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同仁堂,开的本是老药铺,
先生这个好比甩手自在王。
药王爷就在当中坐,
十大名医列两旁。
大嵩丸,小嵩丸,
胖大海,滴溜圆,
这个狗皮膏药贴风寒呐。
我有心接着药名往下唱,
我是唱到明儿个唱不完。"
千禧之年,一部叫做《大宅门》的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至今已过去十几个春秋,依旧让人回味无穷。百年风雨,几度兴衰,荡气回肠,然而却鲜少有人知道,这大宅门中的名门风情,原型就是赫赫有名的同仁堂。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当年的商业巨无霸,几经风雨,依然屹立。大宅门时代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老字号的传奇,在资本市场上还在延续...
▌一、同仁堂的前生今世
同仁堂的前身,要追溯到唐朝。
唐朝末年,有一位太医叫做"乐仁规",乐老先生将所学所用一直传授于后代,乐家也成为了中医世家,一代又一代,传承至明代。明朝时期的乐良才,虽然医术高超,但已经没有了元祖乐仁规的太医光环,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就寄望于后代得以达成,谁知儿子和孙子都是郁郁不得志。直至清朝,曾孙"乐显扬"咸鱼翻身,乐家再回太医身份。
然而,清宫门后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抵御的,决定回归民间的乐显扬,于康熙八年,以"天下大同、仁者爱人"的寓意,创办了同仁堂大药房。
康熙二十七年,乐显扬逝世,三儿子乐凤鸣恪守父训,继承家业,并于1706年撰写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其中收录了宫廷秘方、古方、家传秘方、历代验方362首,并印制了《同仁堂药目》一册,迅速传遍全国,同仁堂就此声誉大振。
雍正元年(1721年),雍正皇帝钦定了同仁堂为清皇宫御药房用药,供奉朝廷药料,代制内廷所需的中成药。之后,在长达的188年间,乐家一直负责着供奉御药的业务,兢兢业业,历经八代皇帝,直至清朝结束。
乐家后代们,也开始着力于药方的研究,先有乐凤鸣之子发明了大神活络丹,后有乐凤鸣之曾孙-乐百龄发明了乌鸡白凤丸。
名药一个接一个的顺利诞生,但乐家却开始经历着起起伏伏的兴衰过程。
1942年,乐凤鸣的二儿子乐礼继承父业,担下供奉御药的重任,然而随着药房的经营不善,欠下重重的负债,在同仁堂难以负重之时,朝廷出手相助,出以财力帮其渡过难关。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班的下一代依然无力扭转,同仁堂再一次的面对窘境,朝廷再次借出五千银两以保平安渡过难关。
峰回后迎来的并不是路转,而是又一个难关。1753年,同仁堂遭遇火灾,铺房被烧尽,主铺乐以正病故,弟弟乐以中年幼还不能担起重担。为保这张"金字招牌",朝廷再次出手相救,钱已经无法挽势,
只能另提督府招商寻人接下,并给予乐家二股份息。
同年,乐家世交张世基接下这个摊子,多年好友还是有情有义,不仅自家出钱修整同仁堂,也顺带照顾起乐家的子嗣。至此,同仁堂由乐家独资经营84年的时代就此暂停,由外姓人接管。
后来几经反转,经手多位商人后,于1843年,又再一次的回到了乐家手中。乐百龄当时膝下无子,为传承家业,从同族中收养了乐平泉作为孙子以承祖业。乐平泉后通过自己开设的"广仁堂"药房所赚回的资金,收回同仁堂经营权,再次将同仁堂交还于乐家人手中。
而后,虽又经历了兄弟间争家产的八点档剧情,但吸取了历史血的教训,乐家制定了"四房共管"的制度,由家族四房各出一人,共同管理所有收入的银钱账目,所有支出需盖四个图章才可以生效,有效的避免了营私舞弊,生意也蒸蒸日上,彻底打破了"富不过三代"传统家族企业魔咒。
而后,同仁堂在1954年实现公私合营,1966年转为国营企业,直至今日。
▌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同仁堂
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同仁堂目前已经拥有药品、医院制剂、保健食品、食品、化妆品等1500多种产品,28个生产基地,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业务自然也是开枝散叶。
目前,同仁堂旗下共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600085.SH)、北京同仁堂科技(1666.HK)、北京同仁堂国药(8138.HK)。
最早进入资本市场的是A股的同仁堂股份,1997年,集团将同仁堂制药厂、制药二厂、制药三厂、药酒厂、外埠经营部、中药提炼厂等都放到这个上市公司主体里。
2000年,同仁堂科技成立,同年10月在港股创业板上市,10年后(2010年),同仁堂科技实现创业板转主板。母公司,A股的哥哥(同仁堂股份)将同仁堂制药二厂、中药提炼厂和进出口分公司都注入这个上市主体中,并根据产品剂型的不同,将产品区分划入。
