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涪城:农旅融合风生水起
2018-04-09 06:02: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绵阳涪城:农旅融合风生水起

本报记者 唐平杨海燕 陈正

3月的四川绵阳涪城区春意盎然,农旅融合风生水起。新皂“梨花节”、玉皇“油菜花节”、青义“樱花节”、龙门“牛王会”、关帝“牡丹节”等节会相继启幕,游人纷至沓来。乡镇火了,“朋友圈”刷爆了。

产业“塑型”强体魄

“一年的蚕桑收入大概有30多万元。”在杨家镇五村一片桑田里,村民田华一边嫁接桑枝,一边细数着栽桑养蚕带给她家的收入。

2015年下半年,外乡人田华经人介绍来到杨家镇承包了近50亩桑园,开始大规模栽桑养蚕,“我们每年产出的蚕茧不愁卖,公司会主动来收货,收入一年高过一年,没有销售和价格的后顾之忧”。

像田华这样靠蚕桑业致富的例子在涪城比比皆是。杨家镇柏林湾村天虹现代蚕业体验园的主人崔兴荣便是其中之一。“我是一个蚕桑返包户,从天虹公司承包60多亩桑林,全年养蚕加上种菌类、卖桑果,总收入有40多万元。”崔兴荣说。

近年来,涪城区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促进蚕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使之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去年,该区“三新三化”推动传统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当选为“2017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

在涪城,不光蚕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青花椒、芦笋、葡萄等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去年,金峰镇大石桥村依托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起花椒基地。“全村共种了800多亩花椒,明年就能有收成,预计2020年达到盛产期,到那时,每年收益可达好几十万元。”站在金峰镇村委会后山上的花椒地旁,村支书李小平充满期待。

为使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截至目前,该区已先后探索做大了“休闲农业、优质蔬菜、花卉林果、生态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和“蚕茧、青花椒、芦笋、绿色葡萄、生态鱼”五大主导产品。

文化“注魂”富大脑

“卧冰求鲤”“弃官寻母”“哭竹生笋”……在今年涪城区新皂镇第二届“梨花节”上,邱家庙村一条悬挂有中国传统“24孝”故事标牌的长廊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这条召唤人们对老人尽孝的长廊,被新皂当地人称为“问孝长廊”。

乡村有文化,人气顶呱呱。不少行政村在努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邱家庙村以孝作为乡村文化由来已久。与“问孝长廊”相距百米处,有一条金牛古驿道,彰显节孝的双牌坊在这里屹立百年,是远近有名的省级“文保”。该村以此为载体,促进古文化和新时代乡村文化有机结合,村上在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一心奔富的同时,也不忘用特色文化为乡村振兴富“脑袋”、注“灵魂”。而罗汉寺村在推进“业兴、家富”的同时,着力构建“人和、村美”的农村新常态,持续多年开展的“最美家庭”“好媳妇”评选活动使社会风气、家庭关系大为改善。位于涪城区龙门镇小桥村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馆,作为“三基地一窗口”的宣传教育阵地,自开馆以来,已接待3万余人次前往参观。

乡村文化是“静态”也是“动态”的,好的文化也能“搬家”,既可“走”出去,也可“请”进来,潜移默化的感受与吸收同样重要。“上次村里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确实开了眼界。一些地方的老百姓从起居到出行,再到生产劳动都养成了良好习惯,邻里关系也很和睦,在一起议论的都是发展产业的事,也很少有赌博等坏习惯。”大石桥村村民李大爷感慨地说,“好的东西没有理由不学习。”

文化元素也同样贯穿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每年相继开展的乡村旅游节、龙门“牛王会”、原香国际“香草节”、紫海原香绵阳“七夕”婚俗文化旅游节暨婚博会、万和葡萄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已逐步形成一次一主题、四季有看点的鲜明特色。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