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年4次调研俄罗斯,惊然发现俄正在“偷师”中国
2018-04-11 18:19: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聚焦】一年4次调研俄罗斯,惊然发现俄正在“偷师”中国

本文大概4000字,读完共需5分钟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刊于4月11日观察者网,删减版刊于4月11日《环球时报》。

长期以来,俄罗斯在对华心态上相当大程度延续了苏联传统,自诩为中国“老大哥”,但近些年,类似想法正在悄然变化。过去一年多,笔者受邀4次调研俄罗斯,三次在俄罗斯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大会“瓦尔代俱尔部”、“莫斯科经济论坛”上主旨发言,与数十位俄罗斯学者、企业家与官员交流,真切感受到俄罗斯对中国的社会心理变迁的微妙之处。参照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学习中国,在俄罗斯已不再是一个羞于说出口的观点。

《环球时报》刊登王文署名的整版文章

“中俄进入相互学习的新时代”

主张学习中国经验的俄罗斯代表人物是普京总统顾问、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谢尔盖·格拉兹涅夫博士。这位31岁就担任俄联邦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后来又任过国家杜马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等多个经济要职的显赫人物,是目前俄最具有“向东看”开放意识的高层人士之一。近年来,他几乎隔几个月就来中国,遍访北京、上海与深圳等地,还三次推进与笔者所在机构进行“中俄智库经济对话”。每次对话会,他都会带上一批俄罗斯经济、金融、战略、技术与军事方面的专家到北京来。自己一整天不离场,仔细听取并记录中方学者介绍中国发展经验。

他曾对笔者谈道,中国发展模式有三方面值得俄方学习:一是中国摒弃西式民主,更注重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中国通过制定“五年规划”,采取政府调控与市场协调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稳定与社会公平正义,建立起全球最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三是中国建立了一套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这套体系相对独立于西方金融体系,并且行之有效。这些经验对俄方而言有重要借鉴价值。

受他邀请,笔者两次作为唯一中国学者代表在上千位俄罗斯精英参加的“莫斯科经济论坛”大会上主旨发言,坦承“中国经济发展成就被俄罗斯低估”、“俄应重视中国经验”、“中俄进入了相互学习的时代”等观点,受到在场听众的强烈反馈。2018年4月3日的论坛开幕式结束后,一位俄罗斯企业家还专程在后台拦住笔者,用不太流利的英文向笔者介绍他10多岁的孩子,大致意思是希望能够带带他孩子,以后到中国长长见识。

笔者参加“莫斯科经济论坛”

更有意思的是,2018年“莫斯科经济论坛”开幕大会后,还设了20多个平行分论坛。排在第一位的分论坛主题就是“如何对接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倡议”,是五个平行论坛会场中人数最多的,足足来了400多人,不仅座无虚席,还有许多人站在后排听讲。在嘉宾发言中,曾担任过英国高官的经济学家罗思义(John Ross)呼吁道:1992年时,中俄经济总量差不多。现在中国经济体量是俄罗斯的6倍,难道俄罗斯人不想一想是否应向中国学习吗?此时,场下有许多人频频点头。

事实上,罗思义式的疑问此前已出现在俄罗斯公开舆论中。2018年2月7日,俄罗斯“银行”网站刊发题为《为什么俄罗斯不像中国?》的文章称,为什么都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起步,而中国经济比俄罗斯的起步水准更低,但到今天,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而俄罗斯却滑到了第12位。2017年12月11日,俄罗斯《独立报》则报道了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亚历山大·拉林的文章,明确谈道“俄罗斯想要实现复兴,是时候学习中国经验了”。“如果中国人可以从落后和贫穷中逐渐强大起来,实现民族复兴,为什么俄罗斯不可以?”

有些学者常把“莫斯科经济论坛”视为“左派”大会,是反对占俄罗斯主流“亲西方人士”的大本营。其实,在笔者看来,被视为“右派”的俄罗斯精英同样在重新审视中国。普京总统连续多年参加、被视为“最神秘的政治大会”瓦尔代俱尔部年会在2017年10月首次邀请中国学者在大会上发言。笔者有幸受邀介绍了中国在减贫方面的经验,受到了当场许多俄方人士的肯定。当时,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台下还专门与笔者谈道,俄方视“一带一路”为重大的发展机遇,有助于俄方更了解中国发展经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年会最后一天,普京总统专门邀请了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面对面听取他就中国电子商务与经济发展的经验。

普京邀请马云面谈

当前俄罗斯许多政策都有中国的影子

“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人一度把中国人视为‘倒爷’,一些早期来俄的中国人还与黄赌毒沾边。有俄罗斯人曾抱怨,最优秀的中国人去了美国,次一些去了欧洲,最差的中国人才来俄罗斯”,一位1980年代就来莫斯科的中国商人对笔者透露,“但现在随着来俄中国人的素养与出口俄罗斯的中国制造质量越来越高,俄罗斯开始更客观地看待中国。”