区分在于,同仁堂股份主要负责传统剂型的中成药,比如丸、散、膏及药酒等,包括知名的乌鸡白凤丸、牛黄清心丸、国公酒、大活络丸以及安宫牛黄丸都在这个上市公司体系下。而同仁堂科技主要负责现代剂型,例如颗粒剂、水蜜桃剂、片剂及软胶囊剂等,包括六味地黄丸、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以及牛黄解毒片等。
转主板后的同仁堂科技,又分拆了子公司同仁堂国药于2013年4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同仁堂科技为同仁堂国药的大股东,持38.05%的股权,同仁堂股份为二股东,持股33.62%。同仁堂国药,这个上市主体,主要负责香港、澳门及海外地区的中药产品生产、销售和批发业务,还会附带提供海外中医问诊及治疗服务。为了便利的在海外生产销售,公司在香港设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生产包括安宫牛黄丸和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除了销售自有产品外,同仁堂国药还会帮着母公司将其产品分销至海外。
▌三、老幺也要崛起
关注同仁堂这么久,二哥同仁堂科技转板之后的三年,逆袭翻了7倍,家中老幺,同仁堂国药将于5月29日起,转入主板交易,那么同仁堂国药是否会走出同样的剧情呢?
作为同仁堂这个"大家族"里最小的上市主体,从2013年上市开始,虽然一直在创业板里晃着,但人家并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富n代",上市后的五年来,不管是收入还是归母净利润,公司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增长,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5.6%和17.3%,分销网络已经覆盖21个国家,拥有80个零售点,香港作为公司的主战场,拥有26个零售点。
2017财年,公司共实现营收12.66亿港元,同比增长16.8%;毛利率72.4%,基本与2016年保持一致;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4.9亿港元,同比增长16.6%;每股盈利0.59港元。
香港市场作为公司的主营战场,多年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增长,2017年实现同比6.6%的增长,同店销售同比大幅增长22.1%,内生的增长速度提高,一方面是主营安宫牛黄丸需求高涨不减,另一方面,消费升级的观念渐入人心,同仁堂作为百年老字号,深得人心,品牌优势进一步体现。
内地市场去年的表现也是让人欢喜的,去年销售同比增长37.6%,主要是由于破壁灵芝孢子粉的销售需求强劲,该产品目前主要在华北地区销售,随着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展,未来增速放量还是可以期待的。
明星产品安宫牛黄丸,可适用于中风、高热、儿童脑膜炎等病症,因为它较为全年的适应症,使得香港、澳门及海外市场的需求持续保持上升态势。虽然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有一定的定价压力在,但因为强大的需求摆在那里,预计公司依然会稳健的定价。
另一主营产品,灵芝孢子粉,主要在香港工厂生产,目前的市场渗透率还比较低,也正因为此,未来销售渠道进一步的下沉,进一步拓宽市场份额还是可期的。
今年一季度,公司延续了去年的增势,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20.4%和19.8%,全球中医热慢慢席卷开来。
随着大健康理念的加深,预计公司会按照每年新开10家零售药店的速度拓宽市场,中华中药文化也逐步在欧美发达地区渗透开来,海外的销售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作为百年药企,不仅恪尽职守,做好业务的同时,还不忘回馈支持的人们。同仁堂国药,自上市以来,五年保持着30%的派息率,实属难得,就算股价不怎么波动,放在哪里,每年收收可观的利息也不错。
▌小结
自今年2月18日,公司提交了创业板转向主板的上市计划后,股价已增长35%,目前26倍的市盈率已基本体现了转主板的预期。
目前,公司账上还躺着19亿港元的现金,这样的资金储备,对于每年10家新店的扩容计划,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近年来,药企们都流行"买买买"的策略,节省时间达到利益最大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常年保持在5.5%非常健康的状态,加上同仁堂国药每年的增速及资金储备量,并不排除未来海外中草药保健品市场的兼并购业务,加上每年30%的稳定派息率,未来的空间值得期待。
如同当年同仁堂,为慈溪太后开出的一款"如意长生酒"一般,相信同仁堂国药,带着引领中华中药的跨海使命,渊源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