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锐裘
文章来源:锐裘(ID:rachelhui_say)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尤其是都市年轻人越来越懂得“愉悦消费”,这和商场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从消费时代初期的商业街,到近两年迅速崛起的一站式购物中心,购物场景除了在形态上变了之外,与消费者的关系、以及它在城市中发生的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带着致敬之心,锐裘和你一起细数下,身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近三十年的商业消费变迁。
南京路步行街街景
商业体1.0:记忆中的商业步行街与百货
小时候,公交车37路是让我从家到市中心的唯一交通工具。从杨浦出发,一路进城,经过提篮桥,越过白渡桥,最后在外滩下车,沿着九江路步行至南京路步行街。
在那会儿,90年代初的南京路步行街人流交织,车水马龙。日常的生活用品、女生第一支口红、第一件品牌服饰,都会在商场里选购。
相信上海小囡都在这里拍过照吧?
美特斯邦威、佐丹奴、班尼路在当时就是大牌的象征。而大人们最常逛的,还是“老上海四大百货”: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他们看尽南京路的繁华变迁,见证了上海近一个世纪的沧桑风雨。
2017年市百一店重新迎客,它的前身就是大新公司
南京路是上一代人看世界的入口,国人对商场的需求还处在解决单一的货品流通的阶段,品牌观念还未建立,更没有“交互”一词。当时谁都不知道,接下来的十年,变化如潮水般涌来。如今的南京东路已不是上海人逛街的首选。
商业体2.0:港资购物中心悄然入沪
购物中心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就出现了,而在国内,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购物中心。
90年代,上海的CBD概念初步形成(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新客站)。由政府出面,上海开始引入香港最顶尖的20家地产商。他们都先以住宅、办公楼试水,直到1995年,新世界城开业,因“十里南京路,一个新世界"的宣传词而一炮走红。之后港资企业的购物中心开启开挂模式。
2003年的经济观察报的报道
2001年,恒隆集团在南京西路的恒隆广场建成,成为沪上第一家奢侈品商场,南京西路商圈逐渐形成。同样是恒隆集团,它的另一个在徐家汇的项目港汇恒隆在2005年开业,至今它都是徐家汇积聚人气的高端商场。
与之2公里之隔的淮海路商圈也在几乎同一时段崛起。2000年,大上海时代广场开业,随它一起开业的是已有150年历史的连卡佛;2001年,位于淮海中路向南南的马当路兴业路,瑞安集团主导的国内首个商业零售项目上海新天地开业;2002年,在淮海中路黄陂南路段的香港新世界大厦建成,它便是后来K11艺术购物中心的前身。在锐裘看来,上海新天地与K11的落成是商业体百花齐放的2个重要里程碑,此后这里也成为了以历史、文化、艺术、时尚元素集合的多元商业街区。
上海新天地北区
千禧年间,幸得港商在沪的会战,上海商业进入火热期,成为全国商业地产业的样板。与这些商场一起进来的,还有各类零售品牌,上海人建立了品牌观念,开始挑选符合自己的商品,产生交互。
进入00年代后期,80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90后尚未进入社会,但也蠢蠢欲动。互联网和电商出现,线上购物习惯被养成,消费者不再依赖线下实体店作为唯一销售通路,零售受到巨大冲击。于此同时,上海各个地区的mall遍地开花,商场同质化的问题浮出水面。
商业体3.0:注重品牌与体验式购物中心
来到了我们当下的消费时代。
电商叫嚣了近十年,零售地产不仅依然健在,还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争先恐后的合作对象,在去年双11,天猫的智慧门店与上海近50家shopping mall合作。
人们已习惯线上线下消费一体化的场景。
而同时,市场进入饱和期,商业体终于开始从源头思考“品牌”与它的社会价值。品牌差异化开始从几个巨头里体现出来,他们越来越注重商场运营的重要性。
兴业太古汇广场,摄于2018年4月
国内的企业开始在零售业发力,他们后劲十足,比港资更拥抱互联网和新玩法,但在软件、服务于品牌打造上似乎还要走一段路。
锐裘在过去已经介绍了不少优秀的商业地产案例,无论是港资背景的新天地与太古汇,还是运营为王的大悦城。我们发现商业地产的环境进入到新的阶段:注重打造品牌差异化,有意将线上线下消费场景逐渐融合,商业体越来越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感。
新开业的长风大悦城
未来探讨:注重生活的商业综合体或成趋势?
未来我们的消费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呢?没有人能给出结论。但我们可以从正在发生的关键信息中猜测。
去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了城市中央区(CAZ)的概念弱化CBD的作用,强调了以更多元的城市公共空间而非单一的商业聚集来激活城市的活力。
这个概念在欧美也早已有先例。而从未来已公布的开业商场名单,不论是调改的上海世茂广场,还是今年的明星项目前滩,都以生活方式作为主题。
规划中的前滩区域,将成为上海未来重要的CAZ
我们不妨一起做个幻想:在2030年的上海,城市综合体都打破了原来封闭式建筑,几乎每个空间里都有绿植和新风系统,以保证都市人在空间内的舒适;出了商场,便是与阳光作伴的大草坪,孩子和宠物可尽情在空地上玩耍嬉戏。与商场相邻的街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气,20年前的清退行动只是为了整治部分商贩,优质、多元的商铺、餐馆、书店又回到了街区。
越发以人为本的商业发展,才能看的到都市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才是一个城市散发出的迷人魅力。
写在最后:锐裘有话说
上一周因不在上海没有更新公号。但朋友圈的病毒式热点却没有停止,滴滴、二更、川航(不要只顾着歌颂机长)、暴走漫画,再到最近越来越戏精的蓝咖啡。自媒体一味追求热点,闹出笑话是小,搞得民间不安,上升道德问题是大。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自媒体让“媒体人”这个门槛变低,但我始终认为写作是件手艺活,它看出的是个人的价值观。
今天,我们回顾了商业变迁,不论是香港,还是上海,成功商业形态不是一朝一夕完成,商业如此,做人做事也都如此。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个体都很渺小,我依然觉得,要对职业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做好本分。谁都希望被善待,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