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丨顶层设计: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
2018-04-03 21:48: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调查丨顶层设计: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

乡村振兴调查(一)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文件还规划了三个发展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党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连续作出重大决策部署,这表明我国辽阔的乡村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春天。  

结合当地实际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之举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乡村振兴是一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又极不平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各地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作好顶层设计是关键之举,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要因地制宜地避免千村一面。

“乡村振兴要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和品牌兴农之路,要防止盲目振兴。要做好顶层设计,针对乡村的具体情况寻找振兴之路,不搞‘一刀切’。对于条件较好的乡村要率先振兴,对于条件稍差的乡村创造条件振兴,对于条件特别差的采取帮扶等措施走振兴之路。”姜文来表示。

姜文来认为,东部地区较发达,基础条件好,率先实现乡村振兴,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样板和典范;中部地区经济尚不发达,基础相对薄弱,紧跟东部地区,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西部地区落后,基础条件差,因地制宜地向乡村振兴迈进。一定要因地制宜,切忌好高骛远,搞花架子,要在产业选择上下好功夫,做好顶层设计,认真实施。

姜文来还强调,做好顶层设计一定要上下联动,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智慧,切忌出台“办公室”振兴方案。同时对振兴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估,有好的经验及时吸取,不好的地方及时纠正。既要重视乡村振兴,苦干实干加巧干,同时又要防止搞样板工程。在考核过程中,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纳入考核范围。

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巡视员、研究员秦中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作了这样的表述:新时期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总结本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的“三农”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系统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农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体中的具体体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按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进行考虑设计,引入新思想、新手段和新平台。

秦中春指出,在战略目标上,重视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差异性,各地必须实行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在粮食安全、产业效益、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上进行合理选择,讲求因地制宜。

在战略手段上,要重视打破历史形成的乡村发展低水平均衡状态,把握人力、地权、资本和技术四个重点,引入先进要素。

在战略保障上,重视拓宽乡村建设发展主体,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相结合,加强组织领导、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我国乡村地域辽阔,乡村类型多样复杂,乡村与乡村之间差异很大。要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推进乡村多功能性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对乡村进行分类,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实行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退则退、宜居则居。”秦中春说。  

既要扎实推进又要敢于直面难题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外流严重、人们观念守旧、村级集体资产积累不足等问题,而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长期过程,在推进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

专家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更不能搞形象和样板工程,搞运动式开发,既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扎实地走好每一步和做好每件事,又要敢于直面难题,迎难而上,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推向深处。

“对于乡村振兴而言,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很关键,如何让产业兴旺是首要问题。”姜文来分析说,必须选择有可持续性、有市场效益、对环境造成影响小的产业。现在我国乡村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雷同比较普遍,选择一个好的产业是难题,也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姜文来还以东部乡村发展为例说明选择好产业的重要性,他说,我国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在乡村振兴方面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经验就是有一定的产业支撑,这些产业都是比较赚钱的第二、第三产业,靠第一产业振兴的尚不太多。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足,出现了乡村比较富裕但环境比较差的情况,这是我们乡村振兴必须吸取的教训。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将瞄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要在量和质上同时下功夫。

因此,姜文来提出,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将其做实,让百姓真正地享受到乡村振兴的好处,避免走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将生态宜居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来进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而在秦中春看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各部门要有大手笔、抓细节、立高端和转方式,解决目前“三农”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和一些地区历史形成的低水平均衡状态。

秦中春强调,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登高望远,能深谋远虑,也要脚踏实地,直面现实难题,实行问题导向,把合理提出问题、准确界定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作为考核标准,重视防范风险,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推进工作。

因此,秦中春建议,下一步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协调机构和责任机制,保障资源配备和工作投入,统筹做好跨时期工作、跨城乡工作、跨村庄工作、跨部门工作、跨个人工作和跨政府工作,扎扎实实做成几件大事,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做好,切实解决重大问题。

