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国研专家解读中国经济形势之二
2018-01-23 13:02: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16位国研专家解读中国经济形势之二

编者按

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27122亿元,同比增长6.9%。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用“稳中向好、好于预期”来概括2017年经济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比上年增长8.0%。中国经济时报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6位专家,从宏观经济形势、区域、房地产市场、消费市场等角度,对2017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解读,以飨读者。

朱鸿鸣:金融高质量发展 已具备良好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朱鸿鸣

2017年,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有所缓解。金融风险累积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有了理论指导。

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且好于预期,为推动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首先,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有所缓解。2016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后,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再平衡成为经济金融工作的重要取向和目标。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金融和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在这一政策取向指导下,相关部门开展了强监管、去杠杆、治乱象等工作,抑制了金融体系的过快膨胀。与此同时,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发力,实体经济效益也明显回升。在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国民经济收益分配看,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回落。2017年,这一数值为7.9%,较2016年回落0.3个百分点。从人才配置结构看,优秀人才就职金融业比重也有一定的下降。根据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公布的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两所大学应届毕业生就职金融业比重分别较2016年下降了3.3个和1.6个百分点。

其次,金融风险累积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一是宏观杠杆率增速明显回落。初步测算,2017年宏观杠杆率虽然全年仍有上升,但增幅已经大幅低于2016年。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末总杠杆率和广义企业部门杠杆率已较三季度末出现了下降。二是重点风险领域的规模膨胀速度得到强力抑制。同业资产和负债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收缩,同业理财萎缩3.4万亿元,银行通过特殊目的载体投资少增10万亿元,银行理财增速下降而少增5万多亿元,券商资管规模萎缩4.5%,基金公司及基金子公司专户规模萎缩17.8%。三是信用风险继续处于可控范围。债券违约事件和金额有一定下降;2017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关注类贷款比例有所下降。

再次,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有了理论指导。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并明确了下一步金融改革发展任务。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了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并确定了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基本思路。

在2017年创造的良好基础上,2018年要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取得实效,还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处置工作,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服务好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化。三是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四是要从监管、股东、董事会等各个方面加快形成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和政策体系。

魏际刚:新经济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魏际刚

发展新经济,是中国当前及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新经济内涵丰富,包括新的产业、技术、产品、服务,新的基础设施和新的要素,新的组织、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新的研发设计、生产方式、流通方式、贸易方式、交易方式、金融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

新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经济的革命。更高的生产效率、更新的技术、产品、工艺、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更加聚焦于新的思想、设计、研发、知识发现和发明及新生产要素,将大大改变竞争的性质、强度和规则。

新经济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以人为中心”。新经济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从产业角度,制造全生命周期(设计—研发—制造—物流—销售—维护)与用户实现交互,用户驱动生产、创新、销售和物流,追求消费者最佳体验。新制造、新流通给员工及管理者更好的决策支持辅助,同时人在生产中仍然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从政府角度,政府以人为本,努力营造适合创新、创业的宽松环境。二是数字化互联。新经济让各类主体彼此更加紧密联结,将设备、技术、生产线、工艺、流程、工厂、产品、企业家、管理者、员工、供应商、客户以及服务紧密地数字化连接成一个网络,使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融合。三是新要素。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传感器无处不在,智能设备无处不在,智能终端无处不在,连接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如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四是协同和集成。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实现互联,再加之大数据分析,实现产业的纵向协同与集成、横向协同与集成和端到端协同与集成,最终是全方位协同与集成。五是自动化。从孤立的自动化单元转化为整合的自动化设施,并且能够相互联通,从而提升经济系统的灵活性、速度、生产力和质量。六是智能。新经济致力于生产智能产品、创建智能程序和流程、构建智能工厂、发展智能服务,最终实现智能产业体系。经济系统更加柔性、更加灵活,帮助人们实现端到端的柔性生产和交付。所有智能工厂和价值链参与者,在层与层之间可以交互。七是“一切皆服务”。产业界聚焦点从生产向服务、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或卖产品与卖服务并重,工业品中服务价值增值的比重会更大。产品智能化将企业与用户从一次性交易转变为长期服务关系,企业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用户也从主要关注产品质量转变为关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八是大生态。新的产业发展平台构建起比原先更为广泛和宏大的生态系统,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与要素配置。

