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强:创业公司只要能抓到本质,就不会经历冬天
2018-04-16 20:24: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对话王强:创业公司只要能抓到本质,就不会经历冬天

本文授权转载自 21世纪经济报道

投资出了 5 家上市企业、14 家独角兽公司的真格基金,在 2018 年也成长为一只独角兽基金。

随着规模为 12 亿元的五期人民币基金募集完成,真格基金的资金管理规模将达到 10 亿美元。

真格基金是由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王强和红杉资本中国在 2011 年联合创立的早期投资机构,首期基金的规模是 3000 万美元。

“我们比以往更加有危机意识,主动去寻找那些真正具有成长潜力的优质早期公司。”4 月,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王强在上世纪 80 年代作为内蒙古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并留校任教,90 年代赴美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贝尔传讯研究。

他更为人熟知的经历是和俞敏洪、徐小平共同打造新东方,以及成立天使投资机构真格基金。

谈到市场近期讨论频繁的“募资难”问题,王强表示,不论创业公司还是投资机构,只要能够抓到本质,就不会经历冬天。

真格基金主要专注于 TMT 行业,包括人工智能、企业服务、医疗健康、文娱体育、电子商务、消费升级及教育等领域在内的早期投资。

过去七年时间中,真格基金共投资了 600 多个项目。

单笔可投资额度从成立之初的数十万美元增长到了如今的 300 万美元甚至更多,投资阶段也从最初的天使轮拓展到了 A 轮、B 轮。

“真格并没有成为一家 VC 投资机构。”王强向记者表示,尽管早期项目估值的大幅上升的客观现实和对优秀项目的持续出资的主观选择,让真格选择在后期投资中有所投入,但真格基金的战略仍是继续深耕早期投资领域。

以下是 21 世纪经济报道和王强的对话内容:

真格仍然是熊猫

但是带着利爪的熊猫

《 21 世纪》:真格基金在成立之初的定位是天使基金,如今投资阶段已经向后拓展,作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王强:真格并没有成为一家 VC 投资机构。我们大部分投资还是集中在早期阶段,市场看到的后期投资有一部分是属于我们对过往早期项目的追加投资。

这些年早期项目的初始期投资估值翻了若干倍,很多之前曾经的早期投资者在投入更多资金却不能占大股、投资风险仍然很大的情况下选择了往后走。他们认为,虽然往后走的估值更贵,但风险系数确实少一点。

真格基金并没有这样的战略,我们仍然坚守在早期。虽然我们在后期有一些投入,但主要是基于对早期项目的追加投资。真正说,上来就直接投 B 轮,这样的投资我们还是很少做的。

《 21 世纪》:真格基金七年来的变与不变主要体现在哪里?

王强:我们一直强调看人的重要性而不是商业模式本身。尤其对早期投资基金来说,看人显然是重中之重。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去研究行业、考察团队,评估公司未来能够跑出来的可能性。

如果说真格今天和七年前有什么区别,就是我们的投资团队的学习研究能力越来越强。我们比以往更加有危机意识,主动去寻找那些真正具有成长潜力的优质早期公司。

真格一直有收到很多推荐和自荐来的项目,这些对我们来说属于雷达覆盖范围内的项目。我们也在更多的主动出击,冲在市场一线去发现标的。

就像徐老师(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说的,我们仍然是熊猫,但是带着利爪的熊猫。

《 21 世纪》:要怎么去吸引优秀的创业者?

王强:现在的创业者越来越成熟,很多人都是连续创业者。他们决定是否接受一家基金的投资,前提是相信你的资金是有生命、有灵魂、有价值观的。这已不是简单的金钱的投资。

我和小平的进化过程是相近的,对大时代的判断也比较准,比如出国、归国、创业、投资,做投资之后选择什么领域、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投。到目前为止还都做出了相对准确的判断。

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拥抱新出现的事物,对新的领域、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商业形态有足够的了解。

除了投资本身,我们还在创业生态方面做了很多事情,以形成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期投资机构。

比如我们通过真驿站项目为海外留学生提供了解中国创业环境的机会,通过国外高校宣讲帮助被投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帮有意回国创业的学生打开通路。今年开始也会展开在国内重点高校的宣讲。

《 21 世纪》:徐老师鼓励创业者拥抱区块链技术,你的公开表态则是相对保守的。真格基金在区块链投资的实际行动上,是激进还是理性?

王强:我们在行动方面非常理性。徐老师一向都是支持创业者探索新生事物的,但你看他并没有像宣称去投哪家公司。

我是从更理性的角度思考,即使区块链是未来技术世界很大的一块版图,作为投资者来说,依然需要审慎的回答要投的是哪一个区块链技术的公司。

我们始终认为,区块链技术只有能和公司既有业务有机结合,或者和新开展的业务在逻辑上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应用才是有效率的。

如果仅仅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东西,就必须要去用它、生硬地嫁接到既有业务上,那只会是“体外移植”——一种外来的移植,无法为有机体带来自然增长。

作为企业来说,是应该避免单纯的技术独断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任何新技术面对如此浩瀚的人的社会来说,只能是局部改变一些东西,无法取代一切。

如果技术独断论成立,人类只能坐以待毙的等待机器人来取代我们,任何新技术革命都不可逃脱对最终价值观取向和社会行为的责任。

真格一直强调同时拥有对新事物的的敏锐感知和对事物本质的精准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投入到那些能够成功到达终点的项目。

