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收紧加速行业洗牌 金融科技之争进入下半场
2018-04-17 20:25: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监管收紧加速行业洗牌 金融科技之争进入下半场

新金融领域的发展风云变幻,从P2P到消费金融、产业链金融等,金融与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涌现出一波又一波新浪潮;与此同时,来自监管层对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日益规范,使得行业洗牌加剧,集中度不断增加,马太效应显现。

在近日举办的新经济100人CEO峰会上,金融科技企业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兼CEO董祺表示,在金融科技领域,企业仍有较大机会进行下沉。金融的风险属性使得它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领域,每个企业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相比于提供“大而全”的金融服务,“小而美”的陪伴性金融或将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此外,针对金融科技企业近两年密集出海东南亚国家的现象,董祺表示,海外市场将为中国企业提供巨大的机遇,但面临着分散的市场和仍待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企业近两年快速复制中国经验并非易事。

金融科技促使服务下沉 加速行业细分

金融科技时代加速到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被应用到金融行业的实际环节和流程当中。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增强,金融科技也成为新风口。

在从业者看来,在中国市场,金融科技将拥有巨大机会,最重要的原因是传统金融服务的覆盖仍不充分,有着结构型需求。一定程度上说,金融科技推动了传统金融服务更加普及和下沉,普惠性、公平性的特点显现。

董祺认为,以目前传统金融机构的体制和成本结构来看,快速下沉更长尾的信贷仍有一定限制,大面积覆盖也存在阻碍。所以未来,金融科技企业作为补充性金融,将继续作为推动者和连接器,帮助传统金融机构触达暂时没有覆盖到的人,而在这个连接过程中,科技一定是唯一一个能够让连接变得可持续的利器。

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企业正在向细分化、陪伴性、平台化的方向发展。董祺介绍,用户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消费、金融需求,这也意味着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成为企业的重点方向。“互联网的好处在于企业相对比较容易的能够和用户保持持续的沟通,科技帮助凡普金科成为一家陪伴用户一起成长的金融科技服务公司,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凡普金科并不一味追求覆盖人群的数量,而是踏实服务好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用户,让他在不同的阶段能够得到贴心的、高质量金融服务,就已经足够。陪伴越久,了解越深,服务越多,体验越好。”董祺表示。董祺对《财经》新媒体记者表示,中国正在向越来越富裕的社会发展,一个更为低门槛、高体验的陪伴性金融科技服务将是中国所需要的。从这一角度来说,企业需要做用户身边金融科技服务的咨询者、提供者,降低用户寻求金融科技服务的时间成本,提高双方效率。

监管收紧提升集中度 马太效应显现

在过去两年间,监管层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持续加码,已经有一大批经营不够规范的企业陆续淘汰出局。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一批金融科技巨头的持续崛起,也让整个行业的集中度不断增加,头部企业正在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马太效应显现。

近期,网贷备案工作延期的消息不断蔓延,对企业来说,延期提供了一定的喘息机会,但也很可能意味着监管的要求会更加严格,最终能通过备案的P2P平台将会更少。在董祺看来,备案是监管落地的其中一个方式,定义了企业合理、合法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对行业特别是对行业里相对规范的企业来说是利好的。董祺表示,监管目前并未披露更多的细节。“目前中国的监管的理念或者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反复提到,在金融方面希望能够规避一些系统性风险,看不清楚的东西宁可慢一点、质量高一点来进行监管。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处于策略非常明确的阶段,只不过监管层在考虑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落地。”董祺认为,在这一阶段,规模较小或者不规范的公司的确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监管层打打雷就已经使行业发生一些系统性的收缩,使得集中度更高。在小平台陆续撤离赛道的同时也不断有巨头加速入场并崛起。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平台让行业内的其他平台感到压力倍增,但董祺认为,企业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巨头玩家们,金融科技作为整个传统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所在,不仅用户足够多、空间也足够大,用户的需求更是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一家金融科技企业完全可以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入手,为用户打造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同样可以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董祺强调,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整合只是一种相对整合,比如流量整合、效率整合等;但金融行业经营的是风险,如果一家企业占领整个市场,也就意味着它要承担这个市场上所有的风险,没有企业能够承担这种风险。

在董祺看来,目前金融科技领域正在进入2.0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金融科技企业会回归到在应有的边界内的竞争,这个边界也就是一家企业所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其次,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走向高质量的竞争,真正回归到为用户带来价值上、回归到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上。

密集出海东南亚 机遇与挑战并存

《财经》新媒体记者注意到,近两年来,我国不断加速金融行业的开放进程,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也在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金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成为落地新热点。这一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地区人口密度大、市场规模大,且金融服务的渗透率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监管政策要求等更适合中国企业。

董祺认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出海的确是一个新机遇,这也是一个金融科技企业能成长的基础结构性的机会,凡普金科也在印尼、越南、新加坡等海外地区尝试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布局。但是,金融科技企业若想在海外市场做到跟中国一样的规模和渗透率的话,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海外市场在短时间之内也不会得到爆发,企业要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再探索海外业务。首先,相比较客户人群相对分散的海外市场,中国才是全球最大的整合市场。在相对分散、切割的海外市场,企业要面对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法律法规等的挑战,增加了客观要求,想快速复制中国市场的经验并不容易。其次,海外市场的技术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在中国,征信主要有两个大的体系作为支撑,一类是央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征信,另一类是蚂蚁金服等企业通过互联网痕迹或者线上支付、购物等数据构成的大数剧征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在东南亚等海外地区,数据、支付以及银行账户等基础设施并不够完善,在短期内很难发展成一个巨大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技术出海,模式出海更容易落地。”董祺表示。在董祺看来,企业出海应在深度调研当地市场的基础上合理嫁接中国经验,通过投资当地企业的方式进入市场,合理利用当地人才等,以克服在语言、文化、监管等方面的挑战。不仅如此,国际化人才储备也至关主要,“这对于未来积极探索国际化业务将带来强有力的保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