职责、完善直接融资等为主要内容,旨在解决导致高杆杠的体制性问题。金融体制改革,极大地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21世纪初韩国成功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5) 去杠杆期间,韩国经济和股市低迷,无风险收益率中枢回落。去杠杆持续推进下,1998年经济增速为负(-5.5%),较1997年(5.9%)进一步下跌,直到1999年才出现改善。这一阶段,股市也表现不佳,韩国KOSPI指数持续下跌。债券市场表现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后,无风险收益率短期冲高后回落、去杠杆期间整体回落。

6) 与韩国不同,中国为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背景下主动去杠杆,信用风险暴露影响可控。1990年代转型期间,韩国信用风险暴露由外部危机所触发,展开去杠杆是被动选择。与韩国被动去杠杆不同,中国为内外部环境稳定背景下主动去杠杆,对风险承受能力远胜于1997年的韩国,信用风险暴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体可控。

参考文献:

1. Son C. Korea's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M].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2002.

2. 金宇泽. 韩国的经济结构调整[J]. 当代韩国, 2001(2):5-10.

3. 陈杰.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的经济改革[J]. 开放导报, 2003(4):36-37.

【本文推送内容节选自长江研究已发布报告,报告原文请见2018年5月2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1997年,韩国如何处理债务违约?》】

证券研究报告:1997年,韩国如何处理债务违约?

对外发布时间:2018年5月21日

【每周思考】如何正确评估美国减税新政推行前景?2017/11/13

【每周思考】从PPI的屡超预期,看通胀的传导路径 2017/11/12

评级说明及声明

重要声明

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编号:10060000。本报告的作者是基于独立、客观、公正和审慎的原则制作本研究报告。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信息和建议不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包含作者对证券价格涨跌或市场走势的确定性判断。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范围内,与本报告中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不存在法律法规要求披露或采取限制、静默措施的利益冲突。本报告版权仅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须注明出处为长江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刊载或者转发本证券研究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注明本报告的发布人和发布日期,提示使用证券研究报告的风险。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报告的,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长江证券研究所官方订阅平台。相关观点或信息请以“长江研究”订阅号为准。本订阅号仅面向长江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若您并非长江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或转载本订阅号中的信息。长江研究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长江证券的客户。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订阅号接受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相关风险提示,充分理解报告所含的关键假设条件,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含义。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人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全部投资风险。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