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记者量身打造的行业资讯平台
作者 | 陆鹏鹏
扎克伯格25日于美英两国九家主流报刊上刊登整版广告向民众道歉,Facebook的泄密事件尚未平息。另一边李彦宏就关于隐私一问题发出了令广大网友愤慨的言论,将百度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3月26日,李彦宏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谈及隐私问题时表示,中国的消费者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很多时候是愿意以一定的个人数据授权使用,去换取更加便捷的服务的。
“隐私换效率” ? 网友:我们是无奈和被愿意!
视频来源:财新
先来看一下视频原话:
当你把不同领域的数据汇集到一起,力量就会变得更强大。但是我们也非常了解隐私问题,或者说数据保护,我认为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且执法力度也加强了许多。但同时我也认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相对来说也没那么敏感。
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才会去使用它。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
言论一出,网络便呈现出多种声音,有网友称,李彦宏不能代表大众,并不愿意用隐私换取效率,我们是被愿意的。
有网友称,李彦宏说了很多人想说而又难以启齿的一些话,总体而言比较客观中肯,有争议,才会有进步和改变。也有网友表示,媒体断章取义了。
昨日(27日)一篇名为《李彦宏说错了什么》的自媒体文章也快速刷屏了朋友圈,文章举例称:
“你向医生袒露身体的隐私,以换取健康的保证;你向邮局公开住所的隐私,以换取信报邮包的及时送达。互联网时代,你把银行账号、手机号和住址,都告诉了电商平台,以换取足不出户就可以购物,购买的东西也可以送上门来。”
文章大意是李彦宏什么都没有说错,他唯一的错误就是,他说得太直白了。但也有网友回应表示,作者在隐私问题上偷换了概念。
在Facebook因数据泄密门,遭遇自身有史以来最大危机的背景下,公众对隐私泄露一事的敏感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加之日常的信息、电话、邮件骚扰,李彦宏的言论自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关于隐私问题,融媒体专家郭全中在接受蓝鲸采访时提了两点观点:
一是中国个人隐私确实被侵犯的更多,甚至有人称之为“裸奔”,但绝不意味着中国人更开放。一则因为中国用户被动地被开放,而不是主动地开放,因为一些平台在收集用户数据并没有充分告知;二则中国用户缺乏数据隐私教育,对数据隐私被侵犯的伤害不清晰。
二是在互联网情况下,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服务,确实需要让渡一定的个人隐私。但这种让渡一定是主动的,既用户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清楚哪些被让渡了,而不是在不清楚的情况下强制地被动让渡。
媒体标题有断章取义之嫌,但百度也非清白之身
如今网友黑百度似乎成了政治正确,而百度的每一次发声都会招来更猛烈的抨击。纵观各媒体的标题:
李彦宏: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
李彦宏: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效率
李彦宏:中国人对隐私不敏感 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
各媒体在标题中将中国人和隐私效率之间直接用了愿意对接,如果单看这一句话确实有失偏驳,但若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李彦宏有意识强调了对隐私的保护对用户意愿的尊重。
在公众对隐私问题敏感的当下,李彦宏这一席话说似乎太过赤裸,然而部分媒体在标题的提炼上也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那么究其本质,百度是否如李彦宏所说尊重了用户的意愿?答案是否定的。
据新京报今日报道,百度贴吧和爱奇艺两款百度系APP未经提示就直接开启了有关隐私权限。百度app更是在选择不同意开启某些权限后,就无法正常使用。
报道称首次安装并打开百度APP后,首页弹出的提示显示,其会开启包括通讯录、位置等在内的几乎全部敏感权限。该提示有“不同意”与“同意并继续”两个选项,若选择“不同意”,则百度APP无法打开。
综上可知,百度并未如李彦宏所言,在尊重用户意愿的前提下获取用户隐私,同意与拒绝两者选择没有做到平衡,甚至在用户选择否认后强加干扰或者诱导用户选择同意使用隐私。
主流媒体齐发声:尊重隐私是根本,企业不能无底线
舆论还在持续发酵,各主流媒体也发表了对此事的声明。
央视:莫让企业对用户的熟视无睹成为脱口而出
央视表示,李彦宏这番话引发舆论反弹,并不意外。但百度选择在脸书焦头烂额、全世界眉头一紧之际说出这样的话,有点意外。而人们最害怕的,不是李彦宏往枪口上撞说了错话,而或许是他说了真心话,是科技巨头对用户核心利益的熟视无睹,成为一种脱口而出。
信任绝不应该被辜负,焦虑应该被更妥善地回应。当然,仅仅表态依然不够,当数字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当务之急是为大数据使用建立更完善的原则。
新华社:隐私监管不能光靠企业
新华社发文称,在互联网时代各类媒体掌握着大量用户数据,数据采集分析技术也日新月异。而大部分人对自己什么时候被采集了哪些信息、信息会被如何利用、能否选择性删除数据、软件公司通过何种方式保障隐私安全等问题,都一头雾水。
没有健全的法律规范,仅靠企业自律来保护用户个人隐私,可能引发民众对大数据技术的恐惧。2017年6月起,中国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开始施行。法律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人民日报:企业应对个人信息更"敏感"
人民日报发文称,隐私保护和效率提升,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不管技术发展到哪一步,企业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必须征得消费者同意,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基本底线不能突破。
随着大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觉醒,在个人信息保护上不思进取、企图继续钻空子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没有隐私保护,一切无从谈起,为用户量身定制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网,才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回到开头,对李彦宏一席话再去争论是非对错似乎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对贴吧、爱奇艺等百度产品的试验已经说明了问题,并没有完全做到尊重用户意愿。当下面对的本质问题应该是,如何保护好广大用户的隐私信息。
主流媒体的齐发声也表明了对此事重视程度,三家针对此事都强调了一点,在隐私问题上,企业应当充分尊重用的意愿和保护数据的安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光靠企业一方是远远不够的,法律监管也要促使隐私保护落到实处。
专为记者打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