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菲娜
一个多月来闹得沸沸扬扬的中美贸易摩擦,在“你来我往”中似乎闻到一股火药味,“战争的硝烟”在升腾,一时间敏感的股市作出激烈反应,双边均发生过“踩踏事故”。但是,大规模的对等加税措施并没有落地,仍在“纸面”上,醒过来的股市又回归常态波动。而美国的农民及其相关组织不淡定了,担忧情绪与日俱增,这些曾经助力特朗普荣登总统宝座的“忠粉”,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还要不要再挺他?他们矛盾交织。该如何看待“对攻”中的得失呢?还得冷静。
中美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个国家经济总量目前占全球的1/3,人口总数占全球总人数的1/4多,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5多。中美同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同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从贸易看,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双边贸易规模增长230多倍,2017年达到6360亿美元。双方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因为彼此互补,互利双赢。
但是,双方贸易摩擦不断,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更是日益频繁。这与双方贸易规模快速增长有关,而且在WTO框架下,利用规则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双反”案件的“你来我往”就显得很正常,而且彼此也都适应了。
但这次由特朗普政府接连挑起的两起对我大调查——“232调查”和“301调查”,引起如此大的波澜和如此激烈的“对攻”,至今还处于紧绷状态,也引起世界关注。
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根据“232调查”结果,签署了对美国进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加征关税25%和10%的法令,3月23日生效。一时间全球伙伴同声反对,但特朗普却有条件地给主要贸易伙伴予以豁免。这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对,因为中国本来出口量占比很小,排在十名开外,这就看出其明确指向: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来而不往非礼也。3月23日,中国予以反击,发布涉及128个税项对等价值30亿美元的加税产品中止减让清单,并于4月2日生效。4月4日,美国政府发布大规模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将对中国输入美国的1333项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随即,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规模同样是500亿美元。实施日期将视美国政府对我商品加征关税实施情况,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另行公布。对此,强硬的特朗普又提出考虑再增加1000亿美元商品予以加征关税。至此,由500亿美元提升到1500亿美元。美国内诸多官员、学者和利益相关者对特朗普的行为表示不解,甚至认为是轻率、不计后果的。
那这次“烟雾笼罩”的贸易摩擦究竟会造成什么影响呢?从目前看,除了与“232调查”有关的“对攻”措施已经生效外,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的关税措施还是悬在空中、写在纸面上,这种影响更多的是对对方心理上的震慑和考验,由此引发对未来走向不确定性的担忧。预期不稳定,会对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对美方来说,中方的中止减让清单中多与农业相关,在担心丢失中国市场的情况下,农民就可能减少生产,调整种植结构;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能会施压特朗普放弃这一“鲁莽的举动”,或处于失望中干脆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不再支持他,使之“票仓”不再,这是特朗普的软肋,政治生涯可能就此到头。
如果双方贸易摩擦继续升级,措施真正落地,那影响就不再是心理上的,则将是巨大的直接影响。1300多项自中国进口产品的清单,对老百姓来说,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将他们包围,无论是产业链的相互关联,各自分工,对对方的制裁就是对自己的惩罚,尤其是对来自中国质优价廉、性价比高的产品来说,能离开吗?能离开多久?而且税收转嫁并传导到日常消费品价格中,导致价格上升,生活成本提高,老百姓压力增大;再加上中国报复性清单上的“炸弹”,农民先喊痛,一时难以找到像中国这样巨大的替代市场,大大影响农民的收入,光靠特朗普总统口头说“得到的比失去的多”“会补偿农民的”这种安抚性外交辞令,老百姓会买账吗?未必。
当然,客观地说,这个贸易摩擦对我们同样会造成影响,需要冷静对待。一是就当前的状态来说,主要是预期的不确定性,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在竞争性强的产品无法进行税收转嫁时就可能出现战线收缩,要么干脆就放下不做,“走出去”也由此搁置,对布局产生影响。二是反制措施中,大豆、汽车、飞机等都是在美国举足轻重的产业,这些产品上榜,可谓打准了特朗普政府的“七寸”。同时,也受到反作用力的冲击。
以大豆为例,这是中国进口依存度最高的农产品之一。2017年我国从巴西、美国进口大豆量为5093万吨、3286万吨,分别占总进口量的53%、34%。根据季节差异,每年一半时间进口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另一半时间来自美国。2017年,美国大豆出口5313万吨,其中对华出口量占62%。大豆出口额占美国对华出口额的11%,占对华出口农产品金额的58%。正是因大豆贸易的重要地位,所以中国出手被认为会把美国“打痛”。而对于中国来说,大豆进口是刚性的,如果其他市场无法填补空缺,意味着来自美国的大豆价格会上涨,传导到国内食品价格中,基于食品价格在整个物价水平(CPI)中权重大,因而会推高通货膨胀率。同时,一些可替代产品,美出口中国的汽车就会减少或者会为保市场亏本挺过贸易摩擦,对中国市场就不会造成什么影响,而让生产商流血;但是,另一种情况是,比如用空客替代波音,价格并不一定能降下来,可能会比照波音加税后的价格进行适度上浮,“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样我们进口付出的成本会同步增加。我们需要运用有效的工具是,坚持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理念共识,以及中国不断扩大开放的大市场带来的巨大机遇。
从出口来说,在美炮制的长长清单中,其明确表示针对“中国制造2025”。在僵持未落地阶段,价廉物美的优势仍然无惧“恐吓”;若真正落地,这些高端制造产品可能会受加税的影响,削弱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要坚持一条:挺住,并加大创新力度降低成本,同时攀上高峰,只要难以替代,不但不受损反而多赚美国的钱。这时,要抓住机会,可能在这一创新过程中实现转型并带来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大幅跃升,促进出口。这是过去历次贸易战之后带来的意外收获,也是形势倒逼带来的进步,需要把握好“危”和“机”的转化。
此外,在贸易摩擦乃至贸易战中,充分利用和挖掘好自身的内需市场,这是任何一个经济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是我们说“不惧打贸易战、奉陪到底”的底气所在,而且自信地宣布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因此,“真正的贸易战打不起来”的判断,就显得比较靠谱,谈判解决问题也就是务实选择了。这主要看特朗普的决定,中国一向不主张打贸易战,更不主动挑起贸易战,因为信奉中美贸易是互补和互利双赢的判断。但如果被逼上梁山,不惧打、打到底的决心坚定,捍卫自己利益是不会丧失底线的。相信,冷静对待都会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