同时,他还建议把乡村建设发展的规划布局做实、市场机制做实、服务中心做实、领导协调做实、组织创新做实、社会参与做实。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进行合作分工,引入条件、责权对等、全面规范、高效运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乡村振兴调查(二)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求“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重点强调了乡村的“五个振兴”目标,今后乡村必成为人们投资创业的热土。

目前乡村吸引人才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下一步应如何鼓励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怎样才能留住人才,使他们真正安心在乡村发展创业?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

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温暖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后乡村必将成为“双创”的重要阵地,要鼓励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

温暖认为,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也是一种可持续开发的资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发展成就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人才在这个闭环中将发挥核心作用。

温暖建议相关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政策举措,通过对口帮扶、有效激励、税费减免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梦想、成就人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文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要鼓励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留住人才非常关键。”

姜文来分析指出,目前大多乡村吸引人才的有利条件尚未形成,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乡村收入低,收入渠道窄,和大城市相比机会少;二是农村教育落后,孩子在农村教育感觉没有前途,为了孩子的未来向城市转移;三是各种文化设施相对落后,休闲、娱乐等满足不了人才需求;四是人才上升的空间有限,仕途难以有大的上升空间;五是乡村是人情社会,办事等人情因素占有很大成分,外来人融入需要一定的时间。

河北省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河北省浙融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千朗对乡村振兴战略也十分关注。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前景广阔,但是投资要慎重,先研究后出发。

陈千朗判断的依据是农村经济发展是新的课题,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今后将会有很多发展机遇,但就目前来看投资时机还未成熟,还有许多制约因素。因为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落后于城市,特别是各种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思想上不解放,政务服务执行不到位,农民主体地位与利益得不到保障,乡村的软硬件环境还有待改善,特别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与城市差异悬殊,人才交流相对应的政策措施需要改革理顺。否则即便在那里投资,也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  

应多措并举破解瓶颈

姜文来认为,欲破解乡村现实存在的这些难题,需要多措并举,逐步加以改善。

姜文来说,在人才吸引方面:一要大力培养乡土人才,他们的根本来就在乡村,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爱乡村的当地人才,如利用高职、高校资源,培训乡村急需的人才,当然国家在此方面要给予政策性支持,如减免学费等;二要引进人才,通过大学生村官等方式让大学生走进乡村,让大学生为乡村振兴出力;三要通过产业吸引人,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持,好的产业有利润可赚,就会吸引资金进入,人才就会随着资金流动而进入;四要乡村振兴帮扶,和机关院校结成帮扶对子,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人才要不拘一格,只要能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

在环境改善方面,姜文来认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薄弱,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水电路以及相关的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扬乡村文化正能量,弃不良习俗,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之成为有文化、有前途的乡村。

此外,姜文来指出,目前当务之急须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乡村教育质量向城市教育质量看齐,这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方面。

对于如何吸引人才,陈千朗认为,首要做好相应人才引进工作,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聚天下人才用之。其次,要着力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创业创新条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才留得安心。

陈千朗还就如何破解乡村发展瓶颈提出了五点建议:一要体制机制创新,把资源盘活,让人才与资本等资源要素有序流到农村去。需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完善乡村政务环境,并对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医疗、教育、社保、住房保障、土地制度进行改革,等等。

二要推进利益共享发展理念,乡村二级大力改进政务商务环境与城里接轨,让创业者有信心,让投资者有利可图,让乡村得到可持续发展,农民得到实惠,有共同利益才能发展得好。

三要在硬件环境上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快速提高乡村文化品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通硬化公路、解决安全饮水、整治河流沟渠、改造农村电网、开通移动4G和宽带网络等。

四要在软件环境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诚信文明意识,打击宗派地方恶势力。加大对村级党务、村务、财务的公开与监督力度。

五要重点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互联网农业,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调查(三)

