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庆欣 腾讯金融合作与政策部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曾在中信建投证券从事股票量化策略研究工作,拥有多种量化策略开发经验,现负责量化类基金研究及行业轮动等量化策略开发工作。
编者按:一些金融名词看似高深莫测,强行给我们普通人的理解设置了屏障,理解起来煞费力气……这里有一篇带你死磕专业名词,精准分析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好文,或许能给你2018年的投资之路带来启示~
一年一度的两会刚刚结束了,今年两会期间,“去杠杆”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自2016年以来,一系列关于金融行业“去杠杆”“防控风险”的举措、政策相继颁布实施。去杠杆这个词也时常出现在我们耳边,今天不妨花点时间来深度了解这个词。
阿基米德(杠杆原理的发现者):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在金融领域,杠杆就是用很小的启动资金,通过信贷(借钱)的方式,放大投资的结果。
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到杠杆,比如按揭买房,分期买车等等,虽然手头钱不够买车买房,但是我们可以用未来挣到的钱,提前享受生活。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本金有1000块钱,但能稳定的用每1000块钱赚到100块钱(10%的收益),而利息只有5%的话。那么,你通过借钱来赚钱,就是使用了杠杆。你的那笔稳赚10%的收益的“生意”,就是这个杠杆的支点。
什么是经济杠杆,如何衡量?
杠杆率,或者说宏观杠杆率其实就是宏观债务率,在实体经济当中有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而每一个部门都有负债。经济整体的杠杆率,就是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部门债务和 GDP 的比值。因此,去杠杆就是降低宏观债务率。
由下图可以看出,过去10年,我国杠杆率基本处于上升阶段,根据BIS(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2017年3季度我国杠杆率为256.8。横向比较来看,中国香港和日本超过360,中国位居第五,美国现在杠杆率248.7,排在我们后面。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杠杆率为191.9,G20平均杠杆率为246.0,可见我国杠杆率偏高。
为什么去杠杆如此重要?
当经济过热时,企业的投资生产、居民的消费热情均比较高涨,常常伴随着杠杆率的提升,而杠杆率的提升也使得经济和金融的脆弱性上升;当杠杆过高时,局部的违约事件容易引发起连锁的违约效应,造成大量的企业倒闭、资产价格大跌、银行挤兑破产等严重经济后果,形成经济或者金融危机。
2000年至2008年,伴随美国经济的繁荣,其杠杆率也在不断提升,终于在2008年形成了次贷危机并席卷全球。
2008年后至2018年,美国通过以量宽为代表的政策成功控制住了杠杆率,使其维持在250%的位置而不再上升;另一方面,在控制住杠杆率的同时,包括量宽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又使其摆脱了经济衰退,如今美国经济增长率重新回到了2%甚至有望继续攀升。
反观2008年后的中国,中国当时的杠杆率其实不高,但我们在2009年为了刺激经济拿出了4万亿,之后又有一系列的降息降准等货币宽松政策,不过放水并没有对经济刺激有很好的作用,经济一方面在持续走低,另一方面,杠杆率却翻倍的增长。
现实的例子表明,经济过热常常伴随着杠杆率过高,这时则容易引发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政府常常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做得好的,杠杆率不会提升,经济能够重新获得增长,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发展;但是如果做得不好,杠杆率继续攀升,经济仍然衰退。
由此可见,在经济过热的时候要控制杠杆率以免发生经济危机;在经济衰退时也需要控制杠杆,控制住了经济有望复苏,控制不住,经济仍会探底。
去杠杆 究竟怎么“去”?
宏观杠杆率等于经济总负债/GDP, 从分子来看,要想降低杠杆率就是要降低总负债,这有两种办法,一是债务减记,也就是破产清算,打破刚性兑付;二是降低债务的扩张速度。
从分母来看,要想降低杠杆率就是要提高GDP,提高GDP增速也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增加通胀,以增加 GDP 的名义增速;另一种是增加GDP实际增速。
看一看我国近年在去杠杆上的政策措施:
2015年,我国开始大幅降准降息,目的是希望通过降低利率,来降低债务的扩张速度,这样新增债务负担会减少。但是,在利率大幅降低之后,虽然债务利息负担变少了,但是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大幅举债投机,居民负债率在3年之内从40%升至55%,我国杠杆率不降反升。
其实,去杠杆的第一步是打破刚兑、减记债务,这方面我们并没有做到。为什么美国能够成功去杠杆?在于其在金融危机以后让投机过度的银行破产倒闭,而当年日本就是一直保护银行,债务得不到减记,所以经济一直无法出清。另外,我国经济传导机制十分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形成经济的脱实入虚。
从分母出发来看,近年来的宽松货币政策及去产能政策,目的都在于推高GDP平减指数,也就是广义通胀水平。不过,仅仅推高通胀,只是在转移债务,只有在温和通胀水平下推动居民消费、通过货币需求的刺激拉动投资这才能重新使得经济走向稳定增长。
但我们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带来真实的实体经济需求,宽松的货币环境更多带来了负债率的大幅提升。
在提高GPD实际增速上,除了指望货币供给刺激需求之外,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也是其中一种方法。如何让这些要素更有效?
政府公布的脱虚入实等针对性政策(定向降准等)、减少行政审批、发展直接融资、国企混改,监管机构改革等基本都可以归类于此,政府将这类政策措施概括为补短板。另外,减税及税制改革也是直接作用于生产要素效率的重要措施。
2015年及其之前,我们很多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条件是不清晰的,在自身问题不大的情况下运用天量货币刺激反而带来了高杠杆的长期副作用;在经济结构畸形,监管不到位、刚性兑付缺失情况下降成本促创新,又加重了债务负担。
2015年后,国家经济思路越发清晰,政策稳步可持续,市场预期一致,总体上,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的稳步推进,未来有望经济出清并重新走向复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