阅人经验是真格基金的杀手锏

《 21 世纪》:之前市场上有一批早期投资机构,很多都选择了扩大基金规模往后走。

王强:早期投资的判断难度是最大的,有人认为这甚至和赌博没有什么区别。天使是在创业者的梦想仍在清晰化的过程中就进行投资了,需要帮助创业者去理清思路。

之前很多人认为早期投入少、回报大,这又是一种绝对论。大家看到的是 10 万美金参与到了创始期的谷歌,但实践中给出去 100 个 10 万也还没碰到一个。

真格基金会坚守早期投资,我和小平也乐在其中。我们在“前真格”阶段,包括在新东方、在北大,我们每天都在见人。面谈这个事,我们在创办真格基金之前已经做了几十年,这种阅人的经验就是我们做真格基金的杀手锏。

《 21 世纪》:选人,具体怎么个选法?

王强:从已经跑出来的项目看,这些公司的创始人有一些共通的特质。

第一,他们切进市场是要去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这可能是解决痛点提升用户体验,也可能是解决大众的困惑,还可能是提升生产效率。

第二,这些人一定有大的格局。他们能够坚守给用户提供最终极的价值,愿意为了公司利益和大市场之间的利益进行非常理性的切分——一位创始人如果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是做不大的。

第三,强调公司独特的文化。文化是超越金钱、股权等物质衡量的杠杆。创业是很艰难的,当公司的资金紧张、暂时没有股权可以分享的时候,团队需要一股凝聚力帮助公司渡过雪崩时刻。

第四,在关键时间点作出冷静但果决决定的能力,包括转型、砍掉某些业务等决策。

这些都是创始人能不能把公司从一站带向另一站的关键。需要创始人有学习能力,有对新事物的敏锐、把敏锐转化成健全的判断、将判断通过高效的执行力实现的能力。

这样当新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创始人的敏锐度、判断力、执行力可以让公司捕捉到机会,而不是在犹豫、观望甚至忽略中错过机会。

《 21 世纪》:真格如何把创始人的识人能力传承给团队?

王强:业界通常认为徐老师非常感性、充满激情,我们看项目基本一拍脑袋就决定。其实大家没有看到,从真格成立的第一天起,尤其是 Anna (真格基金合伙人兼 CEO 方爱之)到位后,我们就跟团队讲对人判断的重要性。

每一位新加入真格的伙伴,也都是在这样的投资哲学中历练对人性的理解。我们会带着他们一起去观察什么样的人是靠谱的、哪些人说话是可信的、创业者展现出怎样的细节是可喜的。

创业者过早选择平台站队很危险

《 21 世纪》:过去几年资本扎堆独角兽、最近数月则出现了多个高估值企业被并购的案例,怎么分析其中的资本效率问题?

王强:要从两个方面看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对企业成长,另一方面是资本回报。

我们先不要去怜悯资本。资本愿意用资金去追项目,这是基于他们的判断力。很多人认为投资人都比创业者聪明,其实很多资本是追着别人的脚步去做投资的。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风口起来的时候,没有判断力的资本都会去跟风。当然,最后摔得惨的也是这些资本。

但从另一方面看,当一个风口起来时,对创业者来说是福音。

他们可以用资本的钱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即使项目失败了、他们损失了时间和青春,但不至于血本无归——他们将在历练之后投入下一次征程。

任何一个风潮来的时候,不要为资本担心。他们用资本支撑了一批玩家进来,这些参与者通过大浪淘沙,最后会有最强大的企业胜出,实际也为市场补充了优质的选择。

《 21 世纪》:BAT 一类大企业成为很多并购交易的买方,这给创业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王强:超过 80%的欧美创业者会认为,项目被并购就是一次成功的创业,继续去实现其他的梦想。

中国的数据正好相反,80%以上的人认为不实现 IPO 就是失败的。

我相信大家对并购的态度会逐渐调整,年轻人会越来越多的认为在某个阶段出售公司是一种成功的标志。

这样,创业者的创造力可以实现更高速的流动,对创业者、大企业、投资者是三赢的。

过去中国创业者都希望做到独立上市,但这种概率是凤毛麟角的。仅仅通过上市实现退出,无论对创业者还是投资人来说,风险都是巨大的。

这几年成长起来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在 BAT 之外诞生的公司。ofo、一起作业、小红书等一些创业公司之前并没有 BAT 的介入。但当他们成长到一定体量,成为 BAT 战略雷达关注的业务时,巨头们开始更加愿意以非常高的价格去投资、并购甚至收购。

当前更多大手笔并购和收购,标志着中国进入创业退出、投资退出的黄金期。BAT 愿意以超过二级市场的价格来投资并购创始公司,这给了中国的创业者更多的选择。

《 21 世纪》:BAT 的投资阶段已经不限于成熟期和成长期,创业者在企业发展早期应该如何面对是否站队的问题?

王强:创业者过早选择与自己业务特别相关的平台去站队,是很危险的一种选择。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型独角兽企业,也没有一家是背靠大平台发展起来的。

站队总是有代价的,接受巨无霸的投资之后,团队的思维难免受到大企业的影响。如果 B 轮之前就去站队,很难独立的做成大事。当然,有时候站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任何一个巨无霸在局部会有相对垄断性的资源,但不会在全局有完全的覆盖。当一家企业的成长是从纯商业逻辑上杀出来,而非一个大平台的流量支持,这样才能得到最佳的历练。

“真创营”香港站等你!

“我以前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创业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