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在资本上或知识上给自己加杠杆,后半生可能就要落伍
本文为杠杆游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撰文|张银银
最近一则新闻令人很多人担心——2017年五大国有银行裁员近3万人。
根据新华网的消息,近段时间公布的大行年报数据显示,五家国有银行在境内银行机构员工全部减少,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减员都在8000人以上,中国银行仅内地商业银行机构员工减少96人,交通银行境内银行机构从业人员减少了1259人。五大行减少的员工数量加起来大约近3万人。
没错,就是曾经也能和国企、公务员等体制内岗位一样被称作“铁饭碗”的银行业(甚至叫金饭碗也不为过),也悄然开始了“裁员潮”。
其实早在去年,银行裁员、降薪就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有人惊呼“裁员潮”、“离职潮”来了。
想起初入职场时,杠杆游戏刚换掉用了整个大学的诺基亚手机,改为智能手机没半年,时任诺基亚CEO的约玛?奥利拉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那句:“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银行裁员也好、大量离职也好,诺基亚输掉也好,背后的根源肯定是行业出了问题。在这个技术飞快发展,大家都想着岁月静好,但是否能够长久?
但是,事情诡异在于,根据财报的数据显示,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2017年资产总规模达到了98万亿元,净利润总额更是达9794亿元。
据相关的消息显示,仅就工商银行的净利润就达2860亿元,相当于日赚7.8亿元!可就算这样,工商银行在这一年减少了8000多人。
这一现实情况确实不得不让人反思,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注意到另外一组数据,在这股银行的“裁员潮”,中国银行的员工增加了2233人。
但这并非意味着它的效益是最好的,最需要扩大经营规模,而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有IT技术和专业人才背景。从银行人员结构上看,多数银行前台岗位人员有所减少,后台科技岗位人员是增加的。
除了上述原因导致裁员,另一方面则是银行业经营形势困难、坏账攀升。加之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息差收窄,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日子本来就不再。
祸不单行的是,摊上多少行业产能过剩,偿还贷款能力严重下降,坏账自然增加;利润增速因而受到影响。
当然,不排除一些主动离职的人,是因为当初过手的贷款出现较为严重的坏账,主动离职是最好的选择。你懂的。
而过去几年,一些银行扩张太快,不少网点甚至不赚钱,这也进一步拖累其业绩。所以,银行业适当裁员正常不过。从趋势上说,银行业减员,或者说单位营收的人员需求减少,这才刚刚开始。
头条签约作者“心路独舞”在《这个行业在未来十年里将大幅裁员》一文中,引述美国《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主分析师John Heggestuen的调查:
1500位千禧代中根本不用实体银行的占38%,一个月少于一次的占26%,二者相加超过了被调查者数字的一半,这些人几乎不进实体银行分行,在线技术是他们使用银行功能的主要途径,而智能手机为主要操作工具。
一组悲观的数据:花旗银行曾预计,2015到2025年间,银行业将裁员30%。
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互动渠道,将越来越多地转向手机分销这个渠道,客户对实体银行分行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实体分行会关闭,当然更不需要雇佣分行雇员了,就是自动取款机(ATM)也难逃重蹈电话亭覆辙的命运。
现金和支票交易的减少,会让大部分自动取款机变得越来越没必要,最终也会像银行分行一样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银行业,包括广义的金融业来说,我们会发现,不仅前台的需求越来越小,风控、外汇交易等,大部分事务都是计算机程序可以完成的。
当然,设计这一套程序需要人,也需要大量的财物投入,但是,这和普通的金融业白领似乎没有多少关系,这也是大部分人无法通过中短期的学习改行的职业。
所以,银行业离职潮也好,或主动被动的裁员也罢,从技术趋势上说,都是不可逆的——无论行业是否景气、坏账升降、经济形势好坏。
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以上指标走向越不利,银行越有动力通过自助银行、互联网银行等来代替昂贵的人工,以降低长期的人力开支。
类似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在很多领域,每个人都得规划自己的前路。现代分工越精细化、技术越进步,也就越没有什么永远不变的职业。当然,公职人员、医生、教师等可能例外。不在资本上或知识上给自己加杠杆,后半生可能就要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