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文/巴曙松、慈庆琪(对外经贸大学)、郑焕卓(第一创业证券)近年来,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有了显著变化,金融业竞争加剧、金融需求多元化、综合经营步伐加快,对商业银行利润持续增长提出挑战。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银行业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Fintech)所带来的机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流程,整合传统服务资源,联动线上线下优势,充分的结合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转型,以提升整个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敬请阅读。
一.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压力不断加大,需要探索新的转型路径
(一)外部环境:监管评估渐趋严格
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进行框架性的监管评价。2017年三月末至四月初,银监会连发七个文件,对银行提出全面风险防控要求,规范其理财业务、同业业务,对银行业市场乱象进行整治。整体来看,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基调日渐趋严。
发布日期
文件名
3月28日
《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3月29日
《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
4月6日
《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4月7日
《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
《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4月10日
《关于切实弥补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的通知》
表1:2017年三月末至四月初银监会发布的具体文件
(二)内部经营:传统盈利模式面临转型挑战
当前,利率汇率市场化、多样化融资渠道发展分流银行储蓄和宏观经济增进放缓的背景下,银行靠传统“存贷汇”业务带动快速增长越来越难,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不良贷款压力逐渐浮现。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2.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30万亿元。虽然净利润总体规模有所增长,但是增速却从2011年的39.3%大幅下滑到了2016年的3.6%。其盈利能力的下降与中国银行业当前息差持续收窄、金融脱媒趋势等密切相关,也意味着银行业的盈利增长逐步回归常态,与其他行业的平均增速逐步接近。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受经济增速下行、投资回报率下降、存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和基准利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由2011年的2.7%,收窄至2016年的2.22%,2017年上半年更是下降至2.05%。存贷利差不断收窄,加剧商业银行竞争,刺激其寻求新业务范围的扩张,也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1:2011-2016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润及其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同时,金融脱媒趋势显著。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背景下,银行客户投资渠道得到迅速扩展,伴随着大资管的快速发展,存款分流对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造成一定冲击,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也有所弱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17年9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67.42万亿元,同比增长9.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62.28万亿元,同比增长9.3%,比2016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2017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1.68万亿元,同比少增1.13万亿元。这也显示,在大资管发展背景下,居民的资产配置日趋多元化,脱媒也有加速的态势。传统银行商业模式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如零售业务、消费金融业务等,而场景化获客、通过科技手段来满足长尾客户需求,提升运营效率,正是金融科技所擅长的领域。
二.金融科技如何契合银行业改革转型诉求
(一)货币基金的崛起替代储蓄进程初露锋芒,分流银行利润
从2013年开始,除了公募基金的货币基金外,蚂蚁金服的余额宝、阿里巴巴的娱乐宝、苏宁的零钱包、腾讯的理财通和佣金宝等“宝宝”理财产品迅速兴起,替代储蓄的进程初露锋芒。以余额宝为例,根据天弘基金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余额宝资产组合》,余额宝投资组合资产金额合计达到了15604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合计达到了13592亿元占87.11%;同时,余额宝净值收益率达到了0.9989%,而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则为0.3456%。对比起来,截至2017年上半年,招商银行吸收个人储蓄存款总计为13762亿元。余额宝的规模已经超过招行吸收个人存款总和。
图2:基金累计净值收益率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变动的比较
数据来源:天弘基金
货币基金类产品的兴起,一方面使得部分活期存款从银行转移到了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另一方面,这些产品由于操作简单、流动性较好、提供了极低风险的增值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入。从美国市场上货币基金持续替代银行储蓄的进展看,目前中国市场上货币基金对储蓄的替代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贷款:去中介化的网络融资理念虽充满争议,但逐渐被部分市场群体接受
在毕马威与H2 Ventures发布的《2016全球金融科技100强》报告中,中国有8家FinTech公司上榜,其中与借贷相关的企业就占到了6家,其中不乏充满争议的公司。
