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山雨欲来之际,除了贸易政策方面回应外,策略选择也十分重要。对于对华贸易制裁,除了见招拆招、观察为主、不急于反应外,还可结成统一战线,联合多数支持全球化的国家和美国内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势力有效反制。
沈建光/文
2018年初以来,中美贸易战担忧再度升温。
白宫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向中国施压,要求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减少1000亿美元;特朗普甚至要求对中国上百项产品实施每年规模600亿美元的关税计划;3月1日特朗普宣布对进口钢材和铝材征收25%和10%的关税;同时,结合此前美国对光伏、洗衣机增加关税,以及4月末可能公布的对中国301调查结果,特朗普兑现美国优先、降低中美贸易逆差的竞选承诺有望在2018年付诸实践。如何看待今年中美贸易摩擦?美国一意孤行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其影响与后果又将如何?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特朗普 资料图)
2018年特朗普大打贸易牌
2017年特朗普并未过多关注贸易问题,这让诸多政治家、经济学家与投资者的紧张情绪得到些许缓释,大多观点认为特朗普不会发动贸易战。然而,今年以来,特朗普对华贸易问题态势强硬,再度增加了2018中美贸易战的可能。特朗普态度转变背后有何动因?
在笔者看来,主要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美国经济向好的同时,贸易逆差却创9年来新高,特别是中国作为美国第一大逆差国,2017年中国对美国顺差创下17年来新高,进一步加剧了特朗普政府的警觉;二是中期议会选举临近,特朗普在成功推动税改之后,亦想进一步巩固政治成果,兑现选举承诺,进而为在中美贸易中占得好处,增加中期选举的砝码。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外在风险。而从经济层面分析,一旦中美之间爆发全面贸易战,无疑将重创两国经济。与中国而言,中美贸易战一旦出现,短期内难免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和劳动市场稳定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中国对美国出口依赖要高于美国,2016年中国对美商品出口占中国商品总出口的18%以及GDP的4.4%。对美商品出口不仅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也体现在不断增加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
虽然理论上中美爆发贸易战后,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会转向其他国家地区,但笔者研究发现,中国主要出口商品中在其他几大出口国所占的比重已相当之高,进一步提高出口比例和市场占有率的空间极其有限。例如,对美国出口量最大的电子机械与设备,日本从中国的进口占全部进口的49.6%,韩国从中国的进口占全部进口的40.7%,德国占23.0%,英国占22.7%,消化更多的中国进口相对困难,而非主要贸易国市场的自身需求又相对有限。
当然,贸易战对美国而言,也并非有利。今年中国的零售总额将首次超越美国,一旦引起中国方面的反击,对美国经济也有巨大打击。原因在于中国是美国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国,美国对华商品出口不仅包括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如飞机、汽车、电子设备,也包括资源型商品,如原木和谷物。事实上,美国绝大多数的大型跨国公司都视中国为重要市场;中国服务业对美国也十分重要,相比于贸易逆差,美国对中国的服务业是巨额顺差;此外,如果考虑到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每年有相当多的中资利用香港作为并购和投资平台,真实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从替代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美国同样依赖从中国的进口,短期内找到中国制造的完全替代品相对困难。贸易战将会推升美国人民的生活成本并提高通胀风险。实际上,当前已经有担心美国工资上涨会推动美国通胀的上升。
此外,笔者认为,美国希望制造业回归的想法也并不现实。考虑到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一再提出再工业化的主张,但美国制造业对经济贡献却在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下降,除非美国对全球所有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国家同时进行贸易战,否则低端制造业回流美国将难以实现。
贸易战阴影下,中国如何应对?
中美贸易战对双方不利,但特朗普此刻态度鲜明,对中国挑起贸易争端只是时间问题。那么,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笔者认为,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回旋空间的,毕竟考虑到每年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飞机、电机电气设备和机器、机械器具等商品金额超过百亿美元,美国对华有巨大的直接投资,中国持有1.18万亿美元美国国债是美国国债第一大的持有国,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服务业比较依赖,对华服务贸易顺差等等,特朗普想打赢贸易战,也是很艰难的。
在笔者看来,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除了在贸易政策方面的直接回应以外,策略上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这体现在一是见招拆招、不要急于反应,先以观察为主。毕竟目前来看,美国采取的对钢铁与铝增收关税,打击最大是其传统盟友,如韩国,欧盟等。中国在这两项对美国出口占比近年来都在降低,最坏的情况也不会差到难以接受。相比之下,欧盟的态度更为强烈,在经过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以及特朗普对北约的怀疑态度之后,与美国产生的间隙再度加大,甚至表态对美国进口汽车加大关税。因此,让紧张情绪在欧美之间飞一会,总好过过早出头,急于表态。
二是以国内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作为谈判砝码,并致力于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以抵御外部风险。事实上,相比于十年前中国零售市场仅是美国的四分之一,2018年今年中国的零售额可能会超过5.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市场。同时,过去十年,中国住户可支配收入增速约是美国的四倍,居民储蓄总额约是美国的两倍有余,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被全球包括美国企业看好。
三是以我为主,加快推动供给侧改革。考虑到当下中国对欧盟、东盟与日韩的出口量已十分巨大,很难找到与美国市场体量接近的替代市场,国内市场消化是最重要出路。实际上,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出口的依赖已然降低,消费已经成为支持中国经济的最主要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铸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市场是政策发力的关键,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加大力度支持消费转型升级,提高中高端产品消费和服务品质,并配合新一轮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消费领域供需错配难题,增加内需以减弱外部冲击。
四是保持积极的开放姿态,尤其是金融业、高科技行业与服务业都有开放的空间。例如金融领域,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外资参与度不高,加大开放力度,既可以缓释外部压力,同时也是增加竞争,适应全球化与提高国内金融业潜能的需要。同时,适度增加对美国进口,特别是增加美国高科技公司、服务类公司的中国市场份额,可以提升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和争取更多的盟友。
五是加大汇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看到,去年以来,人民币呈现了兑美元升值态势,这其实使得特朗普指责人民币汇率低估,发动贸易战缺乏支持。而更进一步,在人民币贬值压力缓释,资本大规模外流压力减轻的背景下,加大人民币浮动与重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吸引资金的双向流动,更使得中国巩固支持全球化与开放的姿态,赢得更多跨境企业的支持。
总之,在笔者看来,对于任何特朗普政府的对华贸易制裁,不用急于反应,而是结成统一战线,联合多数支持全球化的国家和美国内部反对贸易保持主义政策的势力,做出有效反制。正如上文所述,特朗普贸易战得到了传统盟友和白宫内部不少人士的反对,其“四面树敌”的举动于中国而言并非坏事,为争取多边合作应对中美双边矛盾激化提供缓冲和机遇。而中国最大的挑战还是在贸易战阴霾下,中国政府能否更坚定地实施国内的市场化改革和全方位的开放。
(作者为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编辑:王延春)
责编 | 苏月 yuesu@caijing.com.cn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