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期盼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自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更是对此充满希望和期待。但在欣喜之余,他们也看到了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认识到了农村发展中的不足,下一步如何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成了他们普遍的愿望和动力。  

村村有本难念的经

对于乡村的发展现状,记者采访了东部地区一些村委会主任以及农业技术骨干人员,他们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就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匮乏。

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联南村村委会主任陈爱珠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们村地处山区,没什么收入,外出务工、创业人员比较多,村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妇女,现田间只看到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农民伯伯在劳动。”

“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年轻、有技术经验、具有较强号召力的农民朋友们回家乡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农村才会振兴。”陈爱珠向本报记者感慨道。

陈爱珠还说,农民思想守旧,对农业还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他们认为,农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从事工业、商业等领域才会致富。而且有些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好不容易离开家乡,在外面找到了创业门路,所以,不太愿意再回去务农。

此外,陈爱珠还告诉本报记者,资金缺乏也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村民们对乡村振兴很关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村民们对乡村振兴充满期待,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有很多困难,还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许峰村村委书记林日懂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林日懂分析,实施乡村振兴首先是土地流转有一定困难。其次,人才外流严重,“我们村年富力强的几乎都在外面发展,留守在村里的大都是老弱病残者。还有建设资金缺乏,我们地处山村,村集体资金没什么积累。”林日懂说。

林日懂说,“我们村地处山区,有旅游和农业资源优势,以前想开发,但没有相应的政策,现在有政策,可以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打造田园风光,但土地流转又有困难。因为我们村那些山林和田地都已包干到户,分散在村民手里,如果把这些闲置的土地流转起来,就要跟村民签协议,但有些村民宁愿让土地在那里撂荒,也不愿拿出来流转。”

寄希望于未来

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实施乡村振兴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林日懂信心十足。他说,下一步先把村集体土地进行确权登记,让集体土地流转起来,盘活村集体资产,然后盘活村民手里的土地,让村民参股,采取“公司+农户+产业”的方式,引进企业投资,打造生态农业和田园观光旅游,真正把村集体资产做强做大,让村民们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

林日懂去年在浙江省委党校学习期间,学校组织他们去安吉考察,考察后,他认为,安吉的发展之路值得借鉴,下一步计划带一些村民去安吉参观学习。但是,鉴于目前村集体经济薄弱以及土地流转指标尚未纳入规划,有些好的设想得不到实施。过去也有投资商对林日懂所在村的旅游资源感兴趣,因土地流转有难度,最终打消了投资的念头。

陈爱珠说,想要解决人才问题,第一,政府部门要给予政策倾斜,在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此来提升农村劳动力队伍的战斗力。第二,要加强规划引领,从农村实际出发,在保持原形原貌原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和科学的规划,让农民看到希望,尝到甜头。第三,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

“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抓新农村农业建设,我要借这个机会,进一步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争取今年脱贫。自己创收的同时,也带动其他更多的农民兄弟创造效益。”山东乐陵弭科农小麦研究所所长弭尚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弭尚岭是山东省乐陵市孔镇北小刘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他花费32年光阴,曾冒着饥一顿饱一顿、家人离他而去的风险,硬是靠刨树根、拆自家房梁凑齐了专利费而研发出了高产彩色小麦,目前他的弥麦3号和7号已获得国家专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弭尚岭至今还负债100多万元,他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了品种研究上,前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种子、机器设备、人员等都需要投入,花了不少钱。

对此,弭尚岭并不担忧,他预感自己的育种生涯即将苦尽甘来。“我的小麦品种在德州搞示范区,在中国小麦区搞38个试验点,全国各地种粮大户都跟我联系,要与我合作,推广种植我的小麦。今年种植面积2000多亩,预计产量能达200多万斤。以前是我找人家合作,现在是人家找我合作。”弭尚岭说。

“下一步我要立足中国‘三农’,面向全国,因为‘三农’是我的根。”这是弭尚岭的愿望。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