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童彤
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1.6%,超过第二产业11.1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前一年增长8.0%,高于全国GDP增长1.1个百分点,连续5年增速高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前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实际上,这样的向好迹象在2018年同样得以延续。根据数据,今年1—2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2017年12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0.8个百分点,服务业继续领跑国民经济增长。
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反映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根据数据,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仍处于上升趋势,意味着我国服务业企业的生产仍处于活跃区间,未来仍可对服务业前景抱以乐观期待。正是基于服务业近年来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持续提升,在税收上,服务业贡献也占据了半边天。
统计显示,2017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为56.1%,比前一年增长9.9%,连续5年对税收收入贡献率过半。而在服务业吸纳就业方面,2017年,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比前一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达到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另一值得重申的是,服务业对外开放正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2017年,服务业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达到14.5%,比2012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出口增长明显加快,知识产权使用费、技术相关服务出口分别增长316.6%和30.0%。我国吸纳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服务业占比均超过50%。
在记者看来,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奠定了我国服务业向世界强国目标迈进的基础。尽管近年来制造业出现回暖迹象且前景喜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服务业正肩负起经济下行压力下一股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此期间,更酝酿出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技术型服务业品类,特别是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
此外,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服务业推进市场化步伐引入竞争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事实上,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推动我国从服务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变。当前我国的服务业规模已然跻身世界前列,比如交通运输、物流等发展速度惊人。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高速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快递业务规模等已远超其他国家,稳居世界第一;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大数据运用已走在世界前列,等等。
但记者以为,要真正从服务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发展,首先必须确保中国制造产品要具备创新能力,即产品具有创新性,能够生产出不可替代的核心产品;其次,生产制造的好产品输送到全球还需要高效率、高效益的流通体系,即对市场动态能及时作出反映的流通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在如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的当下,让崛起的中国服务业驱动经济社会不断向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可持续推进下去,继而成为名符其实的服务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