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青报记者在电商网站选取了20种不同种类的商品加入购物车进行价格监测实验。结果发现,在一周时间(4月2日-4月8日)内,仅一半商品的价格没有变化;另一半商品有些价格有所上涨,有些有所下降。20种商品价格总价从最低时的15587元到最高时的16576元,波动幅度约为6%;10种价格有所变化的商品总价从11962.6元到12951.6元,波动幅度约为8%。
电商平台上的大部分商品,每天的价格都是处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动一般来说都是正常的。不同的电商平台之间出售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如果说彼此价格之间没有差别,具有用户粘度的平台是很难被抢走消费者的,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价格是用户选择电商平台的第一考虑,为了扩大自身的商品销量,电商平台往往会采取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通过价格的不断变化来进行满减优惠、代金券等活动,差异化的价格才能使商品同质化严重的电商平台充满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商平台商品价格的变动是合理的。
比起这种正常竞争产生的价格变动,更需要注意的是隐藏于其中的价格欺诈,这种事件在每年双十一的时候几乎是百分百会发生的,商家通过先提高商品的原价再进行打折,实际上的折扣幅度是很小的,更有甚者折后的价格还高于原价。
不公开、不透明、不真实的商品标价,是消费者频繁落入电商价格陷阱的原因,消费者通过网络购物主要还是因为便捷,特别是对于小件商品来说,因为金额不多,消费者并不会持续的关注商品的价格,也无从知道波动,即使商家价格欺诈,消费者也很难识别。
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杀熟”成为电商平台牟利的新手段,根据所购商品的价格,通过大数据计算其购买力,就同一商品而言,电商对购买力高的消费者推送较高的价格,对购买力低的消费者推送较低的价格,这种价格歧视的做法正悄然进行着。
电商网站商品价格波动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作为消费者,需要识别哪些是优惠、促销,哪些是商家的陷阱、欺诈,不能牺牲我们的福利,让商家牟取不正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