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凡夫俗子Eric
1987年6月12日,正值国家伟大转折伊始。
刚刚在中国东南沿海“画了几个圈”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首次公开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经济特区”。对此,邓公信心满满,因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
出于“中国南大门国防前哨”的特殊身份,彼时的海南一直将伟大领袖“加强防卫、巩固海南”的题词作为长期的建岛方针。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让你搞国防,你便无从搞经济。直接结果便是除了拥有全国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外,海南几乎再无其他像样的产业,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从地方财政到居民收入都是一片惨淡。
所谓琼岛,还不如叫“穷岛”来得更加实在。
然而,小平同志却慧眼识珠地看到了海南的潜力和未来,在1984年视察完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后,他更加坚定了进一步开放海南岛的决心,即便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海南岛“汽车事件”,也丝毫未能动摇伟人的想法。经过冷静的思索后,一个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宏大设计已然呼之欲出——而这,也是总设计师擘画中的一部分。
1988年4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正式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至此,海南彻底脱离了广东的行政掣肘,真正成为了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从国防前哨到开放前沿,从边陲海岛到开发热土,海南完成了华丽转身,并步入发展的崭新纪元。
在邓公看来,“如果用20年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那就是伟大的胜利”。
一、工业与外贸并举的探索期
建省,只是第一步;如何进行产业布局,才是接下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数据显示,1988年的海南,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为50:18.4:31.6,农业主导态势凸显,服务业次之,而工业却极其薄弱。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两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总量已经远远超越过去几千年创造的财富总和,正是因为有了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才得以不断推进;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也早已证实:要想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必由之路。
为了让海南经济实现腾飞,工业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可是,海南真的要大力发展工业吗?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许久,以至于在商讨海南发展大计时,参与者们曾经一度举棋不定。按照当时的情景,工业并不符合以生态环境著称的海南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更何况建省初期的海南基本没有工业,发展起来难度之大进度之慢可想而知。
但最终,“工业主导”思想还是占了上风,在主政者看来,海南之所以经济增长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根源恰恰在于没有现代工业的支撑;意欲真正一改海南一穷二白的面貌,工业化阶段势必不可超越。于是,1988年定稿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中,确定了海南发展的总目标:
建立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
以此为基调,海南将改善企业经营机制作为切入点,大刀阔斧发展工业。其间,广泛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而工业增加值也由此得以稳步提升,从1988年的10.03亿元增至1992年的20.98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0.26%(详见图1)。
可是,鉴于海南当时的工业规模实在太小,即便增速再快也无法对全省经济形成盘活;同时,海南的工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以矿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力军,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不够发达,难以引领经济发展。
从三次产业来看,1988~1992年间,第二产业占比增幅极为有限,仅从18.4%上升至20.7%(详见图2)。再加上政策持续性不强、工业基础薄弱、市场需求疲软、资金供给缺乏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海南工业的高速增长态势并未得到长期维持,到1995年,海南工业增加值增速便由前一年的14%暴跌至-5.9%。
这里不能不提的便是名噪一时的“洋浦风波”。按照当时的规划,洋浦被定位成海南省“特区中的特区”,但省内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洋浦。于是,省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洋浦地区,由外商来成片承包并加以系统开发。
无论是开发面积、开发期限还是模式的灵活程度,这都是建国以来对外开放尺度最大的举措。
可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被国人认可,反而被打上了“卖国”的标签。尽管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对此表示极力支持,但洋浦的开发还是不可避免地惨遭拖延——原本准备在洋浦投资的各种大公司、大财团、大项目几乎全部转到比海南晚起步的浦东新区,并直接成就了后者的崛起,而海南,也就此错过了经济腾飞的绝佳时机。
多年以后,不少人回想起这段历史仍唏嘘不已。好在当时,海南的对外贸易开展得还不错,这与国家对海南经济特区的政策倾斜不无关系。
