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是"双刃剑" 需用法律正面引导
2018-04-03 21:58: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北大法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是"双刃剑" 需用法律正面引导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28日电(毕彤彤)可以使用人工智能仪器治疗疾病,可以操作无人机播撒农药……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被应用,正构建着人们的美好生活。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人工智能隐私保护等方面的一些争议。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晓雷 中新经纬李卿 摄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其相关的因素,如大数据、算法等,给既有世界的事物、人的行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法律层面上它正在深刻改变着法律的社会基础和法治条件。”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晓雷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专访时表示。

他举例说,比如数据,现在变成了一个法律客体,成为法律意义上有价值的事物。如何界定数据拥有者、存储者跟数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人的关系、界定数据的使用方式,就需要对数据的使用、交易进行规范,比如不能非法买卖数据等。

“再比如,工业4.0的智能家电,厂家会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与消费者联合生产一个定制的家用电器,这时候传统的买卖双方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或许会从买卖合同变为其他性质上的合同。”杨晓雷称,这就意味着,在产品出现瑕疵时,就需要新的法律关系来进行确认。

国务院2017年7月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也明确要求,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

“作为新技术的典型,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将其引导向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法律因为有了人工智能会更加发展进步,人工智能因为有了法律会更加安全,从而符合人类需要。”杨晓雷说。

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人?杨晓雷认为,对此应该持审慎态度,替代应该是一个无穷接近的变化,但最后可能是达不到的过程。“我们是非常欢迎这样的技术手段的,因为这有利于发挥法律社会治理的最大效能,虽然不少人担心,包括担心律师、法官担心将来会不会失业?我们觉得不会。”

他同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在未来,既有的职业疆界会被打破。不排除数据的应用和算法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无论在将来是法官还是律师,甚至一个法学家,既有的职业疆界会迅速打破,而且会在法学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打破。 (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