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独角兽企业上市的消息深入人心,引起激烈的探讨。然而,在CDR新规仍处于探索过程之际,富士康、宁德时代、药明康德等独角兽企业却轻松获得了IPO核准批文,从招股书申报稿到最终获得IPO批文,前后耗时大大低于市场的预期,而这也被市场认为是新时期下的IPO绿色通道。
然而,当市场还在热议独角兽回归A股市场是否合适之际,另一方面却又有巨无霸企业披露了IPO招股书,那就是中国人保。
从中国人保披露的IPO招股说明书来看,拟在上交所发行不超过45.99亿股,不超过本次发行上市后总股本的9.78%。随着中国人保的IPO步伐加速推进,A股市场的上市险企的规模有望进一步壮大,而截至目前,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四大上市险企的总市值规模就达到了2.37万亿。
实际上,从上市险企的2017年财务数据来看,无论是净利润水平还是集团保费收入水平,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升表现。其中,净利润规模最明显的,莫过于中国平安,其2017年净利润高达890.8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2.8%,而中国人保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增长13%。保费收入情况,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险企的保费收入仍然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至于中国人保,2017年的总保费收入为4764.47亿元,保费收入水平在险企之中还是排名比较靠前的。
一般而言,当企业进入预披露状态后,随后就会进入到反馈会、见面会、预先披露更新、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等环节,最后就可以获得IPO核准批文。然而,在此期间,发审会这一个环节还是最核心的,也是直接决定着一轮IPO的成败。
纵观今年以来的发审委审核态度,企业可否过会,既要看自身的盈利条件与上市要求是否达标,同时又需要些许的运气成分。
事实上,对于最近一段时期的过会情况,一方面是对正常IPO排队企业给予审核从严的要求,IPO否决率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对部分独角兽企业、巨头企业开通了IPO绿色通道,而有的企业从发布招股书到最终拿到IPO核准批文,前后还不到50天,而发审委审核态度的不同,也往往影响到企业最终上会的命运。
对于中国人保的拟发行股数以及筹资规模,并非一个小数目,而如果按照45.99亿股的发行规模来看,庞大的筹资规模足以对市场构成比较大的冲击影响。由此可见,对于中国人保的上会命运,一方面要看发审委的态度,另一方面则需要看当时市场的可承受能力。退一步来说,若市场处于非常疲软的运行状态,那么对中国人保来说,要么缩减发行股数与筹资规模,要么暂缓发行,等待市场回暖后再行放行。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时下的A股市场,即将迎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保一家巨无霸企业,而紧随其后的,则将会是一批中小银行的IPO需求,而更有甚者已经逐渐接近发审会的阶段,距离IPO发行上市也为时不远了。
一方面是大盘股IPO的密集来袭,股市潜在的筹资压力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则是独角兽企业的加速回归,即使采取CDR的回归方式,对市场存量资金的分流压力还是不可小觑。归根到底,A股市场还是原来以重融资作为定位,融资需求远大于投资回报的需求。
站在“防风险,守底线”的政策定调环境分析,作为聚集财富资金的股票市场,理应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但在内外部市场环境不明朗的背景下,外部需要积极应对贸易战、美联储加息等压力,而内部则需要应对股市扩容需求以及减持潮的压力等,这确实给A股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虽然经过了过去近三年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之后,A股市场自身的可承受能力有所增强,但是在内外部市场压力的影响下,A股市场的可承受能力还是会显得非常有限,不足以抵御这系列的风险与压力。由此可见,在股市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背景下,股市投资环境非常低迷时,应该尽可能减缓股市内部的负面冲击压力,或把系列扩容与减持需求尽量延迟,集中力量与精力去应对市场的外部冲击压力。当外部环境有所回暖之际,再考虑更灵活有效的方式来应对市场的内部压力,这或许也是一种相对稳妥的策略,也更利于A股市场的平稳运行。
归根到底,对于时下的A股市场而言,与发展壮大市场,积极发挥融资功能相比,维系股市的持续稳定,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更显关键。只有股市持续稳定的前提下,才能更好考虑市场的融资扩容问题以及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