1988年8月,轰动全国的“三十条”——《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出台,该文件对于对外贸易的支持力度比中央文件允许的还要大,其中充分体现出三个“进出自由”:资金进出自由、境外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基本自由。这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堪称独一无二,更让海南这个新生的经济特区“比特区还特”。
依托这一政策红利,海南迎来了为期六年的外贸繁荣,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顺势由1988年的31.6%大幅度上升至1992年的50.3%,四年近20个百分点的增幅令人惊叹。不过到了1994年,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全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目标,由此也终结了海南的外贸政策优势。
这时,另有一股势力却在工业和外贸中突围出来,给海南经济带来了些许异样与波澜。
二、房地产泡沫的狂热期
当招商引资的道路因“洋浦风波”而中断时,土地便成了解决海南发展资金问题的关键所在。
1992年邓公南巡讲话后,海南又一次掀起了淘金热潮。彼时,中央正在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宽松的开发环境让房地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并热得发烫;而之于海南,低廉的地价与舒适的环境,让大量房地产投机客纷纷涌入。
据有关资料显示,不到700万人口的海南,两年内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仅三十余万人的海口地区,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到800万平方米。众多炒地者开始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大量尚未兴建仍是图纸的楼盘便几经转手,摇身一变成为天价地产。
按照海南民谣所唱,“大老板建大楼,小老板盖小楼,没钱的炒楼花”。在投机者们的驱动下,海南平均房价从1991年的每平方米1400元涨到了1993年的7500元,地价在一年内从每亩十几万涨到六百多万。疯狂之势,可见一斑。
从宏观数据上来看,1992年的房地产业增加值为20.57亿元,比1991年的2.48亿元足足翻了8倍有余,可谓真正意义上的“激增”;受此影响,海南1992年的经济总量同比大幅度增长了41.5%(详见图3)。从某种意义上讲,房地产已然成为当时海南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
空前的繁荣助长了泡沫的迅速扩大,这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1993年6月,国务院出台宏观调控措施,严控信贷规模、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并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由此,海南房地产泡沫正式破灭,昔日的狂欢也宣告结束。绝大部分因海南房地产繁荣而一夜暴富的人突然变得一无所有,眼下的600多栋烂尾楼和数百亿坏账恍如隔世,而“天涯、海角、烂尾楼”也成为海南一时间的“三大景观”。
除了老百姓财富梦的幻灭,对于海南来讲,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之前已经确定的“工业主导”发展思路被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冲击得七零八落。反思彷徨之余,海南也被迫重新思考前进的道路。
三、旅游业为龙头的转型期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重创了海南经济。从GDP增速来看,在经历了1992年的峰值(41.5%)后,海南经济开始呈现急剧下滑态势,1994年的增速已然被西藏超越,1995~1997年更是连续三年全国倒数第一(详见图4)。
同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也随之下滑,1997年降至20.2%(详见图5)。如此看来,工业主导的发展愿景已经被彻底打断;又或者说,工业大概真的不适合作为引领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
于是,海南开始转换思维,寻求新的探索。恰逢1993年,时任国家劳动部部长阮崇武被任命为海南省委书记兼省长,而他也是第一个主张在海南发展旅游业的主政者。
经过仔细分析,阮崇武认为,旅游业与热带农业是海南当之无愧的两大优势产业。于是,他决定对海南的产业发展战略实行调整。1993年7月的海南省第二次党代会上,阮崇武明确提出:
“海南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稳定提高第一产业。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市场总值中的比重顺序,由‘一三二’逐步调整为‘三二一’,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而后的1994年2月,在海南省委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再度被重申。
为了贯彻这一发展思路,海南于1993年颁布了《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其中赫然写着“批准立项154个旅游开发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02.7亿元人民币;拓宽海南与内地的陆岛交通运输渠道,曾凯33条国内航线”,并大力推动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开发区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工作。1995年后,海南再度祭出大招,开始着手规划建设三亚南山文化苑与博鳌水城等大型旅游开发项目,“旅游开发热”正式到来。
旅游业为龙头的效果颇为显著,无论是接待人次还是营业收入都稳步攀升,其中,前者由1993年的279.41万人次增至1997年的791万人次,后者则由23.97亿元上涨至41.28亿元(详见图6)。
尽管旅游业的优势与日凸显,但是,1995~1997年GDP增速全国垫底彰显着海南经济并未走出困境,大量公司的倒闭与撤离更是将海南经济推入谷底,而这些,都在倒逼着海南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四、“一省两地”的夯实期
1996年,海南制订发布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首次提出了“一省两地”的概念。具体而言,是要把海南建成中国的“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而这一概念也被确定为海南产业发展新的基本方针。
