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2250字,读完共需3分钟
编者按:中日关系自去年春天以来出现转暖趋势,随着高层交往的恢复,有望持续稳定加速。本文作者丁刚(《环球时报》高级顾问、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近日参加了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主办、环球网协办的中日智库媒体高端讨论会。两年前,丁刚老师曾在环球网发表过五篇访日手记,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今天的中日关系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环球网约请丁刚老师再次撰写了系列评论文章——《中日关系,什么样的“小阳春”?》,以下为该系列文章第二篇,刊于5月10日环球网。
“右翼社团的广播车对着电影院狂吼,一个接一个的影院承受不住压力,取消了《靖国神社》的放映。”旅日华裔导演李缨对笔者回忆起十年前这部纪录片上映时的场景。在上周的日本之旅中,他和我们一起参加了对日本的Youtube——niconico.com公司的访问,我们的交谈与纪录片《靖国神社》相关。
负责国际合作业务的总监吉川圭三先生告诉我们,201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七十周年)前后,他们将包括该片在内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上传到新开通的纪录片频道。由于此前曾接到右翼团体警告,再加上niconico的会员中有不少人持有右翼观点,公司花费了数千万日元来确保安全。
日本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
niconico.com每天上传6,000个数字视频,在日本拥有超过6000万的注册会员,90%以上的成员是20至35岁。该网站使用特殊技术帮助观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撰写并发表评论。
李缨告诉我们,《靖国神社》历时十年拍摄而成,得到过日本文化厅艺术文化振兴基金的资助。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靖国神社为主题的纪录片,影片通过神社所供奉的靖国刀的铸造者的讲述,揭示了这个寄托着日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宗教场所的真实面貌。
影片的播出触动了日本人集体潜意识中最隐秘的那根神经。日本作家中岛惠曾经说过,“日本人视为禁忌的话题多种多样,不管日本人是否意识到,在公开场合不能说的话题不在少数”。靖国神社大概就属于这个禁忌之内。
在激烈的争论之后,影片最终还是被一些电影院放映,并创下日本纪录片上座率的最高纪录。日本媒体将这一现象称为“靖国骚动”,并将此视为“战后日本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事件”。
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播出的曲折经历表明,右翼的力量依然十分顽强;日本人对战争的看法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人民的看法依然有相当距离;靖国神社也依然是一个影响中日关系的“地雷”。
我们抵达东京的时候,是靖国神社的春季例行大祭,一些日本议员集体前往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首相安倍晋三以“内阁总理大臣”的名义奉献了名为“真榊”的祭品。
在福冈市区的一家书店,我在畅销书书架上看到,有两本涉及战争的书籍摆在十分显著的地位。一本是吉田裕撰写的《日本军兵士——太平洋战争的现实》,封面上印着“凄惨的体验”几个字,此书的发行量超过10万以上。另一本是鸿上尚史所著《不死的特攻兵——为什么军神不服从上级的命令》,讲述了一个屡屡抗命却活下来了的神风敢死队队员的故事。在其他的书架上,我也看到了代表右翼观点、否认战争暴行的书籍。
和日本媒体人士谈及这些右翼书籍时,他们大多会认为是一个“言论自由”的问题。显然,这是对言论自由的误读。
日本人标榜的“现代民主社会”并非没有言论自由的边界。比如,在德国和绝大部分欧美国家,否定纳粹大屠杀就要受到法律惩戒。1998年,荷兰法院为一件涉及攻击《安妮日记》的案件作出判决,认定这本书的真实性不容争辩,任何诋毁《安妮日记》的人都将受到刑事处罚,并被处以25000荷兰盾的罚款。有关法规还明令禁止出售诬蔑《安妮日记》的书籍。而在日本,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可以堂而皇之地摆在书店,甚至酒店里。
《安妮日记》作者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靖国神社》的公映才会将日本舆论撕开一个口子,把一个几乎成为禁忌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激烈争议的话题。
在这部影片公映7年后,niconico.com将其上线,相隔的时间虽然长了一些,但传播的范围和效应却远远超过影院。该网站在同一时间段还上线了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中国电影《南京!南京!》、根据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著作改编的5集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
niconico运营公司表示,播出历史问题相关的纪录片和电影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在日本只能在网络上播放、具有冲击力”的作品引发民众对于相关话题的关注,满足网民“希望了解事情真相”的需求。
在这之后,这家网站还开设了“日中直播热线”,“接入”中国媒体对中国一些重大事件的直播,让日本网民看到了中国的“九三阅兵”、“两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活动的场面。
在这次访问中,我还和一些日本同行就日本的修宪问题做了交流。虽然从表面看,朝核问题和中国崛起是修宪的两个主要原因,但实质上,修宪派与护宪派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认为现在的宪法自实施以来,七十多年没变,已经无法应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修改,以使日本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政治上独立的大国。后者则坚持认为现在的宪法是日本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富裕水平的保障,担心修宪后日本有可能背离和平主义。
NHK福冈分部的记者小田真告诉我,宪法是日本战后体制的基石,不应当被改变。这些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同样折射了日本目前的舆论环境。
日本街景
日本是世界上最保守的发达国家之一,但日本人对7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看法正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除了有右翼故意在某些历史教科书中“涂抹”、借“日本第一”来为军国主义摇旗呐喊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反思和认知,这些不同的观点基于日本社会变化与开放的轨迹扩展,可能是中国媒体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
相对于过去,今天的日本舆论更倾向于观点的多元和平衡,日本人也更愿意倾听不同的意见,虽然这并非意味着他们会认同这些意见。日本社会开放程度的变化与战后形成的制度相关,也与深受全球化影响的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相关。这种社会气氛为日本与邻国的民间思想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积蓄了强大的软实力能量,具备了塑造中日关系的能力,可以考虑调整以往那种“静观其变+被动反击”的作法,运用软实力来寻找共同点,影响中日关系走向,影响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年轻人的中国观。
这对中国如何发挥在亚洲的领导力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