陪同笔者调研、在莫斯科工作学习多年的商务人士谢华,指着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内指示牌说,近年来,各大莫斯科旅游景点、航站楼都不再只有俄语,而是增加了英文与中文。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汉语标示,则是今年年初博物馆加入“友好中国”商业推广计划的成果。2017年,中国游客赴俄旅游人数达到150万,是来俄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会中文、甚至仅会打个“你好”的招呼,越来越被一些俄罗斯人视为是时髦。俄联邦教育评估所所长奥克萨娜·列舍特尼科娃表示,2020年汉语将作为外语科目被纳入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体系。

事实上,早在2009年,俄罗斯《莫斯科时报》网站、《导报》等均发表过主题是“向中国学习”的文章,其中提出俄罗斯现在越来越难以抵挡中国巨大的经济魅力和政治影响力。在俄罗斯,即便是国内经济决策也越来越多地将中国因素考虑进来。中国的现代化获得巨大的成功,俄罗斯必须要向中国学习。

虽然当时仍有一些俄媒刊文批判,认为中国模式不可能适用于俄罗斯。但无论如何,“向东看”在过去十年已日益成为俄罗斯既定的重大战略。2010年1月10日,时任总理的普京批准了《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自2015年开始,每年9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东方经济论坛,旨在为远东吸引投资,普京每年都会参加。2015年普京还签署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法案正式生效》,致力于将远东第一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打造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自由贸易港。类似政策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调查显示,俄59%公民支持延续或启动“俄罗斯向东转”的政策。70%的俄罗斯人认为,俄与亚洲国家的积极合作(即“俄罗斯向东转”)利大于弊。

民意基础使俄罗斯近年来不少政策都出现了中国的影子。俄罗斯效仿中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截止2017年,俄罗斯有24个经济特区,分为工业生产型经济特区、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旅游休闲类经济特区以及港口特区。

莫斯科格林伍德商贸园区由中国央企投资运营

俄罗斯还引进了中国工业园模式。2017年夏季,俄罗斯产业集群和科技园协会主席什皮连科表示,俄远东地区计划再设立15个工业园,包括航空、林业、鱼产品加工等。据俄罗斯工贸部2017年统计,俄中部有80个工业园区,而东部仅有11个,因此支持在远东地区建设产业园是优先工作方向。在莫斯科大环主干道第69公里处,有一座占地27公顷的格林伍德商贸园区,由中国央企直接投资运营,也是目前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商贸投资项目。目前有约300家、来自14个国家的公司入驻该商贸园区。笔者在园区里,看到了各类知名公司的广告牌,颇有国内中央商务区的感觉。

2015年以来,普京与总理梅德韦杰夫等在多个场合与马云探讨推动电商平台建设。目前,俄罗斯已设立天然美食电子商务购物平台“打开套娃”,被誉为“俄罗斯版的阿里巴巴”。俄罗斯各主要移动供应商还与阿里巴巴合作,致力于实现手机支付。俄罗斯还制定的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像中国那样建立中小企业出口及培训中心。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汉学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对笔者说,近年来,很多俄罗斯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模式,俄国内成立了智库团队,向媒体、公众和政府介绍中国模式值得借鉴的优点,以期通过学习中国模式来实现俄罗斯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与“俄罗斯梦”的完美结合。

三大因素促使俄开始思考“借鉴中国”

根据俄罗斯2016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规划,俄加速“转向东方”。面对油价下跌、西方制裁以及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等因素影响,俄经济同时面临多重挑战:经济增长陷入停滞、能源武器领域外出口收入明显不足,商业和投资活力下降,居民收入减少。俄越发难以忽视中国强大的经济向心力。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壮大了友华派在俄国内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中俄战略互信的提升,俄民众对华好感度逐渐上升。“跟中国人合作,是有钱赚的”,基于这种务实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的考量,在俄罗斯精英群体中逐渐出现“借鉴中国经验”、“向中国学习”呼声。

归结起来,近年来,俄加速“转向东方”,寻求与中国合作,借鉴与学习中国,可总结为三点:

一是俄罗斯人口减少且分布日益失衡。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仅有1.4亿人口且逐年减少的失衡状态,是俄长期发展面临的主要羁绊之一。俄罗斯的一个重要破解之道应当是开发西伯利亚,打造地区增长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投资环境并举。而由于历史经济等诸多因素,俄远东地区无论在经济总量、城市经济建设和居民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无法与俄西部城市相比。当前处于经济困境的俄罗斯要发展广袤的东部地区,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金方面获得外部支持。在这方面,中国成为俄“转向东方”最佳坐标。

二是俄罗斯结构性痼疾难解,恢复增长困难重重。苏联解体后,俄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时间几乎与中国同步,但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双方成效差距巨大。中国遵循渐进改革路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新路,实际上是对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的超越。相比之下,俄罗斯一度照搬西方模式,进行自杀性激进改革,最终摧毁俄罗斯的物质生产和科技实力。进入21世纪,俄政府顺境时无心改革,逆境时无力改革,未看到世界经济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不仅错失油价爆涨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型机遇,将大量石油收入用于社会福利而非再度工业化以提升国家能力建设,而时至今日,仍然延续苏联后期依赖出口能源等原材料的经济发展模式,处在全球产业链的底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俄罗斯一直未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成为无力追求物质财富和发展的“下行国家”,需要昔日的学生中国为其经济发展“造血”。