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尽管在不同阶段有所微调,但海南大体上的发展方向均没有偏离“一省两地”的精髓。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海南再度将发展工业作为重点任务之一。不过这一次,海南人的决心无疑更加坚定,因为几年前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已经充分印证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必要性,因此用决策者的话来说:“海南再穷再难都要发展现代工业。”
当然,不少人对海南发展工业表示担忧:在人们眼里,阳光沙滩、碧海蓝天、水草丰茂、绿水青山就是海南的代名词,倘若发展工业,势必会对海南美好的环境与生态造成破坏。
于是,海南又在2004年提出了“始终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同时,在定位“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思路后,海南还将发展新型工业的重点放在位于西岸的洋浦,从而确保东海岸不受工业影响。
至此,海南经济开始真正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数据便可说明问题:
1. GDP
海南省经济总量由1995年的363.25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1503.06亿元,年均增速为11.54%,且同比增速也由1995年的3.8%提高至2007年的15.8%,尽管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滑,但增速依旧高达10.3%(详见图7)。
2. 工业增加值
海南省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增加值由1995年的44.04亿元攀升至2008年的308.89亿元,同比增速也由1995年的-5.9%提高至2007年的29.4%(详见图8)。此外,工业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95年的12.1%上升至2008年的20.6%。
3. 旅游业
海南旅游业发展极其迅猛,进入新世纪以来,接待游客人次与旅游收入均稳步攀升,其中接待国内游客由2001年的1080.85万人次涨至2008年的1961.93万人次,接待国外游客由12.87万人次涨至57.22万人次,旅游收入由87.28亿元大幅度升至185.28亿元(详见图9)。
此外,自“一省两地”战略实施以来,中石化、中海油、一汽集团、华能集团、中信集团、国电集团、南方电网等一批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纷至沓来,800万吨炼油、东方1-1气田、80万吨化肥、60万吨甲醇、100万吨纸浆等项目陆续竣工投产,油气化工、浆纸、汽车、制药、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正在逐步形成。
至此,海南经济发展格局更加多元化,主导产业也愈加明晰,这也为下一个发展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新时期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为了应对眼前的形势,国家适时地提出了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经济增长动力也由以往的依靠国际市场转为扩大内需。基于此背景,海南进一步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产业,并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正轨: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此时,国家也进一步为海南未来的发展赋予了“两区三地一平台”的全新定位:
1. 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2.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3.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5.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6.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此发展战略指导下,海南省逐步放宽免税、免签、放航权政策,全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得以保持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2015年,国家又提出要把海南打造成中国的旅游特区,将国际旅游岛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不过,之于海南,仍有两个待解之谜需要加以重视:
第一,疯狂的房价是否会再度透支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第二,“两区三地一平台”的战略定位中,对于工业只字未提;那么,海南的工业又将何去何从?
与此同时,仍需注意到的是,海南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市中仍居末流。因而,海南仍在发展的路上。
六、尾声
忆往昔,自诞生之日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便始终在梦想与现实、期待和失望的焦灼中蹒跚前行。从“洋浦风波”到“楼市泡沫”,从“三年低迷”到“重回正轨”,从“工业主导”到“旅游制胜”……为了追逐梦想,摆脱贫困,发展致富,海南人在产业发展定位的左右摇摆与不断摸索中,悄然间已经度过了三十年的光阴。
在刚刚闭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南省省长总结道,与建省以前的1987年相比,2017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1.8倍,地方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了226.8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30倍和25倍。
成绩背后,是海南过去三十年间的探索与前行。此时正当而立之年,且不谈是否真的如当年邓公所愿,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海南确实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以更加崭新成熟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而今,在领导人“坚定不移将新时代改革进行到底”的感召下,被誉为改革开放实验田的海南,又将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
大如海南与国家,小至我们每个人,前进的脚步始终都未曾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