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记者胡畔)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学术论坛暨博智宏观论坛年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主持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会议发布了博智宏观论坛中长期发展课题组撰写的“2035: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与路径”报告。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等40余位经济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30余位企业界代表一起出席会议。
“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40年的快速增长,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并确定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第二个百年目标提出,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中国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刘世锦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何,第二个重点是结构组成是否合理。为了研究这些问题,博智宏观论坛中长期发展课题组撰写了“2035: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与路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虽经历40年快速增长,但增长质量和效益与前沿发达经济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了更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报告基于刘世锦提出的“终端产品(GFP)”分析框架,梳理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随发展水平提高所呈现出的变化规律。
刘世锦说,终端产品的结构和收入水平紧密关联,但与各国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地位关系不大,因而先发国家终端产品结构演进规律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我国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40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衡量),报告预测,到2025年和2035年,该指标将分别达到25000美元、35000美元。同时,报告选取了“先发国家、后发成功追赶型国家、欧洲模式发达国家和资源禀赋丰裕型国家”四类典型发达经济体进行比较,发现在14000美元水平时,各经济体除衣食消费外的大多数需求项的相对结构存在差异,但当人均GDP达到35000美元时,各国终端产品结构已明显趋同。
此外,报告还以发达经济体各阶段的样本为基础构建了分阶段的终端产品标准结构。与标准结构相比,我国目前的基建与房地产投资比重过高,而居民的居住、流通、文化体育娱乐等享受型消费比重偏低。同时,我国政府对卫生、社保和福利的消费比重也明显偏低。
报告建议,到2035年之前,我国必须在人民消费总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顺应终端产品结构变迁的规律,降低基建、房地产投资,降低食品、衣着类生存型消费支出的占比,提高人民享受型消费的占比。此外,我国政府消费应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医疗等发展型消费需求。为实现上述目标,报告从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基本需求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等六个角度,提出释放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所应采取的举措。
随后,许宪春针对报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报告研究的一系列重要结论非常有意义,其中揭示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对我国下一步的结构变化具有借鉴意义。
许宪春表示,从GFP的角度能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将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与其他国家比较,显示出了中国GFP结构存在的问题——和标准结构差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