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金融科技浪潮是席卷互联网金融圈,而值得思考的是:金融科技的一些创新活动,会不会带来一些系统性风险和冲击?
1月9日,野马财经联合独角金融举办的“领航智能金融新时代——2018金融科技高峰论坛”在京举办。在本次论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就“智能金融时代的创新与风险”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以下为主要分享内容:
过去一年多以来,相信大家对智能金融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新现象,已经有了一定关注和理解。在此,我围绕“创新与风险”的核心,把一些案例与经验拿来与各位进行分享。
首先谈一下创新。无论什么样的金融,都希望结合新技术,解决金融功能实现中的内在矛盾,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重要起点。当我们把科技用到金融领域中时,能对金融固有的矛盾予以缓解,这样的金融科技才有助于实体改善金融效率。
近期,我关注了国外一批新兴的中小银行,在智能化结合金融科技方面做得比较突出,体现出面向未来一代的转变。比如英国典型的数字银行机构Atom Bank,已经有全牌照,并在安全技术保障、生物识别信息登陆、业务认证等方面都应用了顶尖的技术。同时,其APP也加入DIY元素来适应年轻人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此外,美国的Movenbank也比较值得关注。Movenbank没有牌照,主要跟传统银行进行合作,但它有很多智能理财的服务,把客户消费行为分为消费类、民生类和储蓄类,能够自动结账。
从以上例子也可以看出,在智能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新型金融组织不断涌现之外,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仍然是金融创新的主力。
创新的另一面是风险和安全。智能金融的风险可以从两大方面来考虑,一个是系统性风险,一个是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监管层、政策层最担心的,担心这个领域大量风险的蔓延,对金融稳定产生冲击。非系统性风险,是个别机构、个别组织出现的风险,二者的层级不一样。
首先是系统性风险,它能够使整个金融体系都有可能受到短期快速的冲击。上一轮金融危机之后,大家都希望能够有效度量系统性风险,但现有的理论模型、度量方法等存在瑕疵,引入系统性风险还是有些问题。金融体系的脆弱、资产价格的波动等内部因素,经济的周期、政策的大起大落、制度的变迁等外部因素,都对系统性风险造成影响。从目前的理解思路来看,首先应该关注监管层最关注的是哪些风险,然后以此出发来考虑一些金融科技是否能够有效缓解这些风险。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上述的风险因素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视角来进行梳理。一是从技术视角来看,比如像AI生物识别技术+支付大规模应用,确实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但如果技术本身存在瑕疵,同样也可能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风险。二是从行业视角来看,金融科技的应用给现有的金融业态带来哪些风险增量。三是从业务视角来看,像存贷款资本筹集、智能投顾、电子化交易等业务,放在原有金融体系当中来看,是否带来了风险冲击和影响。
面对系统性风险,其实审视就是三个方面。一是同时性,会不会在某个时间节点同时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冲击?比如e租宝这样基于坑蒙拐骗的平台,其冲击到不了整个体系,因为其他大多数平台是基于正常运营。如果同时产生冲击肯定有问题。二是同因性,各个机构之间集中暴露类似的原因。三是链式反应,一个、两个机构出问题没有关系,如果进一步传染,把风险扩大就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和影响。这三个方面,未来要进行重点关注。
所谓新金融,跟整个金融体系相比,规模还比较小。其在整体业务规模不大,总量不大的情况下,链接了众多的小额群体,比如长尾人群。这些长尾人群有可能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而且是结构化链接,一旦出现风险,就可能迅速传染,产生系统性冲击。这也是系统性风险应该关注的。
我们建议,在风险方面更多地去关注系统性风险,个别机构可能出现的非系统性风险,更多是确定底线原则、穿透式监管原则、负面清单等,然后按照市场化来解决问题。
最后归纳一下,金融科技的整个框架当中,未来的监管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一是央行会审慎的纳入新金融元素。二是面对非系统性风险,无论是P2P平台,还是众筹等,这些新的金融中介或类金融中介要有底线穿透性原则。三是把更多科技手段放到监管当中,比如监管沙盒。但利用复杂网络技术、新技术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甄别,是有一系列假设前提的,要在现实当中做到并不容易。
另外我自己归纳,如果要在系统性层面上真正做到对风险进行有效的事先甄别还是比较难的,从根本上来说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所谓“强身健体”的问题。通过改革、规范、健全来增强金融体系的弹性。从基础上来改良,这是重中之重。
第二点是改良系统性风险积累的“土壤”。同样一种平台,为什么在有些国家会比较规范,虽然也有一些假标之类的情况。这一点比重视产品本身更加来得重要。
最后一点是更有效地应对危机。危机的出现是越来越正常的一个现象,但如何应对危机,避免“猝死”?这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就如美国经历的数次重大危机,危机开始时,有人说美国人要倒霉,但危机结束后,整体上能够转嫁危机成本的最后还是美国人。这里面体现的就是面对危机时的弹性跟恢复能力。
总而言之,智能金融走到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进一步地规范、进一步地看向未来、进一步良币驱逐劣币的时代。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发展跳不开加强监管的大环境,另一方面也非常欣喜地看到金融科技进一步服务金融实体是得到支持的,挤出的只是泡沫。在这种情况下,智能金融领域的从业者、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未来可能影响我们的三大要素:第一是政策跟监管,第二是技术本身,第三是市场需求。跳来跳去跳不出这几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