三是俄罗斯缺乏战略忍耐,与西方展开全面博弈。俄民族性格刚强有余,柔韧不足,尽管俄在地缘政治和军事领域依然实力超群,但经济与其它方面却已远远落后。俄近年来所采取的军事外交冒险常常超出自身实力。一方面,战略雄心缺乏经济支撑;另一方面,实际潜力却无法得到充分挖掘。2014年乌克兰危机捅破了俄与西方之间最后一层窗户纸。西方对俄制裁意味着,俄失去西方市场、技术和主要外汇收入,经济发展缺乏资金与技术支持。离开美国的金融支持,俄罗斯国际贸易面临严重的结算难题,银行系统等金融体系举步维艰。在能源领域,美国通过页岩革命,将世界能源价格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无论是基于中国能源消费市场还是雄厚资金的考量,“转向东方”乃至学习中国,或将成为俄的务实战略选择。

俄罗斯人体验中国高铁

中国能引领俄罗斯的三个领域

“俄罗斯人真在学中国吗?”笔者在俄期间问了数位资深人士,答案是多样的。有的说,俄罗斯近年来对华看法在变,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并不是要复制中国道路,而只是部分借鉴学习而已。有的则认为,俄罗斯人内心高傲,对华心态长期处在俯视状态。目前,对中国发展经验的兴趣,不代表俄甘于成为中国学生,而只是俄希望民族复兴的一种手段。中国要抓住俄对华心态转变的机会,但更须戒骄戒躁。

“关键是中国要做好自己,世界才能看到中国最好的一面”,一位与俄罗斯打了30多年交道的企业家谈道,“中俄关系正在进入新时代。两国都要放下身段,超越历史,认真发掘对方的优点与长处。中国不必指导、也指导不了俄罗斯,俄罗斯有其强大的底蕴,许多方面仍值得中国学习;但俄罗斯也须向中国重新打开国门。”

的确,近年来,中俄两国的社会心理都出现了新的调适,平等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俄罗斯人在逐渐改变“中国人穷”、“中国小弟”的传统观念,发现中国资本的优势,感受中国商品的优惠,觉察中国商人的优点。另一方面,中国许多人推崇俄罗斯的全球外交运作能力。持有耐心,精耕俄罗斯,不能急功近利,把俄罗斯处事规则研究透彻,成为越来越多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

然而,笔者一年里在俄罗斯4次调研深刻发现,要扭转中俄“政热经冷”的局面难度仍很大。过去5年来,中俄两国元首会晤20余次,战略互信不断增强,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但另一方面,两国贸易额仍未突破1000亿美元,甚至不及中韩贸易的三分之一,折射出中俄相互依存的经济纽带并未如政治纽带般牢固。两国都要反思如何超越“能源型贸易关系”,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与经济一体化。当下在经济总量上占优势的中国,更应起到引领作用。

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三个极富潜力的领域,俄罗斯已表现出浓厚的对华合作与借鉴中国的兴趣,中国也能起到引领作用。

一是金融合作。面对西方制裁,俄实体经济缺乏资金支持。如果中国雄厚的资金和金融服务实力能够为俄实体经济注入资金,提供长期信贷服务,对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面对美元霸权体系以及与之相伴的国际金融风险,中俄两国有必要探讨推动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架构,甚至实现两国金融体系的整合,以共同防范国际金融风险。比如,设立一道防护墙,在贸易中更多地使用本国货币计价结算。卢布由于币值相对不稳,最有可能的选择就是将人民币作为中俄贸易结算货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石油人民币”、“天然气人民币”。

二是产能合作。中俄之间拥有强大的互补优势,中国有完整经济产业链和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与自然资源。二者合力能在欧亚大陆打造出一个庞大的一体化经济圈。

三是跨境电商。中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电子商务市场,目前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跨境电商合作伙伴之一,年交易额突破20亿美元。跨境电商的发展与数字经济、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息息相关,中俄跨境电商业务的蓬勃发展,将倒逼两国大力投入世界领先的移动支付技术,推出快捷支付、网银支付等便捷支付服务,也将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创造新的增长点。

曾在莫斯科居住过8年、现已在中国智库工作5年的英国前高官罗思义分析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华心态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开始微弱地意识到中国改革的借鉴价值;1999年后油价上涨、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让俄罗斯全国信心大增,一度漠视中国经验;2014年后,俄罗斯受到西方全面制裁与挤压,开始深度调整对华心态。“这个进程很缓慢,可能需要10-15年时间。届时俄罗斯或许会更深刻地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或许,随着中国发展,罗思义的看法很快就能成为现实,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