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来说,连续四个季度利润同比增长,年度利润大幅回升,对上市公司应该是利好。但是有一家公司,市场对这种“利好”却不怎么买账。从2017年下半年至今,股价下跌超过15%。
与此同时,包括董监高在内的重要股东在过去一年,多次减持,累计减持金额超过4亿元。
今天要研究的公司是隆华节能(300263.SZ)。业绩增长却遇上董监高接连减持,这家公司到底发生了什么?
既然有新鲜出炉的2017年年报,我们就以此为切入口,展开对隆华节能的财报解读。
长期业绩对比:净利润较两年前下跌7成
隆华节能于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以传热节能设备起家。2013年以来,公司通过并购切入多个行业,目前主营业务涵盖传热节能产品、水处理和新材料。
财报显示:2017年公司营收10.68亿元,同比增长31.54%;归母净利润0.46亿元,同比增长201.75%。分季度来看,2017年四个季度的单季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247%、3.62%、14.71%和115%,单季归母净利润除第二季度外均为增长。如果只看2017年的财务数据,似乎并不算差。
但是,研究一家上市公司不能只看短期业绩变动。拉长时间周期观察会发现,2017年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实际上远逊于2015年和2014年。从面包财经根据财报数据绘制的营收和利润变动图中可以明显观察到这种走势:
简单做一个数据对比:2017年隆华节能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68亿与0.46亿,分别较2015年下跌22.1%和74.3%。
从更长周期观察,隆华节能2017年0.46亿的归母净利润甚至远低于2013和2014年。2013年和201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亿和1.46亿。
比利润变动更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公司此前进行的一系列并购和商誉减值问题。
多起并购业绩承诺不达标 商誉减值风险不可不防
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账面商誉有5.71亿,占净资产的22.04%。公司在2017年商誉减值2380万元,减值金额虽然不大,但相关的会计处理方式却非常值得研究。
这笔减值要追溯到此前对中电加美的收购。2013年,隆华节能耗资5.6亿收购中电加美100%股权,由此产生商誉2.42亿元,业绩承诺期为2013年至2015年。
但是,到了2015年,中电加美并未顺利完成业绩承诺,而且在承诺期过后利润更是大幅下滑,具体盈利情况如下表:
由于承诺业绩不达标,相关方向上市公司支付了业绩补偿款合计1640.55万。
但是,这留下几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是:2016年,中电加美的扣非后净利润仅为2406.04万元,较2015年减少3140.83万元,较2014年减少3189.67万元。但翻查财报,2016年隆华节能并未就此计提商誉减值。这种会计处理方式是否合理合规?
第二个疑问是:2017年隆华节能对中电加美计提了2380万元的商誉减值,仅占该项目商誉总额的约10%,而中电加美净利润2016年同比下降了超过50%。计提是否充分?
第三个疑问是:在2017年计提商誉减值之后,隆华节能针对中电加美的商誉余额仍然有约2.2亿元。如果未来中电加美的净利润继续不达预期,是否会出现新的商誉减值?
中电加美业绩不达标不是孤例。隆华节能2015年以9300万收购的四丰电子,已经连续三年业绩不达标。如表格所示:
相关公告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四丰电子公司3年累计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3,538.56万元。而这3年累计承诺净利润为5,800万元,相差1,586万元未完成承诺利润。
那么问题来了:由于收购四丰电子而形成的商誉,未来是否会出现减值的情况?
简单的计算,以上两起涉及业绩不达标的并购,当初收购总花费超过6亿。
投资者需要关注的还不仅仅是上述两次收购。公开的资料显示,自2013年开始,隆华节能先后进行了8次收购,业务涵盖传热节能产品、水处理、高纯度合金材料等。累计收购金额超过10亿元,截止2017年底商誉余额5.71亿元。
账面上的这些商誉未来都要进行减值测试,隆华节能扛得住吗?
董监高累计已减持超4亿元 还有1亿多股即将解禁
深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隆华节能的多位董监高及其关联人在2017年减持了公司股份,累计金额超过4亿元。实际上,2016年董监高及关联人合计减持金额也达到了1.6亿元。
2018年2月,公司总经理孙建科小幅增持,但与此前多位董高监的减持相比杯水车薪。下图是深交所披露的部分增减持记录:
2018年7月,还将有11637.97万股解禁,占解禁后流通股的18.17%。
年度利润增长、被收购公司业绩不达标、大额商誉未来要经受减值测试、董监高集体减持、不久之后大额限售股将解禁……
当各种正负面信息交织在一起时,隆华节能的投资价值与风险如何评估?各位看官需要擦亮眼。(LZQ/CBB)
本文作者:面包财经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