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同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宏观调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宏观调控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
经济学教科书认为,宏观调控是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而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实施措施,以促进宏观经济总体的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的实现。
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什么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一是因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过程中,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一致矛盾使得经济运行必然存在波动,严重时会出现经济危机。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传导机制调节社会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趋于平衡,保持经济正常运行。
二是因为市场经济中,生产者追求生产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消费效益最大化,市场机制作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得市场主体的个体利益可能与社会利益存在冲突,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保障市场主体的个体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协调平衡。
三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垄断、外部影响、非对称信息、公共产品不足等原因,可能在某段时期或某个领域出现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通过适当的调控政策措施对市场失灵状态进行矫正。
四是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生产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需要进行宏观调控,使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减少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而导致的经济运行的失衡,保障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宏观经济运行由于国际或国内的原因出现过数次波动。针对每一次宏观经济波动,我们都进行过宏观调控,既有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也有需要认真汲取的教训。比如,近年来,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实践中进行宏观调控,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看到了问题,至少得到两个重要的启示:第一,在宏观调控中特别是实施扩张性政策时会出现货币供给的增加和债务的增加,这必然会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产生潜在的多种形式的金融风险和债务风险,因此对货币供给的数量和投向,以及债务的规模和结构必须把控适当,最大限度减小可能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宏观调控的效果是与制度环境密切相关的,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环境,使相关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跑偏,发挥更大更好更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调控工作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保持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是一项关键任务。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五个着力点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宏观调控过程和经验,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调控的对象不仅在需求侧,而且拓展至供给侧。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重点在调节短期的经济波动:当经济疲软萧条时,采取刺激或拉动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政策措施来抬升经济活动水平;反之,当经济过热价格水平过度上升时,则采取抑制或降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政策措施来减缓经济活动水平。传统的宏观调控认为,经济波动特别是短期波动是由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不足或过度引起的,因此,刺激或抑制需求是应对经济波动的根本之道。这样的认识,难以从总体上把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运动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从而忽略了长期因素,特别是趋势性因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力。把握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性因素的关键是供给侧问题,不仅是总量问题,而且有结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宏观调控在引导各类需求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总之,宏观调控的对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运动,无论从长期发展来看,还是从当前的阶段特点来看,宏观调控必须更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宏观调控的目标不仅是GDP、就业、价格、国际收支,而且拓展到事关人民生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人们更重视的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就业机会的多寡、价格水平的稳定,以及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这四项内容成为传统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加明显。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那样,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强民富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物质基础,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是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是生存环境的优良,是社会地位的保障和提升,是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应该纳入宏观调控的目标。
第三,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是保证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拓展到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传统宏观调控目标基本上是定量指标,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不高时,首先需要满足的是数量。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增大,经济实力的增强,原来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扭转,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具体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经济结构性矛盾、生产效率性问题、社会民生建设滞后,以及资源环境保护不足等方面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问题上,而发展不充分则主要表现在发展质量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经济各层次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以及今后长时期的宏观经济工作任务,这也是宏观调控必须重视的内容。
第四,宏观调控的手段不仅是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拓展到综合多种政策的组合。传统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有以税收力度或税收结构调整为内容的财政税收政策,以财政赤字及国家债务预算为基础的政府支出规模设定为内容的财政预算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有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直接性货币政策和调整利率等货币价格水平的间接性货币政策。一般情况下,通过上述手段可以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作用,同时由于各种可能的原因,宏观调控效果往往不甚理想,有时甚至背道而驰。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极大地丰富了宏观调控的策略理念和应用手段,将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内容和形式不断健全,将相关政策协调起来,在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下发挥多项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作用。
第五,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不仅是保持较高增速,而且更强调稳中求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需要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以及宏观经济效益尚处在较低水平,速度型增长是当时宏观经济的主要特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无论在微观层次还是宏观层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稳定的大环境,努力创新和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是提供这种大环境的保证。经验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宏观调控工作遵循稳中求进都是制胜法宝。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保持定力,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