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固然可喜,而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加快则更具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王洋
2018年是十九大后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年。宏观经济评价标准从增长速度等总量指标转向结构和效率指标,从短期经济表现转到宏观杠杆率控制、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等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固然可喜,而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加快则更具意义。
一季度,中国经济当季同比增长6.8%,连续三个季度稳定。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增速回升到6.3%,第三产业增速回落到7.5%。但由于第三产业增速仍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大。从支出结构看,投资和外贸有回落迹象,消费有回升表现,增长模式继续由投资和外需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5%,增速比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8%,增速比1-2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货物出口增长7.4%,3月份出现了负增长。
具体从投资来看,内在结构动力出现切换。制造业投资增长3.8%,比去年放缓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0%,比去年末大幅放缓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10.4%,比去年末加快3.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8.9%,比1-2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比去年末加快2.9个百分点。制造业延续了实体经济的复苏态势。由于民营企业的投资通常比国有企业更依赖盈利水平,因此民间投资增长反映了市场活力的增强和效益的改善。房地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这来自于房地产库存去化、销售维持良好、前期房地产企业大规模购地并滞后通过土地购置费计入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景气也带动了家具、建筑装潢等房地产产业链的消费需求增长,并使得房地产类贷款在新增贷款中占比维持在一半的高位。鉴于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和房地产总体发展空间的约束,应加快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设。基建投资的增长则受到去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规范地方政府融资、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的政策影响。
宏观经济表现不能脱离去杠杆、防风险、强监管的政策背景。金融体系和企业部门都延续了去杠杆。M2增长持续减速,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大幅少增,整体信用趋于收缩;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6.5%;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速升至16.1%,显示出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和效益改善。
国家统计局在公布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同时,宣布自4月起定期发布基于劳动力调查获得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以准确及时反映全国的就业失业状况。这体现了就业为民生之本,高质量发展根本上是人的发展,也有助于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实施。
可能影响后续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地方政府投资进一步减速后的滞后拖累效应,房地产调控的压力和变数,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冲击,中美贸易摩擦的演变,等等。但即使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也应保持定力,更加重视内部改革和长期目标,把结构调整、风险化解放在首位,不计较一城一地一时的得失,加快从政府投资主导、负债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向市场力量驱动、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集约型增长转变。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的下降趋势和物价水平的温和走势为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