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深刻 剖析和把握世情 与国情,立足乡 村社会资源禀 赋、经济和社会 规律,以制度建 设、现代农业体 系以及农村治理 基础为抓手,推 动乡村振兴战略 的实现。
学者论坛 罗家为 谈慧娟
21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14年将一号文件锁定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上,“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新时代,应深刻剖析和把握世情与国情,立足乡村社会资源禀赋、经济和社会规律,以制度建设、现代农业体系以及农村治理基础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加强农业农村制度建设,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乡村社会由封闭和静止走向开放和流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首先,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预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承包地”分置制度,第二轮承包地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为乡村振兴的长期、稳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给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吃了“定心丸”,要继续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其次,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稳妥有序、由点及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权利,增加农民集体经济收入;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农田水利产权改革以及宅基地改革试点中要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和不足,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级自治组织相分离,减轻公共服务与行政负担,激发组织活力。此外,要创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稳步实施农村“政经分开”“户产分离”,允许“市民下乡”,实现城乡之间人口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计划地逐步放开市场,允许资本下乡,加强工商资本涉农管理和监督;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现代物流建设投入,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打破城乡之间在地域和空间上的边界,从而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等价交换。
构建现代农业“四大体系”,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当前,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秉承“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靠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乡村社会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小镇、乡村农庄、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产品,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转变农业要素投入结构,从以劳动力和资源投入为主转向以金融和科技投入为主,从生产、收割、贮藏、加工、运输、销售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新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以主体多元化、内容系统化、性质社会化和方式灵活化为目标,加快去“部门化”进程,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夯实农业农村治理基础,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的治理意味着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共服务的充分与均衡供给需要完善的治理体系以及优秀的人才作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赋予了乡村治理更加丰富的内涵。首先,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将法治和德治融入村民自治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村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当前社会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吸收传统村落的邻里互助、熟人社会、家风家规、村规民约,改造当前乡村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同时,我国在革命年代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要挖掘和弘扬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滋养乡风文明建设,将红色文化、传统村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有效地融入乡村治理中。不仅如此,要构建乡村治理法治体系,改变传统上行政化、随意的治理方式,全面实行依法治村,推进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其次,推进“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大力开发乡村人力资源。要加强党员干部“三农”问题的理论修养,选拔一批经验丰富、素质过硬、作风正派的党员干部,配强基层党组织、政府与自治组织,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堡垒作用;积极培养现代职业农民,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社会参与的方式,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挖掘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等乡村精英人才资源,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加大“三农”问题研究的投入,培养一批造诣精深的“三农”问题理论研究者,开辟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之路。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