新经济的上述特征,对于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低质、低效、低科技含量、高成本、生态环境不可持续、能源资源约束、人民生命健康遭受威胁等突出问题有关键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费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新经济要处理好与传统经济的关系。系统、辩证地认识新与旧。要明白旧中有新,新中有旧,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新旧演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人类文明的进程。

发展新经济,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体制、监管、政策和秩序来保障,需要一套更“包容、开放、前瞻”的规则,科学界定政府、企业、创新者和消费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周宏春:高质量发展雏形显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宏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增长,解决了居民衣食住行“有没有”的问题;近年来增加改善性住房和生态产品等的供应,是解决“生活为主”中的“好不好”问题。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将是一个缓慢过程,表现在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等方面,这是我国发展大势所趋,也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脱贫攻坚战,使贫困人口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并取得决定性进展。一是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2012年到2017年,累计减贫6600万人以上,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二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业扶贫,推动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创新驱动持续发力,新动能继续较快增长。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不断出现;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7年,我国新产业新产品蓬勃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3%。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增长68.1%,新能源汽车增长51.1%。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0%、15.0%和15.1%。全国新登记企业607.4万户,比上年增长9.9%,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

资源配置方式持续优化,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十八大确定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改革方向;近年来,不断完善产权制度(特别是农村的“三权”分置),理顺价格形成机制,配置扭曲的现象逐步减少,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配置的障碍相继被打破,被抑制的需求得到释放,进而带动供给端升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供需结构迈向更高水平的再平衡。中央将“三去一降一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在近年来的工作中加以持续推进。2017年,钢铁、煤炭去产能任务圆满完成,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创5年新高;煤炭、钢铁产品价格回升是佐证。商品房库存下降,2017年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10616万平方米。工业企业杠杆率不断降低,企业成本继续下降,短板领域投资加快,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业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16%以上。供给质量的提高和供给结构的优化,不仅跟上了居民消费升级步伐,也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居民日益提升、日益丰富的多样化需求。

除此之外,民生改善初见成效。2017年,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全年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485元,比上年增长6.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对于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意义重大。

我国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提质增效任重道远,高质量发展尚在路上。未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在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中,处理好虚拟与实体、国内和国外联动,解决好供给和需求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问题,畅通供需匹配的渠道,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提高土地、矿产、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升,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李承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 李承健

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连续10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平台已基本确立。同时,经济内部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旧动力焕发新活力,新动力继续快速成长,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第一,工业企业利润修复性增长。经过多年结构调整,工业产品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工业生产增长加快。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6%,增速较2016年加快0.6个百分点,为2010年以来首次加速增长。2017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加快1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6%,比上年同期提高0.5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改善,主要得益于工业产品供需结构改善和价格回升。

第二,民间投资增速有所回升。2011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2017年出现首次反弹,同比名义增长6.0%,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表明经过多年调整和企业效益改善,民间投资信心逐步恢复。从地区结构看,东部和中部地区更加活跃,分别增长8.6%和7.4%。从产业结构看,第一和第三产业更加活跃,分别增长13.3%和7.7%。从具体行业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与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民生领域吸引了更多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0.8%和25.4%,而采矿业和建筑业等过剩领域民间投资则分别下降了19.0%和11.9%。

第三,居民收入加快增长。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同比实际增长7.3%,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同时,较同期人均GDP增速高出约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超过45%,较2016年提升约1.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加快增长,对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形成有效支撑,也是经济增长从以投资驱动为主向以消费驱动为主转换的必然要求。

第四,消费升级持续推进。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增速总体保持稳定,内部结构继续呈现升级态势。分城乡看,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8%,高于城镇的10.0%,消费潜力在逐步释放,在交通通信、衣着、医疗保健等领域消费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分消费类型看,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及化妆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1.7%、15.6%和13.5%,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迈向高质量发展要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到未来三年,要统筹各项工作,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打好三大攻坚战还须克服不少挑战。一是妥善处置重点领域风险,避免处置过程中产生新的风险。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地方债风险看似独立,实则相互交织,需要统筹兼顾,做好政策协调和过渡。二是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继续缩小贫富差距。现存贫困人口脱贫难度更大,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需要花大力气,同时还要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巩固污染防治成果,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去年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取得重要成效,需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体制机制、深入人心,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高珂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