2016年排名
入选公司
2015年排名
行业
1
蚂蚁金服
新入选
支付
2
趣店
4
借贷
4
陆金所
11
借贷
5
众安保险
1
保险
10
京东金融
新入选
借贷
33
我来贷
新入选
借贷
34
融360
47
借贷
39
品钛
45
借贷
表2:中国上榜的Fintech公司排名变化
数据来源:埃森哲报告
近几年,在贷款市场领域,出现了各种消费信贷、微小信贷、产业链贷款。例如,阿里小贷、腾讯微粒贷、百度小贷、京东的京保贝等都纷纷加入贷款抢夺大战中。2015 年,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唯品花等的推出,给予了消费者赊购的便利。同时,P2P借贷平台的兴起,也深受草根阶层欢迎。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底,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达到了57812.89亿元,而2016年同期历史累计成交量为29650.33亿元,上升幅度达到了94.98%。
在融资借贷方面,去中介化的网络融资理念虽然广受争议,也出现了不少风险事件,但是还是逐渐被部分市场群体接受。通常来说,传统银行要发放一笔贷款,需经过严格的信用审查过程,不仅过程繁琐,而且一些中小微企业由于信用记录不完备且缺乏合格的抵质押物,无法及时从银行获得借款,这就给一些市场化的主体提供了巨大的业务空白空间。相比较而言,金融科技企业有条件通过对大数据的应用,凭借在信息获取和数据挖掘等方面的优势,有条件开发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和产品。以网络银行借贷为例子,由于京东、阿里等电商或微信等社交服务商存在数据优势,其分析的数据包括点击量、跨店铺点击量、订单流转量甚至买卖家之间评价。通过数据挖掘和模型开发,引入云计算、人工智能关注到长尾客户,挖掘市场信息,提供低成本多样化满足需求的产品。
(三)支付: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支付的正面竞争逐步展开
在中国市场上,目前FinTech领域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领域是网络支付。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第二季度银行业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业务86.22亿笔,同比增长40.51%,金额39.24万亿元,同比增长33.84%。非银行支付机构累计发生网络移动支付业务632.90亿笔,同比增长67.85%,金额31.49万亿元,同比增长34.87%。与传统银行卡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操作快捷、覆盖场景多,能够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央行发布的支付业务统计数据,在全国支付业务量保持稳步增长、非银行支付业务年均增长保持 100% 以上高速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却增长缓慢。同时,以转账为代表,第三方支付在小额、高频支付方面的增速远远高于运用银行卡转账增速。
图3:2012-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转账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第三方支付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力开发支付场景,由于其方便快捷,掌握了更多的客户资源,在获取客户、交叉销售、风险管理等方面占有一定渠道和数据优势。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快速发展会逐步侵蚀银行卡等中间业务,挤压银行交易费,继而挤压传统银行传统营业网店个人和中小企业业务规模,使得银行实体网点的投资回报率在逐渐降低,倒逼未来银行机构更多专注咨询和投顾等业务,从而促使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三.金融科技浪潮下,银行业如何找到转型的切入点?
2017以来,不少对市场反应灵敏的商业银行纷纷宣布与科技公司、电商企业开展合作,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宣布进行战略合作,工商银行与京东金融签署了金融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农业银行与百度战略合作并共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中国银行与腾迅合作成立了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招商银行则在业绩报中将金融科技定位为转型的“核动力”,并提出要打造金融科技银行。
银行
战略、平台
互联网巨头合作
融资、信贷产品
支付
工商银行
E-ICBC 3.0战略
京东
工银快贷、微贷、网贷通
云闪付、手机
农业银行
农银e管家、惠农e通
百度
E链贷
云闪付、刷脸取款、农银快e付
中国银行
云端银行易惠通
腾讯
中银E贷
长城e闪付
建设银行
E付卡、金融云
阿里巴巴
云税贷
云闪付、龙支付
交通银行
手机信用卡
苏宁
蕴通产业链
云闪付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APP6.0、摩羯智投
滴滴出行
E招贷、闪电贷
云闪付、一网通
中信银行
中信联盟、交易+
苏宁
税信贷
云闪付、薪金煲
民生银行
凤凰计划、E民生、I民生
奇虎360
云快贷、云抵押
云闪付、民生付
表3:8家大型中资银行转型升级布局及产品
数据来源:亿欧网
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日益重视,大多数银行都将其作为发展重点与转型方向。金融科技在这些合作中的核心功能往往是为传统银行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基础设施,并通过技术创新帮助银行机构不断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互联网、生物识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未来银行更加便捷、普惠、高效、安全,这是近期金融科技给银行赋能的重要领域。
(一)运用金融科技来发展新的中间业务,探索新的业务产品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发展强有力的中间业务对于提升银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程度、优化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
同时,银行还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探索打通银行信贷、货币市场、债权、股权、衍生品与大宗商品等多个市场,充分挖掘大型公司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其提供包括:投资并购、财务顾问、短融券和中票发行、资产证券化在内的一整套金融服务。银行还应不断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机构、保险资金管理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子公司、券商资产管埋等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金融科技支持下的跨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多种金融服务。
