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日前在京联合发布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及全球化研究报告。
据介绍,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指数报告由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郑江淮牵头完成,研究团队将中国经济动能分解成常规动能、新动能系列和供给侧动能、需求侧动能、结构转换动能系列,指出2001-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仍处于增长动能不断累积上升阶段,但2013年以来动能指数增长率转为下降。
具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常规动能”指数增长率从2004年之后总体上处于下降的态势,而“新动能”指数在2002-2008年、2012-2016年期间与“常规动能”指数交替变化,2008年之前后,“新动能”指数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中“新旧动能”转换在持续进行中。
由人力资本密集度、创新驱动构成的供给侧动能于2008年开始进入上升通道,由此带来了生产率增长的潜在空间;需求侧动能2004年以来总体上处于低位徘徊,没有呈现出中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预期的内需爆发式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结构转换动能则呈现出不同的走势,资源再配置动能、资本深化动能与全球价值链攀升动能持续上升,开放发展动能有强转弱,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增长在结构上已经转换到要素、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动能上。
郑江淮表示,这些微观主体动能持续增长,应成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顺利地过渡到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战略取向和政策导向。
中国经济全球化研究报告由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瑞翔教授完成,该报告根据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等数据,构建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等一系列指数,测度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各产业部门在国际分工的参与程度、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分工位置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出口竞争力,并将所得到的GVC系列指数分析了当前中国面对的外向型经济形势及其应对。
报告指出,中国要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所作为,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要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机遇,继续加强与发达国家合作,加强对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扩大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能力。要通过技术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设等,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
当天,光明日报和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联合启动了“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动,双方将从制造强国、科技创新、经济新业态、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等视角出发,对东部地区的20个市县的50-100家左右的代表性企业进行联合走访和调研,旨在准确把握当前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做法和存在问题,为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依据。
(见习编辑: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