(二)利用大数据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信贷产品准入、授信和定价是信贷产品的核心评估要素,而数据是信贷评估体系的基础,数据的丰富度、准确度决定了能否为客户提供服务,以及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大数据技术能够扩展信用数据的边界,将一些非传统信用数据作为非常重要的信用评估来源,覆盖一些没有被传统的征信系统记录的人群。同时,还可以提供用户的即时信息,而不局限于历史信息。因此,银行应推进海量数据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可视化等关键技术攻关,利用大数据更加科学地评估供需双方信用和风险,挖掘分析客户行为特点和交易习惯,实现对贷款对象的信用评定。同时,根据客户数据信息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以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更精准地进行客户身份识别,从而推出符合各类群体需求和风险特征的信贷产品,提高风控效率,实现从“经验依赖”到“数据依据”的转化。
(三)利用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化”银行
银行应积极利用智能技术,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利用金融科技将网点轻型化、智能化,通过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使服务变得更智能、简单、快捷。用智能机器人替代大堂经理进行客户引导和分流,并配置智能预处理终端和手机APP,实现户预填单和预约排队,解决当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客户排队多、服务空间有限、服务流程冗长等问题;(2)应用智能图谱,通过不断的获取外围和内部数据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及时获取借款人的关系图谱、消费行业图谱、供应商图谱,了解其风险及消费习惯,提升反欺诈和信用风控模型准确率;(3)应用人工智能客服,通过影像识别、证件读取、电子签名等自助服务,帮助客户快速办理业务。同时,对人工智能客服开发相应的程序,实现信息查询、账户管理、还款、转账等基本业务功能。
(四)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信息透明化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可靠性强、降低成本、数据质量高和信息不可篡改等众多优点,可以解决信息透明和可信问题。在交易中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和资金流动更加高效透明,增强合作机构之间的互信。区块链在银行的应用场景主要有征信、资产管理、中小企业融资等。
在征信领域,银行可以基于区块链技术改进征信信用算法,提升对于异常交易的识别效率。同时,改变征信数据的应用模式,主要是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协议实时共享征信数据,从而提升审批机构对于数据采集和审批的效率;在资产管理领域,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下,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是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确认和管理的,由于记录错误、数据虚假或者人为的恶意改动,使得资产权益信息证明不完整或者出现失实等现象,为资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一旦区块链技术得以成熟,并且与物联网技术有机融合。则可将固定资产管理升级为“智能化的数字资产”,有望实现托管合同签订线上化、依照投资监督指标运行、对托管资产进行控制及跟踪智能合约化等;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由于中小企业在向银行贷款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政策和缺乏抵押物等问题,导致其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区块链通过去中心化模式运用,将所有数据积累到一个统一的区块链平台上,对所有信息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集合,并形成独立的、不受任何个人和组织操控的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与顾客、顾客与顾客之间信息将会更加全面、透明。
在金融科技浪潮下,面对监管趋严、储蓄分流和利率汇率市场化等诸多挑战,传统银行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银行所拥有的信誉、品牌的优势,以及在网络、资金规模等方面的强势地位、加上风控经验丰富、客户群体庞大等优势,如果可以主动积极地运用金融科技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方面的优势,无疑就有助于形成双方合作的动力。未来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将是在充分融合金融科技的基础上的智能化,通过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以降低运行效率,获得新的业务增长动力、提升客户服务黏度、获得新的收益来源、并更好地控制风险。(完)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应对3.0时代挑战[N]. 国际金融报,2017,(008):1-3
[2]林文渊. 金融科技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相关发展与未来建议[J]. 国际金融,2017,(08):38-45.
[3]王娜,王在全. 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7,(07):24-26.
[4]陆岷峰,虞鹏飞. 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趋势[J]. 银行家,2017,(04):127-130.
[5]姜世戟.人工智能应用在我国银行业的探索实践及发展策略[J].西南金融,2018,(02) :44-49.
[6]何大勇,陈本强,程轶.银行业智慧运营转型[J].中国金融,2017,(24) :68-69.
[7]汪可,吴青,李计.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7,37(06) :100-104.
[8]叶望春.金融科技与银行智能化转型[J].中国金融,2017,(21) :67-68.
文章来源:《当代金融研究》2018年第2期(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薛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